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首尾相应,读来畅陕淋漓。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诗歌开篇即说建溪茶得来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过来的,因此称作“奇茗”。建溪茶产于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壑源、凤凰山一带,因临近建溪口,因而称作建溪茶,又称壑源茶。唐末五代时北苑为南唐宫苑,主要用来为宫廷监制贡茶。入宋之后北苑、壑源、凤凰山一带均称北苑,成为宋代御用贡茶园,所产茶总称北苑茶,又称建溪茶。
宋代设福建路转运使,负责贡焙之事。丁谓、蔡襄、宋子安、贾青、郑可简等先后漕闽,专修贡焙,北苑茶从此成为茶中绝品,有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号。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至道间,仍添造石乳,其后大小龙团,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北苑贡茶专供帝王“玉食”外,也分赐大臣。据欧阳修《龙茶录·后序》记载:“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至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纸为龙凤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而归,不敢碾试,但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添预,至今藏之。”当时一饼小龙团,值中产人家半年的收入,可见其珍重程度了。苏轼曾有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旧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是直指时事的,不无讽喻之意。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这两句描写北苑贡茶制作情况。宋代制作团茶尤其讲究,茶叶经过蒸青之后,要经入榨、研磨、过黄等程序,去除茶叶草青气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因而唐宋时期茶叶以甘香为主,被誉为“甘露”。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北苑贡茶属蒸青茶饼类,有龙团、凤团等名号。压制茶饼用模,模具有银模、铜模,圈有银圈、铜圈、竹圈。模形有圆形、方形、棱形、花形、椭圆形等。模具上刻有龙凤、花、草等图纹。其中方形茶饼称“铸”,圆形茶饼称“团”。《斗茶歌》中的“方中圭兮圆中蟾”,是说方形的茶饼如玉圭,圆形的茶饼如月蟾,都是用来形容茶饼形状的。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两联四句,具体描写斗茶过程。宋代斗茶煎水用瓶,取火用炉,鼎是炉的雅称。《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茶炉用首山铜磨制,足见其珍贵了。中泠水,也称中泠泉。中泠水由南泠、中泠、北泠三眼泉水组成,而以中泠涌水最多,三眼泉水总称为中泠泉,汇聚于扬子江中的金山寺旁,又称扬子江心水。清人潘介《中泠泉记》文章中记载说:取水应在辰时,须依时乘船至江心,用专门的取水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瓶携江上中泠水”,是用来形容水的珍贵。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具体描写点茶景象。关于这两句诗,还有一段轶闻呢。据宋人刘斧《青琐高议》记载:范文正公《斗茶歌》为天下传颂,蔡君谟暇月与希文聚话。君谟谓公曰:“公《斗茶歌》脍炙士人之口久矣,有少意未完。盖公方气豪俊,失于思虑耳。”希文曰:“何以言之?”君谟曰:“公之句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今茶之绝品,其色甚白,翠绿乃茶之下者耳。”希文笑谢曰:“君善知茶者也,此中吾诗病也,君意如何?”君谟曰:“欲革公诗之二字,非敢有加焉?”公曰:“革何字?”君谟曰:“绿、翠二字也”。公曰:“可去!”曰:“黄金碾畔玉尘飞,紫玉瓯心素涛起”希文喜曰:“善哉!”又见君谟精于茶,希文服于议。
宋代饮茶,最重点茶法,由此又有分茶、斗茶的区分。分茶,是点茶的艺术化呈现。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欧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缥姚……”可见分茶是讲究“技法”的,通过汤瓶注水的控制,在盏面上幻化出“怪怪奇奇”的画面。又据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也称茶百戏,又有水丹青、汤戏、茶戏等名称,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幻化成物象的分茶技法。关于分茶法,陶谷《清异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并点四碗,共一首绝句,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福全曾有诗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可见分茶是通过汤瓶在茶盏中注水,运用茶匙(匕)击拂,“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为各种物象者、以及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堪称绝妙。南宋时茶筅取代茶匙,分茶技艺尤为精妙,我们观看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就可了解其大概了。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归复,宋代点茶法也随之复兴。据说有用笔头蘸水,在盏中“点画”出各种图案,并标为“斗茶”“茶百戏”者,纯属臆造,殊失古意,不足为法。
斗茶又称茗战、点试、斗试、斗碾等,和点茶技法接近。通过对茶汤香气、滋味以及是否“咬盏”的较量,来斗出高下。蔡襄《茶录》里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范仲淹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建安民间斗茶状况。根据蔡襄《茶录》,斗茶可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焙盏、点茶、斗试这几个步骤。煊盏,就是以开水烫盏,保持茶盏温度,这样容易击拂出汤花,以“质厚难冷”的建盏最受推崇。《茶录·茶盏》条:“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然后放入一茶匕茶粉,冲入少许沸水调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击拂,用茶匙或茶筅击拂茶面以出汤花,以汤花咬盏、如疏星淡月为佳。汤花即沫饽,滋味甘香,饮之宜人。《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赵佶《大观茶论》描写“汤花咬盏”的形状说:“结浚霭,结凝雪。”“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又据李邦彦《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冬)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宋徽宗亲自注汤击拂,斗茶试茶,并分赐群臣,可见宋代茶文化是何等兴盛发达了。
斗茶除了“相较水痕”之外,最重要的是比试茶香茶味。《大观茶论》论茶香味道:“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宋代斗茶首重香味,以香气清幽、滋味甘滑为尚。然后再看汤花“咬盏”的情况,已定输赢。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诗共六韵二十一联,一气呵成,首尾相应,读来畅陕淋漓。前七联两联一转韵,从建溪茶产地、种植、采摘、制作,到北苑民间斗茶,一路写来,如春日行山阴道中,自是风光无限。诗歌开篇即说建溪茶得来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过来的,因此称作“奇茗”。建溪茶产于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壑源、凤凰山一带,因临近建溪口,因而称作建溪茶,又称壑源茶。唐末五代时北苑为南唐宫苑,主要用来为宫廷监制贡茶。入宋之后北苑、壑源、凤凰山一带均称北苑,成为宋代御用贡茶园,所产茶总称北苑茶,又称建溪茶。
宋代设福建路转运使,负责贡焙之事。丁谓、蔡襄、宋子安、贾青、郑可简等先后漕闽,专修贡焙,北苑茶从此成为茶中绝品,有大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名号。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说:“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至道间,仍添造石乳,其后大小龙团,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北苑贡茶专供帝王“玉食”外,也分赐大臣。据欧阳修《龙茶录·后序》记载:“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至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纸为龙凤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而归,不敢碾试,但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添预,至今藏之。”当时一饼小龙团,值中产人家半年的收入,可见其珍重程度了。苏轼曾有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旧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是直指时事的,不无讽喻之意。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这两句描写北苑贡茶制作情况。宋代制作团茶尤其讲究,茶叶经过蒸青之后,要经入榨、研磨、过黄等程序,去除茶叶草青气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因而唐宋时期茶叶以甘香为主,被誉为“甘露”。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北苑贡茶属蒸青茶饼类,有龙团、凤团等名号。压制茶饼用模,模具有银模、铜模,圈有银圈、铜圈、竹圈。模形有圆形、方形、棱形、花形、椭圆形等。模具上刻有龙凤、花、草等图纹。其中方形茶饼称“铸”,圆形茶饼称“团”。《斗茶歌》中的“方中圭兮圆中蟾”,是说方形的茶饼如玉圭,圆形的茶饼如月蟾,都是用来形容茶饼形状的。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两联四句,具体描写斗茶过程。宋代斗茶煎水用瓶,取火用炉,鼎是炉的雅称。《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茶炉用首山铜磨制,足见其珍贵了。中泠水,也称中泠泉。中泠水由南泠、中泠、北泠三眼泉水组成,而以中泠涌水最多,三眼泉水总称为中泠泉,汇聚于扬子江中的金山寺旁,又称扬子江心水。清人潘介《中泠泉记》文章中记载说:取水应在辰时,须依时乘船至江心,用专门的取水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寻千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瓶携江上中泠水”,是用来形容水的珍贵。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具体描写点茶景象。关于这两句诗,还有一段轶闻呢。据宋人刘斧《青琐高议》记载:范文正公《斗茶歌》为天下传颂,蔡君谟暇月与希文聚话。君谟谓公曰:“公《斗茶歌》脍炙士人之口久矣,有少意未完。盖公方气豪俊,失于思虑耳。”希文曰:“何以言之?”君谟曰:“公之句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今茶之绝品,其色甚白,翠绿乃茶之下者耳。”希文笑谢曰:“君善知茶者也,此中吾诗病也,君意如何?”君谟曰:“欲革公诗之二字,非敢有加焉?”公曰:“革何字?”君谟曰:“绿、翠二字也”。公曰:“可去!”曰:“黄金碾畔玉尘飞,紫玉瓯心素涛起”希文喜曰:“善哉!”又见君谟精于茶,希文服于议。
宋代饮茶,最重点茶法,由此又有分茶、斗茶的区分。分茶,是点茶的艺术化呈现。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欧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缥姚……”可见分茶是讲究“技法”的,通过汤瓶注水的控制,在盏面上幻化出“怪怪奇奇”的画面。又据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也称茶百戏,又有水丹青、汤戏、茶戏等名称,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幻化成物象的分茶技法。关于分茶法,陶谷《清异录》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并点四碗,共一首绝句,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福全曾有诗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当年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可见分茶是通过汤瓶在茶盏中注水,运用茶匙(匕)击拂,“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为各种物象者、以及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堪称绝妙。南宋时茶筅取代茶匙,分茶技艺尤为精妙,我们观看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就可了解其大概了。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归复,宋代点茶法也随之复兴。据说有用笔头蘸水,在盏中“点画”出各种图案,并标为“斗茶”“茶百戏”者,纯属臆造,殊失古意,不足为法。
斗茶又称茗战、点试、斗试、斗碾等,和点茶技法接近。通过对茶汤香气、滋味以及是否“咬盏”的较量,来斗出高下。蔡襄《茶录》里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范仲淹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建安民间斗茶状况。根据蔡襄《茶录》,斗茶可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焙盏、点茶、斗试这几个步骤。煊盏,就是以开水烫盏,保持茶盏温度,这样容易击拂出汤花,以“质厚难冷”的建盏最受推崇。《茶录·茶盏》条:“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然后放入一茶匕茶粉,冲入少许沸水调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击拂,用茶匙或茶筅击拂茶面以出汤花,以汤花咬盏、如疏星淡月为佳。汤花即沫饽,滋味甘香,饮之宜人。《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赵佶《大观茶论》描写“汤花咬盏”的形状说:“结浚霭,结凝雪。”“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又据李邦彦《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冬)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宋徽宗亲自注汤击拂,斗茶试茶,并分赐群臣,可见宋代茶文化是何等兴盛发达了。
斗茶除了“相较水痕”之外,最重要的是比试茶香茶味。《大观茶论》论茶香味道:“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宋代斗茶首重香味,以香气清幽、滋味甘滑为尚。然后再看汤花“咬盏”的情况,已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