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英语优质课上的英语课件制作和使用情况,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达到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最优化。
关键词: 英语课件 制作和使用 问题与思考
2006年9月,我市举行了两年一次的英语优质课评比,参评老师是全市的英语教坛新星。参评的21节课时而让我们眼前一亮,时而又让我们若有所思。我认为,在学习优质课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思考和讨论其中的问题显得有意义和价值。评比中让我感触最深的问题之一还是课件制作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我将透过优质课这个独特的视角,再现实际课堂中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情况,并谈谈我的思考。
参加评比的21位老师都使用了课件,没有任何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有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可不同的老师的使用情况却不同,少数老师能运用自如,能同时兼顾使用课件和组织课堂教学,且能熟练处理课件使用中出现的“小故障”,他们时而走到学生中间去交流或指导,时而自然地走到电脑旁点击鼠标。大多数老师从课始至课尾都站在讲台旁,个别老师的手甚至不离鼠标。课堂被鼠标顺利“点击”下去,但从老师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关注点总是在课件上,而不在学生身上。因此他们总是在思考下一张幻灯片是什么内容,或者这一次我该点击课件上的哪个图标或图片,生怕点不正确就乱了阵脚。这样的课让学生和其他老师听起来很累。
从比赛情况中得知,总体上参赛老师的多媒体使用能力不强。同时也说明,只有当授课者本身就是课件的制作者时,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把思想完全融入课堂,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而不必担心课件使用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件的辅助功能。
一、课件制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选择及处理素材
1.图片
(1)图片的属性和动画
部分课件所选图片不够清晰,无法让学生辨认,甚至还出现误导现象。如:所选图片原本格式很小,在课件中把它拉得过大,导致图片模糊不清;有的图片颜色太深、太暗或太杂,不能突出主体;不少老师为了使课件更加生动美观,插入了不少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图片,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选图要鲜活、亲切
教师应拓宽选图的范围,多用鲜活、亲切的图片,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级时是这样引入的:她先自我介绍:“My name is Coco Chen.”接着呈现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一张歌星Coco Li的照片,问学生:“Who is more beautiful?”顿时,全场轰动,只用两张图就立刻吸引了学生和听课老师,见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人数相当,该老师随即将学生分成两大派:Coco Chen’s fans and Coco Li’s fans,并以这一分组作为竞赛评价的依据贯穿课堂,这一创意成了整堂课的一抹亮色。
2.文字
教师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来传达重要信息,文字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中主要问题是字体大小和文字颜色太浅或与背景颜色过于接近。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考虑课件在教室里放映时的效果。
(1)背景
恰当地运用背景能美化课件,会给学生以视觉享受,而过分注重修饰就会喧宾夺主,如每一张幻灯各用一种背景,反而会使观看者产生视觉疲劳。另外,有的背景太模糊或太花哨,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因此,所选背景应以简单清晰为主,突出课件中的主体部分,恰当的美化才能锦上添花,否则只会画蛇添足。
(2)音乐、录像
生动的声音、影像文件能给课堂增添活力,但这些元素都必须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只是弄巧成拙。如一位老师整堂课用了三首歌曲,分别出现在课始、课中、课尾,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完全是为娱乐而娱乐。
我认为,我们不可忽视学生的潜能,恰当选择一些流行的、符合学生的英文歌曲,不仅能萌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Mice Love Rice”、“Pretty Young Thing”、“Pround of You”、“You Are My Sunshine”等,都很符合学生的口味。
(二)幻灯片张数不宜过多
幻灯片呈现过多使教师成了多媒体播放员,被机器控制,整堂课都站在电脑旁点击鼠标。课件成了师生交流的媒介。阻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课堂上不是师生交流,而是学生和老师分别在进行人机对话,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
课件制作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搬家,由书本转移到课件上来。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对教材中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呈现重点知识。在研究了参赛老师的课件后,我发现很多幻灯片的内容可以通过整合减少张数,如将两张幻灯片的内容制作在同一张幻灯片上,简言之,用一张图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决不用两张图。
(三)课件制作应体现创造性,杜绝克隆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相同授课内容的课件雷同现象突出,特别是知识呈现部分的幻灯片或图片大部分相同,几个教学步骤也就大同小异。如《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One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funny/serious/quiet/outgoing,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比较人的性格。抽到该内容的所有老师都选用了一些名人的照片来呈现单词,在呈现calm/wild这对形容词时,大部分老师都选用了诸葛亮和张飞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为什么这么多老师备课思路会如此相似?后来才搞清课件是从网上下载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改、拼接而成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现象目前日益突出,这样做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同时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它削弱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缺失了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过分的“旁征博引”网络资源的现象使课堂失去了“教师个性”这个最生动、最关键的元素。德国诗人亨利海涅曾在诗中说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位教师都因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而各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只有每位教师都按自己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才能绽放出教师的智慧和个性之光。
三、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兼顾的几个问题
在享受课件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诸多优势的同时,参赛老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中应兼顾几个重要问题。
(一)兼顾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叶湘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湘,1997)。课堂并不单纯是教案的演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过程,但课件是按照教学流程事先“编排”好的,环环相扣,难以变更,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生怕打乱了自己精心编排的“剧本”,常常回避意外而继续点击课件。这样的教学是从“人灌”到“机灌”,穿新鞋走老路,并未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兼顾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中声光、形象等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冲击,但这类感官刺激减少了语言学习中听说的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对语言描述的想象力,影响了对英语表达的内容的感悟和理解。另外,参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生词、难句呈现在幻灯片上,这一方面使新授知识深入浅出,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学生从疑问到理解这一思考内化的过程。从学生脑力劳动的角度讲,“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1984)。
所以,并不是每个生词、词组、句型或情景都必须呈现在课件上,而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思考,更多地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
(三)兼顾其它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课件“唱完“了全场,没有一位老师使用粉笔、黑板等其它教学辅助手段。我想,不必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来展示,也不是所有内容用了多媒体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时用流畅的简笔画、直观的教具、身边的人和物、生动的语言解释,可以达到多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师的音调、手势或表情都是学生体会和理解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语言是活生生的,只有承载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才能变得生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兼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不是一味地使用或必用课件。
总之,我们在享受高科技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达到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最优化。
关键词: 英语课件 制作和使用 问题与思考
2006年9月,我市举行了两年一次的英语优质课评比,参评老师是全市的英语教坛新星。参评的21节课时而让我们眼前一亮,时而又让我们若有所思。我认为,在学习优质课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思考和讨论其中的问题显得有意义和价值。评比中让我感触最深的问题之一还是课件制作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我将透过优质课这个独特的视角,再现实际课堂中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情况,并谈谈我的思考。
参加评比的21位老师都使用了课件,没有任何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有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可不同的老师的使用情况却不同,少数老师能运用自如,能同时兼顾使用课件和组织课堂教学,且能熟练处理课件使用中出现的“小故障”,他们时而走到学生中间去交流或指导,时而自然地走到电脑旁点击鼠标。大多数老师从课始至课尾都站在讲台旁,个别老师的手甚至不离鼠标。课堂被鼠标顺利“点击”下去,但从老师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关注点总是在课件上,而不在学生身上。因此他们总是在思考下一张幻灯片是什么内容,或者这一次我该点击课件上的哪个图标或图片,生怕点不正确就乱了阵脚。这样的课让学生和其他老师听起来很累。
从比赛情况中得知,总体上参赛老师的多媒体使用能力不强。同时也说明,只有当授课者本身就是课件的制作者时,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把思想完全融入课堂,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而不必担心课件使用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件的辅助功能。
一、课件制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选择及处理素材
1.图片
(1)图片的属性和动画
部分课件所选图片不够清晰,无法让学生辨认,甚至还出现误导现象。如:所选图片原本格式很小,在课件中把它拉得过大,导致图片模糊不清;有的图片颜色太深、太暗或太杂,不能突出主体;不少老师为了使课件更加生动美观,插入了不少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图片,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选图要鲜活、亲切
教师应拓宽选图的范围,多用鲜活、亲切的图片,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级时是这样引入的:她先自我介绍:“My name is Coco Chen.”接着呈现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一张歌星Coco Li的照片,问学生:“Who is more beautiful?”顿时,全场轰动,只用两张图就立刻吸引了学生和听课老师,见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人数相当,该老师随即将学生分成两大派:Coco Chen’s fans and Coco Li’s fans,并以这一分组作为竞赛评价的依据贯穿课堂,这一创意成了整堂课的一抹亮色。
2.文字
教师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来传达重要信息,文字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中主要问题是字体大小和文字颜色太浅或与背景颜色过于接近。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考虑课件在教室里放映时的效果。
(1)背景
恰当地运用背景能美化课件,会给学生以视觉享受,而过分注重修饰就会喧宾夺主,如每一张幻灯各用一种背景,反而会使观看者产生视觉疲劳。另外,有的背景太模糊或太花哨,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因此,所选背景应以简单清晰为主,突出课件中的主体部分,恰当的美化才能锦上添花,否则只会画蛇添足。
(2)音乐、录像
生动的声音、影像文件能给课堂增添活力,但这些元素都必须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只是弄巧成拙。如一位老师整堂课用了三首歌曲,分别出现在课始、课中、课尾,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完全是为娱乐而娱乐。
我认为,我们不可忽视学生的潜能,恰当选择一些流行的、符合学生的英文歌曲,不仅能萌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Mice Love Rice”、“Pretty Young Thing”、“Pround of You”、“You Are My Sunshine”等,都很符合学生的口味。
(二)幻灯片张数不宜过多
幻灯片呈现过多使教师成了多媒体播放员,被机器控制,整堂课都站在电脑旁点击鼠标。课件成了师生交流的媒介。阻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课堂上不是师生交流,而是学生和老师分别在进行人机对话,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
课件制作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搬家,由书本转移到课件上来。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对教材中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呈现重点知识。在研究了参赛老师的课件后,我发现很多幻灯片的内容可以通过整合减少张数,如将两张幻灯片的内容制作在同一张幻灯片上,简言之,用一张图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决不用两张图。
(三)课件制作应体现创造性,杜绝克隆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相同授课内容的课件雷同现象突出,特别是知识呈现部分的幻灯片或图片大部分相同,几个教学步骤也就大同小异。如《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One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funny/serious/quiet/outgoing,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比较人的性格。抽到该内容的所有老师都选用了一些名人的照片来呈现单词,在呈现calm/wild这对形容词时,大部分老师都选用了诸葛亮和张飞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为什么这么多老师备课思路会如此相似?后来才搞清课件是从网上下载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改、拼接而成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现象目前日益突出,这样做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同时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它削弱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缺失了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过分的“旁征博引”网络资源的现象使课堂失去了“教师个性”这个最生动、最关键的元素。德国诗人亨利海涅曾在诗中说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位教师都因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而各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只有每位教师都按自己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才能绽放出教师的智慧和个性之光。
三、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兼顾的几个问题
在享受课件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诸多优势的同时,参赛老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中应兼顾几个重要问题。
(一)兼顾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叶湘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湘,1997)。课堂并不单纯是教案的演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过程,但课件是按照教学流程事先“编排”好的,环环相扣,难以变更,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生怕打乱了自己精心编排的“剧本”,常常回避意外而继续点击课件。这样的教学是从“人灌”到“机灌”,穿新鞋走老路,并未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兼顾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中声光、形象等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冲击,但这类感官刺激减少了语言学习中听说的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对语言描述的想象力,影响了对英语表达的内容的感悟和理解。另外,参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生词、难句呈现在幻灯片上,这一方面使新授知识深入浅出,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学生从疑问到理解这一思考内化的过程。从学生脑力劳动的角度讲,“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1984)。
所以,并不是每个生词、词组、句型或情景都必须呈现在课件上,而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思考,更多地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
(三)兼顾其它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课件“唱完“了全场,没有一位老师使用粉笔、黑板等其它教学辅助手段。我想,不必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来展示,也不是所有内容用了多媒体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时用流畅的简笔画、直观的教具、身边的人和物、生动的语言解释,可以达到多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师的音调、手势或表情都是学生体会和理解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语言是活生生的,只有承载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才能变得生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兼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不是一味地使用或必用课件。
总之,我们在享受高科技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达到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