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活动课同必修课一样,成为课程结构的一部分。但在小学数学活动走进学生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比如学生对活动目的不明确,在活动中以玩为主;又如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无序,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者对学困生照顾较少,出现两极分化,等等。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有效地开展呢?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性质
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开设的目的应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其中特别要注重“四性”:一是趣味性,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二是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层次性。是指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的智能得到开发。四是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课实践的不断深入,活动课也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课型。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戏、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
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4.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报、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等等。
对于不同的课型,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活动课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手开始”。顾名思义,活动性应该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突出特征。活动课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实施。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活动课要让活动贯穿于始终。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官配合,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快、轻松。在活动课中,我们要注意“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开展如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之类的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也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每个教师在活动之前,应该清楚自己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知识。对这些,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对于活动人员的安排也应该深思熟虑,在活动中,强与弱要合理搭配,动手能力强的要搭配动手能力弱的,这样每一小组的成员才能合理分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收获,真正起到活动课的目的。因此在活动课中,教师应根据学段或年级的不同合理安排,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有可能还可以拓宽到学生周围的事物及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课里教师应调控好学生的操作行为,使活动课操作有序,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技术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说操作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动而有序。在活动中可以编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进入活动,做到乐而不乱。而在活动之前,教师则应该向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着这个数学活动去思考,做到动有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活动课以其特有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地发现学生喜欢的题材和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认真开设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数学素质而努力。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性质
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开设的目的应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其中特别要注重“四性”:一是趣味性,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二是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层次性。是指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的智能得到开发。四是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课实践的不断深入,活动课也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课型。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戏、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
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4.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报、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等等。
对于不同的课型,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活动课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手开始”。顾名思义,活动性应该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突出特征。活动课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实施。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活动课要让活动贯穿于始终。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官配合,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快、轻松。在活动课中,我们要注意“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开展如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之类的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也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每个教师在活动之前,应该清楚自己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知识。对这些,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对于活动人员的安排也应该深思熟虑,在活动中,强与弱要合理搭配,动手能力强的要搭配动手能力弱的,这样每一小组的成员才能合理分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收获,真正起到活动课的目的。因此在活动课中,教师应根据学段或年级的不同合理安排,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有可能还可以拓宽到学生周围的事物及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课里教师应调控好学生的操作行为,使活动课操作有序,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技术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说操作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动而有序。在活动中可以编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进入活动,做到乐而不乱。而在活动之前,教师则应该向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着这个数学活动去思考,做到动有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活动课以其特有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地发现学生喜欢的题材和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认真开设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数学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