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音乐教育的我们,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做到技、情、趣统一,课内、外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终身受益。
1.将技、情、趣融合于音乐课堂之中
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操。教学中,笔者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利用音乐自身的美,激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在一定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景交融的心理感受,伴随联想或想象,进入学习意境,在情绪、情景、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陶冶情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进入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技、情、趣等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技、情、趣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围绕着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去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高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美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1 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知识技能的教学结合音乐形象进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低年级的听音训练中,寓情趣于练习之中,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训练,提高音准能力。我组织学生戴上小猫、鸭子、青蛙、小鸟等动物头饰,在听音模唱音程时,按自己装扮的动物的叫声模唱音高。用“会唱歌的小动物”,“把小鸟送回家”等游戏为低年级学生训练音准。在训练听辨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听辨乐曲的速度时,我结合律动进行,鼓励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进行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学生创编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动中学习音乐,在动中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闻歌起舞”活动中,我启发学生随着音乐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培养节奏感知能力。当学生把握了一首新歌的艺术形象以后,就站到合唱梯上演唱。学生感到“我上台演出了”,在与小指挥的合作下,演唱得更有感情,声音更加甜美,感受了成功的愉悦。从兴趣入手,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感更强,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1.2 以情感为主线
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与情感相结合,才能持久。知之深,爱之切。学生的情感随着自身认知的深入而发展,在感觉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的交互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表现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行为、歌声(乐声)、神情等显示出对音乐的思想、感情、态度。
1.3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使歌声更美
学唱歌曲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表现音乐的过程。我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演唱的声音“响”而不嗓,“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训练学生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指导学生把歌唱的技能技巧运用到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之中。
学唱《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拖腔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一种抒发对家乡的赞颂之情的运用。学生将拖腔唱得甜美圆润,歌曲的意境也就表达出来了。
1.4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
在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与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我将节拍感知训练用于欣赏中。例如欣赏管弦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节奏、活泼的情绪。让学生将自己扮作玩具兵,随着乐曲脚踏节拍的强弱走步。通过欣赏,学生体验了进行曲的特点,捕捉了玩具兵活泼可爱的形象。
技、情、趣融合,使学生愉快的音乐活动中,积累知识技能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通过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创造性地歌唱。我启发学生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演唱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并鼓励学生在演唱形式上大胆创新。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我启发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音响,产生联想或想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形象等。用律动、舞蹈或语言表达出来。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我在课上出示一些节奏卡片,请学生任意排列组合,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进行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启发学生创编节奏,用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又如,要求学生按2/4拍,两小节,写出合乎节拍和小节数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看谁写得多,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努力追寻着音乐课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表现与创造音乐美的实践中受到启迪。只有将技、情、趣等因素融合于音乐教学各环节之中,围绕着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进行教学实践,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高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切实提升学生群体的音乐素养。
1.将技、情、趣融合于音乐课堂之中
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操。教学中,笔者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利用音乐自身的美,激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在一定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景交融的心理感受,伴随联想或想象,进入学习意境,在情绪、情景、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陶冶情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进入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技、情、趣等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技、情、趣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围绕着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去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高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美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1 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知识技能的教学结合音乐形象进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低年级的听音训练中,寓情趣于练习之中,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训练,提高音准能力。我组织学生戴上小猫、鸭子、青蛙、小鸟等动物头饰,在听音模唱音程时,按自己装扮的动物的叫声模唱音高。用“会唱歌的小动物”,“把小鸟送回家”等游戏为低年级学生训练音准。在训练听辨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听辨乐曲的速度时,我结合律动进行,鼓励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进行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学生创编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动中学习音乐,在动中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闻歌起舞”活动中,我启发学生随着音乐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培养节奏感知能力。当学生把握了一首新歌的艺术形象以后,就站到合唱梯上演唱。学生感到“我上台演出了”,在与小指挥的合作下,演唱得更有感情,声音更加甜美,感受了成功的愉悦。从兴趣入手,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感更强,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1.2 以情感为主线
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与情感相结合,才能持久。知之深,爱之切。学生的情感随着自身认知的深入而发展,在感觉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的交互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表现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行为、歌声(乐声)、神情等显示出对音乐的思想、感情、态度。
1.3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使歌声更美
学唱歌曲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表现音乐的过程。我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演唱的声音“响”而不嗓,“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训练学生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指导学生把歌唱的技能技巧运用到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之中。
学唱《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拖腔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一种抒发对家乡的赞颂之情的运用。学生将拖腔唱得甜美圆润,歌曲的意境也就表达出来了。
1.4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
在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与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我将节拍感知训练用于欣赏中。例如欣赏管弦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节奏、活泼的情绪。让学生将自己扮作玩具兵,随着乐曲脚踏节拍的强弱走步。通过欣赏,学生体验了进行曲的特点,捕捉了玩具兵活泼可爱的形象。
技、情、趣融合,使学生愉快的音乐活动中,积累知识技能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通过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创造性地歌唱。我启发学生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演唱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并鼓励学生在演唱形式上大胆创新。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我启发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音响,产生联想或想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形象等。用律动、舞蹈或语言表达出来。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我在课上出示一些节奏卡片,请学生任意排列组合,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进行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启发学生创编节奏,用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又如,要求学生按2/4拍,两小节,写出合乎节拍和小节数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看谁写得多,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努力追寻着音乐课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表现与创造音乐美的实践中受到启迪。只有将技、情、趣等因素融合于音乐教学各环节之中,围绕着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进行教学实践,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高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切实提升学生群体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