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粗叶瀹“冬雪”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秋,一个闷热的午后,在承武兄的引荐下,我们在桐江畔一间素雅的茶室里落了座。
  茶室主人晨啸兄,一袭深蓝色的居士服,气定神闲地坐在茶桌前,正在冲一泡刚上市的“秋韵牡丹”。
  清鲜醇和的滋味,在舌面上很快就化开。入喉后,咂摸着,喉底还有鲜甜的余味,一洗午饭后的粘口油腻。令人心旷神怡的“开场”。
  又冲了五道,茶汤呈现出清澈的浅金黄,茶味依然清甜。晨啸兄说,这属于秋天的颜色,仿佛是秋日的阳光,淡淡的,既不炎热,也不寒冷。
  换茶的间隙,晨啸兄从茶柜里取出一包铝箔袋包装的茶。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袋子因装满了茶而有着充实的厚度。他小心翼翼地剪开袋口,从里面抓出几片干枯的叶子。
  它一出场,就夺人耳目。自然地风干,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叶片。突起的叶脉与微皱的叶肉,展露出一副萧疏旷逸的姿态,加之叶面上的孔洞和叶缘上的残缺,似乎更像一领百衲袍。
  晨啸兄拈起一枚茶叶,仔细打量着,轻声说:“这是去年冬天制的茶。茶树的树龄都在40年以上,生长的环境是很原生态的高海拔地带,用的肥料也是天然的羊粪。”
  他找来一只圆润的朱泥壶,轻轻地把叶片掰成几段,大小正好可以装进壶口。沸水温润过的壶,余温“蒸”出了干茶既像草本又像木质的香气。在座的人,闻过干香,嘴角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涤器温杯,静候水开。
  一条溜圆光滑的水柱不缓不急地注入壶口,残叶随水浮起,继而又浸没。
  枯槁的叶,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以这种粗朴恬淡的形态开启崭新的生命周期。水透过细胞壁,充满叶肉,让老叶又重新丰盈了起来。叶色从褐绿转成青绿,柔韧的叶脉变得更清晰。叶表颇厚的角质层,透着幽微的光泽。
  倾壶出汤,斟进匀杯。粗梗大叶,几乎没有断碎。提起壶盖,一股浓郁的木质清香涌了出来。细嗅,仿佛置身于蓊郁的原始森林中,混杂着乔木与落叶的气味。
  在透明的匀杯中,茶汤只是透着点轻微的杏黄,分入白瓷盏,汤色更像是被“吸”了去似的,同水色难以分辨。
  执杯轻啜,还是淡。可是,淡里却有丝丝绵甜,若即若离,如碧空中偶尔飘过的几朵淡云。细柔温和的茶汤,滑过舌面,不知不觉,已经咽下。一杯饮罢,口中甜感弥满,如饮甘泉。
  第二道同样令人期待。木香转为优雅的荷香,深吸一口,就像泛舟荷塘,感觉像被田田荷叶簇拥着。甘鲜的茶汤,依然在口中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只是需要用心去捕获、回味。其实,在品味这样的茶时,内心一闪而过的直觉,也许会比感官来得更敏锐、更准确,更容易把茶喝“懂”。
  茶烟在匀杯壁上凝成细圆的小水珠,如未唏的晨露,晶莹可爱。第三道的茶汤,已是端在了手上。茶多糖、茶氨酸在茶汤中继续释放着,舌尖、喉底早已熟谙了这种如有若无的甜。大家相视无语,彼此都用啜吸及舌头搅动茶汤的声响来交流。
  至第五道,汤色已经“褪”成了近乎无色,同先前留下的第七道“秋韵牡丹”相比,就像一杯青水。雅淡的荷香,溶在茶中,仍旧牵引着想象。它总是那么平淡无奇,却让人久久不忍释杯。
  第七道以后,饱蘸了水的叶片完全舒展,层层叠叠,清芬阵阵。朱壶衬绿叶,很是悦目。再啜第八道,茶味与水味已浑然一体,只能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些许茶昧。
  晨啸兄放下杯子,说:“这泡茶再拿去煮一煮,还会煮出另一番滋味。如果它再存放个三五年,变化会更美妙。”
  清代诗人陆次云曾在《湖坝杂记》中激赏龙井茶道:“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而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款接近于水的茶,有着隐者高士的气质,于清甘淡韵中澡雪精神。
  无味乃至味,它的名字叫“冬雪”。
其他文献
贵客临门,敬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份礼数:  劳力出工,喝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种习俗;  游子还乡,啜一碗煎蛋茶,是屏南人的一缕乡愁。  煎蛋茶是屏南传统的饮茶习俗。在福建这个茶文化繁盛的省份,以煎煮茶加蛋这种方法饮用茶汤的只有屏南县。  屏南传统的煎蛋茶是相当讲究的,每一道程序都要把握火候。只有用心的屏南老茶人才能煎出一碗形、香、味俱佳的蛋茶。  一把“粗茶婆”(粗老的屏南青茶)塞入茶瓶加
期刊
“你来得正是时候,当黑茶飘香的时候,我在梅山煮茶等你,静看资江悠悠……”  10月23日上午,以“天下黑茶,神韵安化”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在“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16000多名嘉宾应邀出席了开幕仪式。这是黑茶文化节三届以来首次在安化举办。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清以来,随着边境、出口贸易的兴盛,晋、陕、甘等地茶商皆以安化为采购优质
期刊
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所以,我们采访了行业内各终端的资深人员,大家深入探讨,认真总结,共谋未来。  徐谦:武夷山市可茗正岩茶业创始人,目前以武夷茶事生活为乐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自家茶好不好卖,跟市场有关系吗?说有关系,那是大势影响的,相对于消费需求旺的阶段,现在茶的买卖肯定不如以前好做。但为什么说没关系呢?因为行情再不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得挺好,这部分人就是不跟风的
期刊
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有四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被称为西藏的四宝,即糌粑、牛羊肉、酥油和茶叶。这“四宝”中的三宝均原产自藏区,唯有茶叶是藏人需要通过“进口”才能获得。虽然被称为“藏茶”,但这些色泽乌黑、质地坚硬的茶叶,其培植和加工自古以来却一直牢牢控制在汉地的中央王朝手中,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的四川和云南。  从气候温润的川滇茶产区出发,满载着茶叶的商队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间迤逦而行,经历几个月的艰难
期刊
何谓茶道?对日本宗教文化有着精湛见解的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它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此论精辟入里,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把神乎其神的茶道说清了,胜过宏篇大论。人生如寄,而寄居在这不完美不和谐的人世,想获得解脱,获得升华和超越,就必须凭藉某种方法工具。日本茶道的产生,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人生
期刊
茶友们在喝茶之前,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再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长期饮用,这样才不至于对身体造成伤害。  小严是一家茶叶店的老板,原来对普洱和岩茶感兴趣的他,不知何时起突然迷上了时下流行的白茶。到他店里,到处都堆着整箱整箱的白茶。平时他自己喝茶,或是招待客人,也是以冲泡白茶为主。由于我平时不常喝白茶,去他店里换换口味喝感觉也不错。  有一天,我接到小严的电话,说他要过来找我开点中药。他一见到我,就说最近
期刊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中国茶叶掣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饮酒有酒友,品茶有茶友。邀三两茶友一同品茶,不仅能相互切磋、提升彼此的茶道造诣,也可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以茶会友,是中国茶道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茶结缘的挚友,他们之间的事迹至今令人神往:
期刊
茶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饮品,源于中国、兴于亚洲、惠及世界,特别对中国、日本、韩国的影响更为深刻,将茶的冲泡技艺上升为茶艺、茶道、茶礼,成为贵宾接待、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有效载体,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亚洲茶文化盛宴》,应韩国茶文化协会理事长李贵礼女士的邀请,南京正德茶文化研究院组队由全必文先生领队前往仁川参加,本次《亚洲茶文化盛宴》意义匪浅,因为恰好可以向前来参加亚洲40亿
期刊
蔡荣章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茶道艺术家是与泡茶者、茶艺师、泡茶师相对应的名词。担任泡茶的
期刊
陶渊明有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每天打转在都市生活间的我们,何尝不想从这个樊笼里逃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体力行的“成本”太大,不如来一泡好茶,待它稀释出百花之芳香,你且暂返“自然”可好?  近年来,随着各类“老茶”逐渐火热,老茶的口感鉴别也成为越来越多好茶者关心的话题。周一,正值“忙死day”之际,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打来电话,我们约的一批她当年参与制作的铁观音、色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