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值得高中生物教师很好地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的生物教学和教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优化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实践,重视知识发现过程;加强知识联系,创设探究学习平台,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1、建构新旧知识连接,活跃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此观点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一个落脚点,即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的经验,才能使新的知识得到滋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避免无效教学。例如在《绪论》一节提出“怎样区别应激性、反射和向性运动”进行讨论就属于无效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反射”和“向性运动”,无法讨论。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应该和有丝分裂进行对比讲解,因为减数分裂乃一特殊有丝分裂,二者有太多的相同点和联系性。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旧的经验,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2、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标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把传统的单方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式探究性教学。而探究发端于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1)注意用语的科学严谨
教师设计问题要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如果提问:“血糖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就很难回答。“有糖尿病”、“大量摄入糖类”、“胰岛细胞受损”、“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受损”等原因哪个主要呢?如果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激素的作用,就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加上一些限制:“从激素调节的角度考虑,血糖为什么会过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严谨,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2)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设计一两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时,提出“为什么老人会出现老年斑、头发白、皮肤干皱的现象?”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提出“预防衰老的措施是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会会引导学生偏离教学内容,大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
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
教师要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
(4)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有梯度
学习的任务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能过深而够不着,又不能由于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或疲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所学内容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真正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的课程理念。
(5)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保证在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核心的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保证教师有时间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目前的教学还是难以避免重视“分数”,使得一些学生长期处于“题海”之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实行有效教学应积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入手。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题海战术”,重视实践操作和引导探索活动。通过对创新性作业的引导,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其次,教师应注意改进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在不违背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减少重复性、非典型性习题,改变学生单纯进行接受性、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将课堂练习与现实广泛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注意课堂沟通
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课标的要求,大胆地设计,广泛拓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置身于真实背景之中,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1、建构新旧知识连接,活跃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此观点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一个落脚点,即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的经验,才能使新的知识得到滋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避免无效教学。例如在《绪论》一节提出“怎样区别应激性、反射和向性运动”进行讨论就属于无效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反射”和“向性运动”,无法讨论。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应该和有丝分裂进行对比讲解,因为减数分裂乃一特殊有丝分裂,二者有太多的相同点和联系性。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旧的经验,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2、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标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把传统的单方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式探究性教学。而探究发端于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1)注意用语的科学严谨
教师设计问题要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如果提问:“血糖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就很难回答。“有糖尿病”、“大量摄入糖类”、“胰岛细胞受损”、“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受损”等原因哪个主要呢?如果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激素的作用,就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加上一些限制:“从激素调节的角度考虑,血糖为什么会过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严谨,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2)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设计一两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时,提出“为什么老人会出现老年斑、头发白、皮肤干皱的现象?”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提出“预防衰老的措施是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会会引导学生偏离教学内容,大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3)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
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
教师要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
(4)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有梯度
学习的任务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能过深而够不着,又不能由于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或疲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所学内容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真正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的课程理念。
(5)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保证在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核心的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保证教师有时间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目前的教学还是难以避免重视“分数”,使得一些学生长期处于“题海”之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实行有效教学应积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入手。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题海战术”,重视实践操作和引导探索活动。通过对创新性作业的引导,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其次,教师应注意改进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在不违背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减少重复性、非典型性习题,改变学生单纯进行接受性、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将课堂练习与现实广泛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注意课堂沟通
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课标的要求,大胆地设计,广泛拓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置身于真实背景之中,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