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总是以我们不曾留意的方式悄然留走,珍视的终难挽留。
就像这尘封了数年的老茶,岁月深深地烙印在它们的每一条叶咏上。
1998年的福鼎白茶、1994年的易武红带、1996年的安溪乌龙、1993年的正岩水仙,试着,循着茶的气息,找寻光阴的余味。
四款茶同时开汤,投茶量5克,审评方式冲泡。
诸多出乎预期的表现,颇值得玩味。
福鼎/白茶 隽永蜜香
年份:1998年
档案:茶品等级属特级白牡丹,包装袋成品包装,自然陈放至今。
外形:条索芽亳多,叶张细嫩,芽叶连枝细嫩;色泽灰、褐、绿夹杂,褐重绿浅。
香气:干茶无异味,亳香味明显。冲泡后的香气稳定持久,前三道为浓郁的花蜜香,第四道开始花蜜香由浓郁转为甘甜,六道后淡淡的花蜜香依然清晰可循。
汤色:茶汤色泽稳定,浅橙黄色。
滋味:入口甜醇顺滑,无异味;泡至六道,滋味不减。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绿褐肥壮,富活性。
易武/红带 历久弥新
年份:1994年
档案:1994~1996年先是在香港存储,1996~2006年在台湾存放,从2006年至今在福州存储。三地仓储条件,均为干仓。
外形:饼形周正,边缘稍松散;棕褐色,一到三级撒面,里茶等级五到七级。
香气:干茶烟昧重,陈味显;前三道烟味明显,第四道开始,馥郁的花蜜香凸显、且持久,至第六道花蜜香依然清晰,挂杯香也一样持久明显。
汤色:茶汤第一至四道橙红明亮,第五道后橙黄明亮。
滋味:前两道烟味明显,但茶汤入口甘醇稠厚,稍苦涩;第三道后,烟味明显减弱,茶汤入口甘醇,苦涩感到第六道后也稍减弱,七道后茶汤入口丝丝甘甜。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芽叶肥壮,活性十足。
安溪/乌龙 炭焙典范
年份:1996年
档案:产地安溪西坪,茶品等级一级,由色种和铁观音拼配而成,2004年炭火复焙,存放至今。
外形:外形卷曲,欠紧结,乌褐色。
香气:干茶梅子香明显,无杂味异味;冲泡后的茶汤,前三道梅子香明显,第四道后香气减弱明显。
汤色:前三道橙黄明亮,第四道后,汤色变化明显,为浅橙黄色,明亮。
滋味:入口顺滑醇爽,梅子味显,后味微酸;第四道后,茶汤稍转薄,梅子味不显。
叶底:叶底呈深绿褐色,舒展不完全,欠活性。
正岩/水仙 花香鲜活
年份:1994年
档案:等级达到特级,2010年走水焙,后存放至今。
外形:条索匀整,壮结沉重,乌润。
香气:干茶轻微炭火味带梅子味;前两道前味为陈香,后味为花香,第四道后陈香褪去,花香馥郁芬芳、持久,第六道时依然清晰。
汤色:前四道橙红明亮,第五道后稍变浅,橙黄明亮。
滋昧:茶汤入口顺滑,前两道醇和带陈香;第三道至第五道,茶汤入口顺滑醇和,花香落水,有活性。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青褐富活性。
综合品评
四款几乎“同龄”的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冲泡时有着不同的表现,透露出时间的重量。
它们汤色和滋味的变化,值得细说。就汤色而言,第一道茶汤汤色的深浅排序是易武红带、正岩水仙、安溪乌龙、福鼎白茶,第二道茶汤色泽四款都较为接近,正岩水仙和易武红带几乎一致,第三道和第二道相当,第四道的汤色四款茶相差无几。在滋味方面,四款茶前三道都有较高的品质表现,第四道后差异显现且越发明显;和前三道相比,四道后,福鼎白茶滋味并无变化,易武红带第六道后稍减弱,安溪乌龙减弱明显,正岩水仙五道后减弱明显。香气,则和滋味的变化轨迹吻合。
干茶色泽几乎相同的安溪乌龙和易武红带,开汤冲泡后,无论是茶汤还是叶底都有较大的反差。干茶呈乌褐的安溪乌龙却不及易武红带汤色红滟。由此或许可推断,半发酵的乌龙茶长期存放的过程中可以转化的物质并没有晒青后压制成饼的普洱生茶丰富。
封存时一级的茶叶等级决定了安溪乌龙的综合表现不及特级的正岩水仙,但安溪乌龙不俗的表现足以证明其炭焙功夫的高超,要高于正岩水仙。从这两款乌龙茶的对比品鉴中,可以得知茶叶的品级决定了老茶的综合品质表现。同样的道理,亦适用于其它茶类。
在同为后期发酵的易武红带生饼和福鼎白茶的对比中,则让我们见识到了白茶后期陈化的上佳表现。冲泡时,灌木种的福鼎白茶,其良好持久性并不输于乔木种的易武红带生茶,只是在滋味的厚度和后韵上稍逊色。
光阴里,许多纯美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你如何掩藏和修饰,也再回不到最初的样子。命定的痕迹,大抵就是这样。就在这茶汤中,将过往的明丽,经年的余味,如今的风华,在浅色光年下一饮而尽。
小贴士
易武红带生茶干茶和茶汤烟味持久,并非是茶饼在后期存储过程中造成的,而是鲜叶在炒青时吸到了柴火的烟味。判断的依据则是其冲泡后黄绿明亮、极具活性且不见任何焦点的叶底。
就像这尘封了数年的老茶,岁月深深地烙印在它们的每一条叶咏上。
1998年的福鼎白茶、1994年的易武红带、1996年的安溪乌龙、1993年的正岩水仙,试着,循着茶的气息,找寻光阴的余味。
四款茶同时开汤,投茶量5克,审评方式冲泡。
诸多出乎预期的表现,颇值得玩味。
福鼎/白茶 隽永蜜香
年份:1998年
档案:茶品等级属特级白牡丹,包装袋成品包装,自然陈放至今。
外形:条索芽亳多,叶张细嫩,芽叶连枝细嫩;色泽灰、褐、绿夹杂,褐重绿浅。
香气:干茶无异味,亳香味明显。冲泡后的香气稳定持久,前三道为浓郁的花蜜香,第四道开始花蜜香由浓郁转为甘甜,六道后淡淡的花蜜香依然清晰可循。
汤色:茶汤色泽稳定,浅橙黄色。
滋味:入口甜醇顺滑,无异味;泡至六道,滋味不减。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绿褐肥壮,富活性。
易武/红带 历久弥新
年份:1994年
档案:1994~1996年先是在香港存储,1996~2006年在台湾存放,从2006年至今在福州存储。三地仓储条件,均为干仓。
外形:饼形周正,边缘稍松散;棕褐色,一到三级撒面,里茶等级五到七级。
香气:干茶烟昧重,陈味显;前三道烟味明显,第四道开始,馥郁的花蜜香凸显、且持久,至第六道花蜜香依然清晰,挂杯香也一样持久明显。
汤色:茶汤第一至四道橙红明亮,第五道后橙黄明亮。
滋味:前两道烟味明显,但茶汤入口甘醇稠厚,稍苦涩;第三道后,烟味明显减弱,茶汤入口甘醇,苦涩感到第六道后也稍减弱,七道后茶汤入口丝丝甘甜。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芽叶肥壮,活性十足。
安溪/乌龙 炭焙典范
年份:1996年
档案:产地安溪西坪,茶品等级一级,由色种和铁观音拼配而成,2004年炭火复焙,存放至今。
外形:外形卷曲,欠紧结,乌褐色。
香气:干茶梅子香明显,无杂味异味;冲泡后的茶汤,前三道梅子香明显,第四道后香气减弱明显。
汤色:前三道橙黄明亮,第四道后,汤色变化明显,为浅橙黄色,明亮。
滋味:入口顺滑醇爽,梅子味显,后味微酸;第四道后,茶汤稍转薄,梅子味不显。
叶底:叶底呈深绿褐色,舒展不完全,欠活性。
正岩/水仙 花香鲜活
年份:1994年
档案:等级达到特级,2010年走水焙,后存放至今。
外形:条索匀整,壮结沉重,乌润。
香气:干茶轻微炭火味带梅子味;前两道前味为陈香,后味为花香,第四道后陈香褪去,花香馥郁芬芳、持久,第六道时依然清晰。
汤色:前四道橙红明亮,第五道后稍变浅,橙黄明亮。
滋昧:茶汤入口顺滑,前两道醇和带陈香;第三道至第五道,茶汤入口顺滑醇和,花香落水,有活性。
叶底:叶底舒展完全,青褐富活性。
综合品评
四款几乎“同龄”的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冲泡时有着不同的表现,透露出时间的重量。
它们汤色和滋味的变化,值得细说。就汤色而言,第一道茶汤汤色的深浅排序是易武红带、正岩水仙、安溪乌龙、福鼎白茶,第二道茶汤色泽四款都较为接近,正岩水仙和易武红带几乎一致,第三道和第二道相当,第四道的汤色四款茶相差无几。在滋味方面,四款茶前三道都有较高的品质表现,第四道后差异显现且越发明显;和前三道相比,四道后,福鼎白茶滋味并无变化,易武红带第六道后稍减弱,安溪乌龙减弱明显,正岩水仙五道后减弱明显。香气,则和滋味的变化轨迹吻合。
干茶色泽几乎相同的安溪乌龙和易武红带,开汤冲泡后,无论是茶汤还是叶底都有较大的反差。干茶呈乌褐的安溪乌龙却不及易武红带汤色红滟。由此或许可推断,半发酵的乌龙茶长期存放的过程中可以转化的物质并没有晒青后压制成饼的普洱生茶丰富。
封存时一级的茶叶等级决定了安溪乌龙的综合表现不及特级的正岩水仙,但安溪乌龙不俗的表现足以证明其炭焙功夫的高超,要高于正岩水仙。从这两款乌龙茶的对比品鉴中,可以得知茶叶的品级决定了老茶的综合品质表现。同样的道理,亦适用于其它茶类。
在同为后期发酵的易武红带生饼和福鼎白茶的对比中,则让我们见识到了白茶后期陈化的上佳表现。冲泡时,灌木种的福鼎白茶,其良好持久性并不输于乔木种的易武红带生茶,只是在滋味的厚度和后韵上稍逊色。
光阴里,许多纯美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你如何掩藏和修饰,也再回不到最初的样子。命定的痕迹,大抵就是这样。就在这茶汤中,将过往的明丽,经年的余味,如今的风华,在浅色光年下一饮而尽。
小贴士
易武红带生茶干茶和茶汤烟味持久,并非是茶饼在后期存储过程中造成的,而是鲜叶在炒青时吸到了柴火的烟味。判断的依据则是其冲泡后黄绿明亮、极具活性且不见任何焦点的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