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后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冲击,实用主义思想一度被人抨击,然而笔者坚信实用主义勇于面向现实、相信人的能力、强调知行合一、灵活变通、集众所长的特性在社会变革之际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价值,而强调社会实践,拥有济世情怀儒家思想尤其是集儒家之大成的荀子学说,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荀子
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
二战后至20世纪初,美国社会各方面经历了向现代资本社会的重大转变,19世纪70年代开始,威廉詹姆斯的系列演讲使实用主义登上美国社会舞台。实用主义哲学坚持主张哲学应面向人生和社会,把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际当作研究对象,如果哲学不从人的行动出发,就会陷入抽象的形而上学,对人的行动无用。而世界则是一个永远没有完成的世界,所以真理的意义也在于其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性,实用主义强调真理需要人的行动和实践,至于检验真理的有效性也是看最后的效果和事实,因为真理产生的目的在于应对生活环境,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詹姆斯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人类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假设,没有永恒的神圣必然性。詹姆斯认为,既然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尚未完成、正在生成过程中的世界,相对应地我们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不断地变化的,詹姆斯把人的意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流,因此就根本不需要任何恒定原则,这样意识流的真正动因在于人们实践的需要,即使最高的理论抽象也是与实践的需要相联系的,他认为“意识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使人适应环境的武器”[1],其功用在于指引人这个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达到生存所必需的目的,意识并不像是一面镜子,只是消极地反映它偶然遇到的东西,“它是在不断尝试着,探索着,不断进行选择,从意识流中挑选出一部分,应用于引导当前的行动”。所以,詹姆斯赞同进取精神,詹姆斯提出的人要敢于冒风险,积极行动,为世界的改善尽一份力。
荀子思想的构建基础和主要观点
荀子处于激烈变革的西周末期,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孔孟儒学的基本特点是从亲族伦理与情感的角度理解世界,在他们看来,人的一切差等和纷争都可以消融在亲族之爱中,这其实是西周社会氏族体制的延续,然而荀子面临的是以往体制土崩瓦解的社会现实,一家一户的小型私有制及其造成的激烈的社会纷争是新的社会问题,面对现实,荀子所把握的是个体的利欲要求,人带着个体欲求进入社会,必然引起纷争。为了使纷争得到调适,各种欲求得到平衡,需要一种外在的、客观的体制对此进行制约,并矫化人性,这就是“礼”。战国时期,礼因“无用”而见弃,荀子师法孔子,主张复礼必然要从论证礼的“有用”入手。同时荀子从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观点,强调了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可以“化性起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外部事物,并且运用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国家治理以及自己的提升中。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与荀子思想实用主义倾向的内在契合
1.对于真理的起点的认识:人生活在一种充满艰险不确定以及变化的世界中,君子应该立足现实,着手找寻解决难题的真理。
实用主义告诉我们,一旦回到我们身处的生活世界而非神栖的天堂,我們就会发现,现实处境并非尽如人意。这里并非是一个歌舞升平、高枕无忧的世界,而是一个危机四伏并充满了危险、困难、障碍和挫折的世界。在实用主义看来,寻求确定性的哲学乃是“对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进行理智支配”的真理,真正的哲学是种教会人们如何从绝境中求生的技艺。
和实用主义不无默契,荀子同样也发现这个世界危机四伏,如果任凭人的自然天性泛滥便会造成“争夺生而辞让亡”的困境,也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荀子不是像孟子那样树立起一种理想的人性原型以求人们“良心发现”,而是直接切入社会现象的纷争灾难推断出人性之恶。强调性恶,则道德就成了某种有待外求的东西。因此荀子强调人的道德化必须借助外在的规矩仪范:“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2](《荀子·性恶》)所以荀子就要像实用主义者那样,把生命处境的转危为安、救亡图存作为主要任务,从而提出其礼治的思想。
2.对于真理宗旨的认识: 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人类的生命欲望得到合理实现以及达到社会共同体的进步。
实用主义对人生命艰险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指向了真理解决生命难题的意义,指出真理被创造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用主义可以说比任何传统西方哲学更为强调个人利益追求和社会利益追求的统一,詹姆斯指出,真理是一种“兑现的价值”,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满足欲望和利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和谐发展。而通过投身于社会实践,建立一种社会协作机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为互利而平等的社会共同体,并使人类自身生命状态得以不断改善。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荀子》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相似之处。荀子虽然主张性恶,但是相信人之欲望不可抑制,“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求,但是其可以在礼治的前提下得到调和, “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荀子·强国》)所以,制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同时荀子看来礼也是兴国的基本方略和手段,“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在礼制规范下,父慈子孝、长幼有序,个人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追求社群共同目标的个人,而社会也在个人的努力下和谐有序,不仅没有民怨也不会出现争斗和混乱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抵御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
3.在真理的衡量标准上: 重视对于结果的检验。 荀子在其《正名》篇中对孟子性善进行批评说“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即在荀子眼里无论古今,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与现实符合,得到现实的验证,同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行。荀子的这种思想很富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一种理论学说的价值和意义就在其行动。实用主义 “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对于实用主义来说,判断“何为优选的真理”的标准,取决于其能否接受该行动的结果的检验。荀子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在传承孔子礼学的基础上做出了从重视礼的内在的德之内涵到重视礼的外在社会约束功用的转变。
4.在真理的传承上:注重后天的教化和学习。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经验就是一种动态的“能经验的过程”,从现在到将来、从旧到新的递进不已、除旧布新,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人类哲学也应与此相一致。实用主义哲学大力提倡“学习”的重要功能,以致于其宣称学习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恰恰就是生活本身。
荀子同样重视教化和学习的作用,如荀子认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认为人性虽恶,却具有可塑性:“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由此不难看出,荀子把“化性起伪”的基础放在“心”的认知能力之上,这就同时肯定了接受教化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便是笔者一些粗浅的对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真理观与荀子礼学思想的总结和对比,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历史实质上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不断寻求出路的曲折历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主题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在保持自身,发展自身以及推广自身的道路上不得不接受西学的冲击和融合,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强调两种时空的哲学的对比,不仅仅可以缓和中西哲学的矛盾,消除差异和歧视,共同享有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有利于开辟中国哲学解释的新出路。
注释:
[1](美)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之后引用威廉詹姆斯的原文全部来自本书,不再额外标注。
[2]【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之后全文和荀子有关的注解全部来自本书。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2]高春华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韩林《论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缪永林《实用与感情--荀子礼学设定的维度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2期
[6]张再林《实用主义与周易的安身利用思想》,《哲学动态》(京)2012年4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荀子
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
二战后至20世纪初,美国社会各方面经历了向现代资本社会的重大转变,19世纪70年代开始,威廉詹姆斯的系列演讲使实用主义登上美国社会舞台。实用主义哲学坚持主张哲学应面向人生和社会,把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际当作研究对象,如果哲学不从人的行动出发,就会陷入抽象的形而上学,对人的行动无用。而世界则是一个永远没有完成的世界,所以真理的意义也在于其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性,实用主义强调真理需要人的行动和实践,至于检验真理的有效性也是看最后的效果和事实,因为真理产生的目的在于应对生活环境,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詹姆斯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人类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假设,没有永恒的神圣必然性。詹姆斯认为,既然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尚未完成、正在生成过程中的世界,相对应地我们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不断地变化的,詹姆斯把人的意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流,因此就根本不需要任何恒定原则,这样意识流的真正动因在于人们实践的需要,即使最高的理论抽象也是与实践的需要相联系的,他认为“意识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使人适应环境的武器”[1],其功用在于指引人这个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达到生存所必需的目的,意识并不像是一面镜子,只是消极地反映它偶然遇到的东西,“它是在不断尝试着,探索着,不断进行选择,从意识流中挑选出一部分,应用于引导当前的行动”。所以,詹姆斯赞同进取精神,詹姆斯提出的人要敢于冒风险,积极行动,为世界的改善尽一份力。
荀子思想的构建基础和主要观点
荀子处于激烈变革的西周末期,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孔孟儒学的基本特点是从亲族伦理与情感的角度理解世界,在他们看来,人的一切差等和纷争都可以消融在亲族之爱中,这其实是西周社会氏族体制的延续,然而荀子面临的是以往体制土崩瓦解的社会现实,一家一户的小型私有制及其造成的激烈的社会纷争是新的社会问题,面对现实,荀子所把握的是个体的利欲要求,人带着个体欲求进入社会,必然引起纷争。为了使纷争得到调适,各种欲求得到平衡,需要一种外在的、客观的体制对此进行制约,并矫化人性,这就是“礼”。战国时期,礼因“无用”而见弃,荀子师法孔子,主张复礼必然要从论证礼的“有用”入手。同时荀子从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观点,强调了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可以“化性起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外部事物,并且运用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国家治理以及自己的提升中。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与荀子思想实用主义倾向的内在契合
1.对于真理的起点的认识:人生活在一种充满艰险不确定以及变化的世界中,君子应该立足现实,着手找寻解决难题的真理。
实用主义告诉我们,一旦回到我们身处的生活世界而非神栖的天堂,我們就会发现,现实处境并非尽如人意。这里并非是一个歌舞升平、高枕无忧的世界,而是一个危机四伏并充满了危险、困难、障碍和挫折的世界。在实用主义看来,寻求确定性的哲学乃是“对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进行理智支配”的真理,真正的哲学是种教会人们如何从绝境中求生的技艺。
和实用主义不无默契,荀子同样也发现这个世界危机四伏,如果任凭人的自然天性泛滥便会造成“争夺生而辞让亡”的困境,也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荀子不是像孟子那样树立起一种理想的人性原型以求人们“良心发现”,而是直接切入社会现象的纷争灾难推断出人性之恶。强调性恶,则道德就成了某种有待外求的东西。因此荀子强调人的道德化必须借助外在的规矩仪范:“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2](《荀子·性恶》)所以荀子就要像实用主义者那样,把生命处境的转危为安、救亡图存作为主要任务,从而提出其礼治的思想。
2.对于真理宗旨的认识: 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人类的生命欲望得到合理实现以及达到社会共同体的进步。
实用主义对人生命艰险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指向了真理解决生命难题的意义,指出真理被创造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用主义可以说比任何传统西方哲学更为强调个人利益追求和社会利益追求的统一,詹姆斯指出,真理是一种“兑现的价值”,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满足欲望和利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和谐发展。而通过投身于社会实践,建立一种社会协作机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为互利而平等的社会共同体,并使人类自身生命状态得以不断改善。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荀子》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相似之处。荀子虽然主张性恶,但是相信人之欲望不可抑制,“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求,但是其可以在礼治的前提下得到调和, “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荀子·强国》)所以,制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同时荀子看来礼也是兴国的基本方略和手段,“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在礼制规范下,父慈子孝、长幼有序,个人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追求社群共同目标的个人,而社会也在个人的努力下和谐有序,不仅没有民怨也不会出现争斗和混乱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抵御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
3.在真理的衡量标准上: 重视对于结果的检验。 荀子在其《正名》篇中对孟子性善进行批评说“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即在荀子眼里无论古今,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与现实符合,得到现实的验证,同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行。荀子的这种思想很富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一种理论学说的价值和意义就在其行动。实用主义 “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对于实用主义来说,判断“何为优选的真理”的标准,取决于其能否接受该行动的结果的检验。荀子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在传承孔子礼学的基础上做出了从重视礼的内在的德之内涵到重视礼的外在社会约束功用的转变。
4.在真理的传承上:注重后天的教化和学习。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经验就是一种动态的“能经验的过程”,从现在到将来、从旧到新的递进不已、除旧布新,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人类哲学也应与此相一致。实用主义哲学大力提倡“学习”的重要功能,以致于其宣称学习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恰恰就是生活本身。
荀子同样重视教化和学习的作用,如荀子认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认为人性虽恶,却具有可塑性:“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由此不难看出,荀子把“化性起伪”的基础放在“心”的认知能力之上,这就同时肯定了接受教化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便是笔者一些粗浅的对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真理观与荀子礼学思想的总结和对比,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历史实质上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不断寻求出路的曲折历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主题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在保持自身,发展自身以及推广自身的道路上不得不接受西学的冲击和融合,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强调两种时空的哲学的对比,不仅仅可以缓和中西哲学的矛盾,消除差异和歧视,共同享有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有利于开辟中国哲学解释的新出路。
注释:
[1](美)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之后引用威廉詹姆斯的原文全部来自本书,不再额外标注。
[2]【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之后全文和荀子有关的注解全部来自本书。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2]高春华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威廉詹姆斯 《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韩林《论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缪永林《实用与感情--荀子礼学设定的维度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2期
[6]张再林《实用主义与周易的安身利用思想》,《哲学动态》(京)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