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观念与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遇到了生育率低迷的新瓶颈。即使放开了二胎政策,我国人口依然处于低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步上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不足必然导致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主动力过弱,经济发展极有可能趋于停滞。为了避免重蹈日韩的覆辙,对现阶段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改善我国经济环境已经追在眉睫。本文将就业人口与个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初步论证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据此对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人口新常态 技术变革 回归分析
引言
(1)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中央政策调控与时代观念的变迁,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即使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受高昂抚育成本与低迷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增长率依旧持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国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人口数递减状态,随着这种状况的持续,人口红利可能提前结合并随之带来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借鉴日本道路,同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上个世纪日本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根本上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动力不足,制造业衰退,生产停滞。在未来的中国,新一代青年生育意愿低迷,很可能会产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由此带来制造业的衰退。
本文基于此背景,以安徽省2007年--2017年经济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人口增长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转折点很可能提前来临,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安徽省在城市化、现代化道路上一直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当地人口变化的影响对国内大部分地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同时,未来城市化、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必然是最严重的。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从宏观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作为政策参考。
(2)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论的著作自十九世纪以来蓬勃发展,最为著名的便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论》,开一代学术先河。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继承马尔萨斯主要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新人口论》,率先提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的矛盾。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现状不同当年,大部分学长开始对计划生育提出异议。王忐宝教授在《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中对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做出了总体分析;郭凯明教授在《人口政策、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中指出了当下政策已不适用我国人口现状;李建民教授在《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从整体经济视角探讨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少针对某一个方面。本文将以安徽省为案例,深入分析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局部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基本模型
本文选取了2007-2017之间的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进出口额、工业增加值以及零售额等六个指标,具体数值如下: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模型建立
劳动力对经济各要素影响都很显著,为了更好地体现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将其作为固定因子,分别与各变量进行回归迭代,建立两个独立模型:
①用于讨论劳动力人口的边际影响,②式用于讨论其对国民经济的弹性影响。其中X是固定解释变量常住人口,y分别表示生产总值,进出口额,工业增值以及零售消费总额,Ui为随机误差项。运行Eviews 3.1程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2)模型的检验
在对已建立的简单回归模型进行检验之前,考虑到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容量较小,因此选择R2与t统计量作为显著性检验指标,利用white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利用L-M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大部分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white检验与L-M检验。只有y3-y4的绝对数模型存在自相关性,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做广义差分回归,对其进行调整后得到如下结果:
(3)模型分析
从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从2007年-2017年安徽省就业人口持续上升,其对省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每万人边际增值为33.87亿元,弹性增长9.4%。对省内工业增值的影响最显著,每万人边际增值为20.25亿元,弹性增长12.75%
从回归结果來看,安徽省劳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弹眭影响范围9.4%-12.75%,其中对进出口产值的影响最低,同时这也是对省内经济影响最小的经济要素。这是因为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距海较远,大部分靠内需带动经济,与我国未来经济大体发展趋势相一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高铁交通的推广,未来国际贸易将从海上转移到内陆,安徽省可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机遇,届时,进出口额对经济总值的影响将会逐步扩大。
但值得忧虑的是,无论是经济如何发展都不会离开人这一中心要素,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太过于密切了。在未来中国青年生育意愿逐渐低迷,自然生育率很可能低于自然死亡率,适龄劳动人口大幅度减少,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很可能进入停滞。中国唯一的出路便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更多地应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以适应劳动力锐减的老龄化社会。
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简单模型对安徽省人口进行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劳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近二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体量庞大的中国有着远大于一般国家的经济发展惯性。经济萧条到来的延迟意味着更严重的后果,但也给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准备。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应该从以下宏观思路应对:
(1)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历史经验表明,要使劳动产出倍数增加只有转变生产方式,铁器的出现带来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变革;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蒸汽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带来了电气革命;如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领人们走向新的高生产力社会。过去几年我国一直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现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服务业比重上升并不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要想摆脱人口老龄化的梦魇,必须推动人工智能化,以弥补劳动力供应不足带来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创新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大部分劳动力价值较低,未能够充分发掘我国人才潜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仍然亟待完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仍然提留在口号上,产学研一体化进度令人堪忧。许多毕业生出校后能力得不到认可,就业能力从零培养,学术知识大量闲置。如果高等教育无法改进当前漏洞,继续空耗财政支出,将会给老龄化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人才建设必须严格遵守“以人为本,以业为根”的理念,将就业与教学同时进行,学术与专业分类培养,缩短教育时间,提高教育质量,降低人才成本。
(3)鼓励区域间人口流动
目前国内区域间流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善,铁路网密集,高铁线路实现主要经济地区全覆盖。但是户籍制度过于严格束缚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在国内超一线城市问题尤为突出。虽然人口自由流动会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政府的调控是出于区域加剧平衡的目的考虑,但是人口流动的束缚导致中西部大量的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实现全消化,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又出现用工荒的現象。随着我国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不均衡,人口流动的桎梏必然要放开。
(4)完善社会福利建设
相较于西方社会,我国并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同时体量倍增,社会福利建设经验趋近于空门,在此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追上了西方的脚步,但是福利制度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从我国近二十年老龄化演变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先进人老龄化社会,因此社会福利建设可以以“试点建设,由东到西”的方向进行。只有完善社会福利建设,才能降低社会抚育成本,一来降低年轻人负担,提高其生育意愿,保证民族存续,保持经济活力;二来保证老年人口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可能,维护社会稳定。
(5)老年人口参与经济建设
在社会福利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对老年人口退休进行延迟。延迟老年人口退休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对于从事高耗能工作的从业人口对于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在岗位滞留很可能制约年轻人创新能力,使社会进入低创新状态。但随着医疗事业与福利制度的发展,老年人口必然有着更长的寿命与更健康的身体,重新投入服务业是必然的选择。
[1]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人口研究,2015.;3-13.
[2]崔久平.我国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新经济,2016:12.
[3]郭凯明.人口政策、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13;72-92.
[4]盛德华.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C].内蒙古,2012;11-12.
[5]王忐宝.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化[J].人口研究,2013;66-77.
[6]任福兵.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现代经济,2010:14-18.
[7]马光远,中国人口太多了吗[J].宏观之窗,2018;6-7.
人口新常态 技术变革 回归分析
引言
(1)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中央政策调控与时代观念的变迁,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即使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受高昂抚育成本与低迷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增长率依旧持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国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人口数递减状态,随着这种状况的持续,人口红利可能提前结合并随之带来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借鉴日本道路,同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上个世纪日本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根本上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动力不足,制造业衰退,生产停滞。在未来的中国,新一代青年生育意愿低迷,很可能会产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由此带来制造业的衰退。
本文基于此背景,以安徽省2007年--2017年经济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人口增长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转折点很可能提前来临,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安徽省在城市化、现代化道路上一直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当地人口变化的影响对国内大部分地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同时,未来城市化、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必然是最严重的。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从宏观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作为政策参考。
(2)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论的著作自十九世纪以来蓬勃发展,最为著名的便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论》,开一代学术先河。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继承马尔萨斯主要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新人口论》,率先提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的矛盾。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现状不同当年,大部分学长开始对计划生育提出异议。王忐宝教授在《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中对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做出了总体分析;郭凯明教授在《人口政策、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中指出了当下政策已不适用我国人口现状;李建民教授在《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从整体经济视角探讨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少针对某一个方面。本文将以安徽省为案例,深入分析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局部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基本模型
本文选取了2007-2017之间的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进出口额、工业增加值以及零售额等六个指标,具体数值如下: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模型建立
劳动力对经济各要素影响都很显著,为了更好地体现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将其作为固定因子,分别与各变量进行回归迭代,建立两个独立模型:
①用于讨论劳动力人口的边际影响,②式用于讨论其对国民经济的弹性影响。其中X是固定解释变量常住人口,y分别表示生产总值,进出口额,工业增值以及零售消费总额,Ui为随机误差项。运行Eviews 3.1程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2)模型的检验
在对已建立的简单回归模型进行检验之前,考虑到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容量较小,因此选择R2与t统计量作为显著性检验指标,利用white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利用L-M检验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大部分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white检验与L-M检验。只有y3-y4的绝对数模型存在自相关性,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做广义差分回归,对其进行调整后得到如下结果:
(3)模型分析
从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从2007年-2017年安徽省就业人口持续上升,其对省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每万人边际增值为33.87亿元,弹性增长9.4%。对省内工业增值的影响最显著,每万人边际增值为20.25亿元,弹性增长12.75%
从回归结果來看,安徽省劳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弹眭影响范围9.4%-12.75%,其中对进出口产值的影响最低,同时这也是对省内经济影响最小的经济要素。这是因为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距海较远,大部分靠内需带动经济,与我国未来经济大体发展趋势相一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高铁交通的推广,未来国际贸易将从海上转移到内陆,安徽省可能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机遇,届时,进出口额对经济总值的影响将会逐步扩大。
但值得忧虑的是,无论是经济如何发展都不会离开人这一中心要素,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太过于密切了。在未来中国青年生育意愿逐渐低迷,自然生育率很可能低于自然死亡率,适龄劳动人口大幅度减少,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很可能进入停滞。中国唯一的出路便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更多地应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以适应劳动力锐减的老龄化社会。
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简单模型对安徽省人口进行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劳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近二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体量庞大的中国有着远大于一般国家的经济发展惯性。经济萧条到来的延迟意味着更严重的后果,但也给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准备。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应该从以下宏观思路应对:
(1)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历史经验表明,要使劳动产出倍数增加只有转变生产方式,铁器的出现带来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变革;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蒸汽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带来了电气革命;如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领人们走向新的高生产力社会。过去几年我国一直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现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服务业比重上升并不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要想摆脱人口老龄化的梦魇,必须推动人工智能化,以弥补劳动力供应不足带来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创新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大部分劳动力价值较低,未能够充分发掘我国人才潜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仍然亟待完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仍然提留在口号上,产学研一体化进度令人堪忧。许多毕业生出校后能力得不到认可,就业能力从零培养,学术知识大量闲置。如果高等教育无法改进当前漏洞,继续空耗财政支出,将会给老龄化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人才建设必须严格遵守“以人为本,以业为根”的理念,将就业与教学同时进行,学术与专业分类培养,缩短教育时间,提高教育质量,降低人才成本。
(3)鼓励区域间人口流动
目前国内区域间流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善,铁路网密集,高铁线路实现主要经济地区全覆盖。但是户籍制度过于严格束缚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在国内超一线城市问题尤为突出。虽然人口自由流动会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政府的调控是出于区域加剧平衡的目的考虑,但是人口流动的束缚导致中西部大量的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实现全消化,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又出现用工荒的現象。随着我国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不均衡,人口流动的桎梏必然要放开。
(4)完善社会福利建设
相较于西方社会,我国并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同时体量倍增,社会福利建设经验趋近于空门,在此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追上了西方的脚步,但是福利制度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从我国近二十年老龄化演变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先进人老龄化社会,因此社会福利建设可以以“试点建设,由东到西”的方向进行。只有完善社会福利建设,才能降低社会抚育成本,一来降低年轻人负担,提高其生育意愿,保证民族存续,保持经济活力;二来保证老年人口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可能,维护社会稳定。
(5)老年人口参与经济建设
在社会福利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对老年人口退休进行延迟。延迟老年人口退休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一方面,对于从事高耗能工作的从业人口对于延迟退休持反对态度,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在岗位滞留很可能制约年轻人创新能力,使社会进入低创新状态。但随着医疗事业与福利制度的发展,老年人口必然有着更长的寿命与更健康的身体,重新投入服务业是必然的选择。
[1]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J].人口研究,2015.;3-13.
[2]崔久平.我国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新经济,2016:12.
[3]郭凯明.人口政策、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13;72-92.
[4]盛德华.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C].内蒙古,2012;11-12.
[5]王忐宝.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化[J].人口研究,2013;66-77.
[6]任福兵.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现代经济,2010:14-18.
[7]马光远,中国人口太多了吗[J].宏观之窗,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