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误区 呼唤真挚父爱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作为新生命的缔造者,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除了母爱之外,任何其他的情感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无数行为学家的研究证明,父爱的完整性是子女各方面(从身体到精神)得以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任何形式和程度的父爱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而这种影响与儿童成人之后的幸福感及事业家庭的成功紧密相连。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1](p74),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父亲囿于传统观念,并没有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独一无二的角色和作用。
  本文试图引入美国医学博士阿瑟·科尔曼夫妇在神话传说中提炼出的关于父亲原型的各种意象,以期在较为形象的描述中帮助为人之父找到最佳角色定位,实现父爱的真正回归。
  
  ㈠从各种父亲原型中认识父亲
  
  1.创世父神(father—creator)
  即试图获得创造生命过程的抚养部分的独特经验的意象[2](p6)。《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中以创造者面貌出现的男神便是这一意象的代表。在这个意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男性独有的创造力,包括创造生命的能力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在这个意象中,存在两种矛盾冲突:
  一是作为父亲的种族创造性和通过自身而达到的男人的个人需求之间的冲突。父亲在生活实际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妨碍他作为一个男人在其他时刻的创造性,这种冲突表现为一个男人在选择成为一个父亲之前强烈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会延续到拥有孩子以后,他们很难在家庭与事业之间获得一种很好的平衡状态。
  二是父亲的抚养功能与女性的创造性发生对抗。父亲这一矛盾角色的关键之一,就是他永远不可能像一个女人那样去彻底地体验创造生命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过程会使他全身心地彻底投入进来,像成为母亲对一个女人的要求那样,这种差异可能会使男人把外部世界看作他们的活动舞台,离开(或被迫离开)家门去继续体验他的创造性[2](p11)。
  2.地父(Earth Father)
  地父是与天父相对出现的意象。在中国的宇宙论中,阳代表天,坚毅显赫,聪明,富有男子气概;阴代表地,柔顺,阴暗多情而又充满女人气。阿瑟·科尔曼夫妇借用天与地的一组概念来区别不同父亲角色。与之相关的一组意象有地父,天父,地母,天母。地父,即以家庭为中心,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意象。地父把男性创造者的作用贯彻到家庭中,他的活动集中于维护家庭内部的亲密与和谐。如果他卷入外界的活动,其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帮助家庭,而不是以活动本身为目的[2](p25)。我们的文化对地母意象比对地父意象更加熟识。这一意象存在二种矛盾状况:
  一是在抚养功能分为天父/地母的传统中,地父显得不合常规。一个由于环境所迫而不是出于自己选择而成为地父的男人,可能很难从他必须履行的艰难任务中感到自豪。因此,尽管他有抚育行为,但还是人在心不在。
  二是天父由于主要活动都放在家庭之外,代表孩子不曾涉足的外在世界,因此在短暂而又紧张的接触时间中,父亲可能会变成家庭范围里的名人,甚至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地父很难获得此种“殊荣”,地父每天都在家,理所当然,没有任何新鲜和神秘感,有时甚至会被指为缺少“男子气概”,对于一个要真正感到丰富充实的男人来说,这或许是最难的一种意象,这种模式的男性功能一直被掩埋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3.天父(Sky Father)
  天父与地母二者的成对意象普遍流行于人类社会的家庭之中。天父意象强调充当保护者和赐予者角色所需要的特征[2](p28)。在现代家庭中,男性家长很大部分都属于天父,他们的工作是外部世界,身份是家庭的保护者和供养者,这样的父亲生活在家庭的边缘,而不是生活在家庭的中心,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以外度过的。他为家人定下一般的方针,但对执行这些方针并不施加更深入的影响。这种一分为二式的家庭结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天父由于过度地与孩子脱离,在家庭中很可能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物,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色很难为家庭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
  二是天父的力量主要依赖于在外部世界的成功,当他在外部世界失败时,在家庭内部很可能也是失败者。
  三是这种性别角色的严格划分剥夺了地母的自由,无法正常发挥两性之间的互助与交流。
  4.皇父(Royal Father)
  皇父就是想把天地二者的工作都承担起来的角色,操持着全家内外的一切需要[2](p44)。皇父也可能需要将一些照料孩子的责任委托别人去做,但这些助手绝不是他们的同等伙伴,包括他的妻子。妻子和儿女按照义务必须维持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用。传统的中国社会便是皇父真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最好例子,这种社会延绵了三千多年。
  到了现代,父权制已很难再得到维护,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解。而且,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单身父母常常变成皇亲,因为没有配偶,他们必须承担起天地角色的全部抚养责任。新型皇父已不像传统皇父般坚持对家庭的无上权威。新型皇父意象中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把抚养当作自己最具深刻意义的组成部分,皇父常常冒着失败的危险,因为后代的成长并不具有完全的可能性,而且孩子长大后便要离开地亲,这是问题的本质。
  二是皇亲这个角色令人难以置信的严格,它不仅要求身体的能量也要求心理的能量,单一的家长必须担负起家长身份的一切复杂的实际事务,同样也要实现一切感情的需要,这点很难做到。
  5.二分父神(Dyadic Father)
  二分父神同皇父一样,既是地亲也是天亲,但与皇父不同,他的宗旨是与他的伴侣共同分担家庭的全部责任,父亲和母亲交互地发挥作用。二分父神的出现无疑对突破天父/地母对立式传统角色划分提供了崭新的途径,有利于现代家庭结构的优化与重建。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夫妻仍然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任何重要的活动中,权力共享总是充满竞争与困难,父母权力共享也不例外。维持一个人服从于另一个人所构成的一对关系,比起两个人都处于平等地位要容易得多[2](p68)。
  二是当一个二分父亲或母亲在我们的社会中尚未受到完全的支持。在这一点上,男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他必须放弃某些特权,学会克制与让步。
  以上所描述的父亲抚养孩子的五种基本意象,相信很多父亲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原型意象的提供可以使父亲们正在承担的家庭角色更为丰满,但其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寻求神话传说与现实关系的一一对应,重点还在于找出传统父亲所进入的误区,引导对家庭幸福较为有利的新型父亲角色内涵。
  
  ㈡传统父亲的误区
  
  1.工作狂父亲:
  这类父亲较多地体现了天父的原型意象。相对于繁琐的家庭生活,父亲们更喜欢在家庭之外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的事业上,即使不忙于工作,也有各式各样的应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据德日两国一项统计显示,这两国的父亲平均每天在家与孩子一起的时间,德国为11分钟,日本为9分钟[3](p28)。这样一来,久而久之,父亲便会淡出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两代人心理上的疏远。大多时候,工作狂父亲善用金钱和物质来表达他们的爱,但金钱与物质可以换来孩子短暂的快乐,却打不开他们日益封闭的心灵世界。笔者曾在某贵族学校任教,据学生自述,他们的父亲平均每周在家吃饭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沟通与理解?赚钱固然重要,但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孩子快乐的童年。
  2.沉默的父亲
  有些父亲虽然在家,但很少与孩子沟通与交流,除了偶尔训斥人,他们很少开口说话。这些父亲看似每天都在身边,但却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造成压抑的家庭氛围。由于父亲的沉默,孩子们无所适从,他们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羡慕别的孩子与父亲之间轻松的交流与谈笑,但这些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他们不知道父亲的态度,为了取悦父亲,很早便学会了察言观色,心理备受煎熬。
  其实,沉默的父亲只需稍稍改变自己,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3.“没有感情”的父亲
  这类父亲与沉默的父亲不同,他们会与孩子说话,但不是语气冷冰冰,就是尽讲些大道理,从来不做情感上的沟通,对孩子没有亲昵的动作,微笑的赞许,更没有偶尔情不自禁的真情告白。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男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流露感情,长大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对孩子的爱封闭在内心世界,却让孩子们为了得到一句“我爱你”而在门外苦苦徘徊着。
  爱,有时是要说出口的,一句温暖的话语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活力。
  4.暴力型父亲
  这类父亲通常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传统训条。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常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年幼的儿童,一不顺意便拳脚相加。这是一群已逐渐脱离健康心态的父亲。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身边所有的人都来迎合他,工作上的不顺心,其他方面的不如意都会使其迁怒于无辜的孩子。孩子因此从身到心伤痕累累。
  事实上,真正身心健康,拥有良好人格个性的孩子绝不是打出来的。
  5.专制型父亲
  这类父亲身上或多或少体现了皇父的原型意象。往往过于苛刻,希望在家庭中建立某种权威,所以,总是试图通过发脾气或指责来控制家人[4](p126)。这类父亲过于强调个人意志,不允许孩子自作主张,爱以自己的判断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找到本应有的自信,紧张感总是如影随形,自由对他们而言无疑是种奢望。
  身和心的束缚对专制型父亲来说或许可以满足其权力欲,但由此成长起来的儿童却充满了自卑与懦弱。
  除却父母离婚,父亲去世或离弃家庭等显性因素导致的父爱缺失,我们将以上几种父爱不到位的情况称为父爱的“隐性缺席”,两者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障碍,但后者却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不妨试作探讨,或许可以因此收获许多惊喜。
  
  ㈢真爱无价——试论成功的父亲应具备的特质
  
  1.体贴
  美国李文斯登·劳奈德以一篇《不体贴的父亲》曾掀起美国“亲子教育”的浪潮,被称为人类“父性的觉醒”。文章中父亲对自己打骂儿子的真情忏悔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迫使为人父者反思自己长久以来简单粗暴的抚养方式。我们都相信除非特殊原因,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表达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传统家庭结构中的父亲在承受工作和生活巨大压力的同时,尤其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所犯下的点滴过失,即使这些过失在所难免。诸如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打骂,呵斥,冷漠,嘲讽等等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伤害,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
  我们很多时候都习惯于用自己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准在沙地里打滚”、“不准弄脏衣服”、“吃饭不准掉饭粒”……许许多多的“不准”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孩子的行为,也扭曲了他们的天性,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给他们更多的体贴与关爱。
  体贴不是庇护,也不是溺爱,而是“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了解他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5](p121),孩子们需要的绝不仅是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抚慰支持与心灵的交流,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2.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所体现出的一种姿态。我们对孩子动辄打骂的思想根源归根结底在于许多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品,附属物。认为自己在承担了抚养责任的同时也就有权利对其进行管教。子女对父母必须顺从而不许违逆,尤其是皇父和一部分天父意象类型的父亲更是很难容忍子女对自己的不服从。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在他从诞生到世界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独立的生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和自我的尊严。由于经验的缺乏,为人父者担当起了引导的重任,但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正如卢梭所抨击的“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里的树木那样,照人类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孩子最需要的是“那些如此温柔的亲切,深情和尊重的情感”[5](p212)。
  “尊重孩子,体现在对他成长着的人格给予肯定,平等待他,不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尊重他说话的权利”[5](p205),在尊重中,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地成长,也会更加懂得自尊,自重,自强不息。
  3.赏识
  赏识是一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激励,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6](p1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求全责备与激励赏识的出发点似乎都是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但效果却是完全相反。过多的求全责备只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使人变得胆小退缩,无所适从,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而影响健康个性的形成。激励与赏识则有利于增强自信,能最大限度地唤醒人的内在潜力,使孩子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对那些天资不够聪慧或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真心赏识尤为重要。它们会化作绵绵的动力促使孩子们在充满坎坷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积极赢取最后的胜利。
  但赏识有时会流于泛滥,过度的不分场合不切实际的夸奖与赞美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赏识必须适度,而且对不同个性的孩子赏识的程度也应有所不同。赏识是一种艺术,其中的奥妙需要有心的父亲们细细琢磨。
  结束语:综观许多知名人士的成功轨迹,父亲的影响力总是巨大的,父爱会以独特的方式照亮孩子的心灵,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对生活永不磨灭的信心与希望。笔者真诚地期盼天下的父亲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抚养方式,给另一个生命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幸福。
  (作者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哲天.父亲是孩子的最好玩伴[J].学前教育研究,2006.(6):78
  [2][美]阿瑟·科尔曼莉比·科尔曼.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刘文成,王军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6,11,25,28,44,68
  [3]王志刚.浅论家庭中父亲教育的缺失[J].甘肃农业,2006.(5):28
  [4][美]大卫·斯托普博士.和爸爸和好吧(李丽波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6
  [5][美]李文斯登·劳奈德.不体贴的父亲(胡敏译)[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从1992年施行十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次修订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凸显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法主体的地位和职责,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方面充实了新
期刊
家庭既是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组织,也是人类实现发展的最小单位。人类有家庭,动物没有家庭;人类可以有几代同类一起生活;动物只能在幼小阶段跟随母亲,长大就独立自主,互不相干了。所以,可以说家庭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以前不会、将来更不会被学校教育削弱和替代。  到了信息时代、网络教育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家里学习,甚至有的教育家预测在网络化的时代,可能学校功能会弱化,而
期刊
摘要:文章选取1998年至2002年深沪两市74个A股增发样本,通过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HBAR和CAR日历时间研究还是Fama-French三因素回归的截距项,均表明我国A股增发存在负的长期超常收益率,长期市场回报呈下降趋势,且3年内总体上呈现长期弱势。  关键词:增发;长期市场表现;超常收益率;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一、文献回顾    增发(seasone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一致,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校合作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为了揭示新时代条件下城市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存
期刊
一、学校整合家庭教育资源的基本理念    (一)、在整合中,学校、家庭处于平等地位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集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等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但家庭教育也是一
期刊
家庭消费文化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及融合。追根溯源,文化是最本质的种概念。  本文从文化概念着手,试图通过概念的类属的自上而下分析,并列结合的整合,构建起家庭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功能。    一、家庭消费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罗万象,是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各种定义近400多种。在我国1999年版的《辞海》中
期刊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有关专业人员或社会机构对实施家庭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父母)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大部分父母关注孩子成长,并增加智力投资,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但富裕家庭与非富裕家庭之间、知识分子家庭与非知识分子家庭之间、城市家庭与乡村家庭之间,其家庭教育有相当大的不平衡,并造成了儿童间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
期刊
人一生下来是与动物一样的自然存在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而成长为社会存在物。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环境,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它任何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家庭规模与结构的改变,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
期刊
如今给孩子请家教已逐渐成为众多家庭的大事。然而,很多家长表现出浓重的盲目从众心理;在一些家长眼中,请家教还是一种时尚和地位的象征。如何看待火暴的家教市场?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请家教?如有需要,请家教有什么好处?如有可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兴利除弊?即使是专家,对家教现象及其影响性质也常常存有截然对立的观点——要么认可,要么极力反对。我们认为,不论人们赞成与否,家教市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
期刊
摘要:文章从统计数据着手,从贸易活跃度和净出口竞争力方面分析了广西对东盟贸易情况以及CAFTA对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广西自身独特优势提高对东盟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CAFTA;广西;贸易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到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伟蓝图,并决定从2005年7月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