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在科学课堂中活起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科学实用性较强,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实践因素,激发学生科学思维的操作能力,分析解决表达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利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1通过实验的实际体验与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1.1实验后总结出定律定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方法
  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物理实验发生浓厚兴趣时,学习这门课程就有了内在持久的动力,有力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如在讲欧姆定律时,通过测定数据对同一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与导体两端电压U的关系I∝U;U一定,I∝1/R,总结出欧姆定律,通过观察现象,归纳I=U/R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规律和概念清晰,即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大气压”时,用一燃烧的纸放入瓶内使气体稀薄,将剥皮的熟鸡蛋小端封住瓶口,随之鸡蛋落入瓶中的奇妙变化,带动学生兴趣,使乐趣升华为学习的动力.
  1.2积极调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在向学生讲解浮力这一力学概念时,教师们可以在讲台上演示一些实验:(1)将一只鸡蛋投入盛水的烧杯中,发现鸡蛋沉入水中;再将这只鸡蛋投入浓盐水中,鸡蛋会浮于水面,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地看到前后实验的不同之处,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于浮力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3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调动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小制作、小发明.可以让学生自己搞些小制作、小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让学生做气体喷雾器,对学生的课后小实验先布置;再让学生把他们的制作带到学校来并交流指导,把好的留下来给予展览,并予以表扬,给学生形成一种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也对后面的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自己做一根比较准确的杆秤;用两个单刀双掷开关连接楼梯灯等,这些小实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实验设置疑问,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2.1实验过程中设疑
  针对实验的装置、步骤、现象、原理、结论以及从现象到结论的方法进行设疑.如实验“用安培表测电流强度”提出问题:(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分别把安培表接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不同位置,从安培表的指针偏转情况看到什么现象?(3)电流连入的位置对测量结果是否有影响?(4)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2抽象过程中设疑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有关要素,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如人在物和镜子中间,背向镜子,能看到物体而看不到像,从人眼接收的光线分析是什么原因?(2)分析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范围以外能否看到物体的像?(3)假设反射光线是杂乱的,根据光线判断物体的方法,镜后的像是怎样的?
  2.3演示实验中设疑
  课堂教学时演示把烧瓶内的水烧开后,塞紧瓶塞倒立起来,过一会,向烧瓶顶浇凉水.试分析:(1)当发现已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什么原因?顶部的温度起了什么变化?为什么?(2)水面上的水蒸气遇到顶壁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水蒸气的密度和压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3)沸点随压强的变化将怎样变化?教师将知识引入、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组成一组问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设置疑问,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加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创设实验教学探究氛围
  在讲《电磁感应》单元时,教师可由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引出问题:磁能否生电?磁怎样才能生电?精练的几句话,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天地,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为区别“电生磁”的知识埋下伏笔,引入能量转换的思想.电磁转换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属于相当抽象的一个问题.又如在学习电路的串并联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不知道是怎么连接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知识竞赛的电子抢答器?这些问题,使学生有了很强的探索积极性,真正使他们欲罢不能.
  3.2合作探究提高实验教学的运用能力
  初中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进行小组内或者班级内的合作学习探究,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探究式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体验,适应新课标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在下雨天的时候,骑自行车比较滑,车轮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讨论探究并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提示.“车轮的摩擦力可能会和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等”,而在讲解摩擦力的同时,还可以对控制变量法进行一定的讲解,即在研究摩擦力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他变量因素不变.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运用能力,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
  3.3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要注意培养学生猜想的意识,鼓励学生敢猜敢想.只有敢想,才能不断使自己的思维活跃,才有可能创新.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假说”、“猜测”,也可能是乱想之类的.在没有掌握科学规律之前,必须反复试探.因此,我们要以赞赏、鼓励的眼光去看待同学们的那些不成熟的实验猜想与假设,要善于从幼稚的想法中看到伟大的科学真理的萌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例如,对于分析完串并联电路特点以后,学生对于判断路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层层设疑.
  教师:“你认为路灯是串联还是并联的呢?”
  学生:串联(新授课时绝大部分人的回答)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路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教师:路灯同时亮同时灭,就一定是串联吗?
  学生纠错:不对,并联电路开关在干路上也能同时控制电路的通断.
  教师引导:那么路灯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呢?假如请你来设计马路上的路灯,你觉得串联好还是并联好?
  学生齐答:应该是并联.
  教师追问:你有什么依据说明路灯不是串联的呢?
  学生解疑:我看到其中有一盏灯坏了,其他路灯仍能正常工作,所以应该是并联.
  通过设计这一系列递进的问题,并逐个加以解决,直至思路打通,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3.4渗透教学原则
  关注学生在演示实验时的熟练和准确程度,在实际操作时应该努力避免呆板、缺乏创造力,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很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和惯性的概念,然后再由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很好地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总之,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物理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奇妙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亲身体验物理现象,从中找到规律性的定论.在物理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当获得规律性的定理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公式处理问题,根据这些公式得出结果.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可以获得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实验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课标解读】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要求是: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  从知识体系看,《温度》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核心部分.因为物态变化现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都与“温度是否变化”有关,而且在学习物态变化现象时也都要研究温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是学习六种物态变化的基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等概念.  (2)能够对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这五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3)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4)能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5)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6)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
“对比”和“实验”是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通过比较实验现象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激发学生由好奇到感兴趣的心理蜕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对比,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适时、适度地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层面上,从而彰显有效课堂的无限魅力,突出课程改革的主体思想.那么,物理对比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演示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演示实验通常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演示,合理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
长期以来,有关浮力问题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著名难点”,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一部分学生过早“分化”,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一定的客观因素如重力、弹力、密度、压强、合力、平衡力等在此“聚会”,初中学生掌握它们有一定难度.但是,主观原因是,应试教育“任性”的一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部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断随意“拔高”,另一
1上好序言课,抓好入门教育,培养兴趣  学生从初一进入初二,知识层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接触了一门新的课程.对于这一课程,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借此机会,教师要迅速了解学生,培养兴趣.首先在师生第一堂见面课上,作好自我介绍,同时介绍有关物理趣事.如死海之谜,手抓“子弹”等.这为我们后面物理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精心导入,创设疑点,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
“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重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在结合具体情境中较灵活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考命题要求中不难看出,学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个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在复习过
图像渐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基本教学目标,它不仅在我们初中物理学科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体现,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其学科特色下特有的渐进过程和渐进策略.虽然它源于数学中的函数作图与函数形式的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在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和使用,其价值也远远超越图像渐进本身.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学科特征和应试制度下的训练特征进行图像渐进能力的达成和提升,最终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
1缘起  磁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初中的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磁现象一节中,通过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的不同数目,归纳得出磁极的概念,利用铁粉模拟小磁针来形象地模拟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高中阶段对磁场的描述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的提升,类比于检验电荷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引入电场强度的方法,通过磁体或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引入磁感应强度(B)这一物理量.然而,在后续的教材中描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在中考中,作文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高考语文中占的比重更大.因为作文表达最能反映考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是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