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幼儿心理压力源探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5402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者运用访谈法探究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源问题,结果发现:(1)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和“同伴排斥”居前三位。(2)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父母、教师与保育员、教学、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同伴关系以及生理等六个方面。(3)教师、家长、幼儿之间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4-6岁幼儿;心理压力;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604(2008)10-0048-04
  
  一、研究问题
  
  压力是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压力源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学前儿童在压力情境出现时会立刻表现出承受压力的样子,可一旦换了情境,压力感受就会消失。目前国内有关心理压力的研究大多以成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在借鉴相关研究并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对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源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从杭州市城区的四所幼儿园随机抽取4-6岁幼儿36名,其中4岁组、5岁组、6岁组各12名,男女各半;随机抽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各36名。分别对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要求他们描述六类事件:(1)家里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2)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的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3)教师做过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4)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5)在幼儿园吃饭、睡觉时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6)其他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对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旨在比较他们与幼儿对心理压力源的看法是否一致。
  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两次编码的信度在90%以上),剔除无效信息后将事件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压力源的社会性归类。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心理压力事件的编码及归类
  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共获得信息310条,其中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的表述。诸如“妈妈骂我”“妈妈不给我买魔法棒”“妈妈说我不听话狼就会来了”等为有效信息,诸如“不喜欢爸爸,爸爸去广州工作不难过”等为无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后获得有效信息288条。研究者把内容相似的信息集中整理,找出问题内核。如把“妈妈不给我买小熊维尼的书”“我乖时妈妈才给我买玩具,表现好买,表现不好不买,三次好一次不好也不买”等信息归纳为“物质需要不予满足”:把“妈妈打我,爸爸也打我,有时还把我关到门外去”“妈妈骂我,妈妈脾气很坏”等归纳为“父母惩罚责骂”;把“吉他综不好时妈妈骂我”“妈妈要我学珠心算,太难了”等归纳为“父母期望过高”;把“害怕奥特曼受伤”“看到电影里尺子变成人又变成水,橡皮变成小乌龟,好可怕”等归纳为“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把“爸爸妈妈不和我一起玩游戏”“妈妈不陪我去外面玩”等归纳为“父母没时间陪伴”,等等。编码归类后初步确定了25类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见表1)。
  
  由表1可见,幼儿提及的心理压力事件,超过半数(18人以上提及)的共有7类事件,分别为“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教师惩罚批评”“生病打针吃药”。其余事件虽然较少提及,但它们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压力仍值得关注。教师提及的幼儿心理压力事件,超过半数的只有4类事件,’分别为“物质需要不予满足”“教师惩罚批评”“饭菜不合胃口”“睡觉习惯不良”;家长只对“未得到教师肯定表扬”这类事件有近半数(17人)提及。可见,教师、家长与幼儿自身对心理压力源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二)幼儿心理压力源的社会性归类
  对表1中的25类事件进一步分类,可归纳出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父母(1、3、4、12、19、21)(为表述方便,用表1中的事件序号表示,下同)、教师与保育员(6、14、17)、教学(10、13、20)、同伴关系(2、8、9、22)、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5、11、15、18、23、25)及生理(7:16、24)。
  
  (三)幼儿与教师、家长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事件的看法比较
  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类型的看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幼儿与教师对大多数心理压力事件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是对“父母惩罚责骂”“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换了一个新环境”“父母争执”“受同伴嘲笑”“生病打针吃药”这六种压力事件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家长与幼儿对压力事件的看法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父母争执”“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受同伴嘲笑”“同伴不和他分享玩具”这五类压力事件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心理压力源分析
  幼儿提及超过半数的7类心理压力事件,提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教师惩罚批评”“生病打针吃药”。其中,前两类事件有61.1%的幼儿分别提及。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只是单纯地指责孩子。却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也不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这是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有时父母因自己工作压力大,看见孩子犯错就破口大骂,这与其说是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以上两种情况下,孩子均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会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此外。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间的争吵及父母对孩子的否定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精神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它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情意系统。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喜欢与否、表扬或批评对幼儿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幼儿园班级人数大多在25人以上,而带班教师一般只有2人,这一现实导致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很少,例如回答问题,教师只能选择少数几名幼儿,而经常被教师忽略的幼儿自然会有不良情绪。因此,班级幼儿人数多也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当幼儿违规或犯错时,有的教师看到的只是幼儿犯错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于是教师不客观、不到位的批评和指责使幼儿增加了心理压力。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城市居民住宅的独立化、高层化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幼儿的语言发展尚未完善,交往经验有限,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以直接行动代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一旦与同伴发生矛盾也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因此,与同伴产生争执、被 同伴排斥同样会让幼儿产生心理压力。
  现代媒体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具有暴力、恐怖内容的影片、漫画等也会在不经意间进入幼儿的视野。这些内容超越了幼儿能接受的极限时,便会对幼儿造成压力。此外,天灾人祸的纪实录像,如地震、台风、车祸等画面,常常通过电视媒体直接进入幼儿的视野,若缺少成人的解释,幼儿往往会感到恐慌、不安,产生心理压力也在所难免。
  不难看出,尽管幼儿的生活圈子很小,但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来源却很多。当幼儿产生心理压力时,他们一般只是就事论事,不会像成人那样将压力泛化。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较敏感和易受伤害,教师一句无心的话,父母一个不满的表情,同伴一个并非恶意的举动都可能让幼儿产生心理压力。
  
  (二)教师、家长和幼儿在看待心理压力源上的一致性问题
  有些幼儿感觉到的压力事件,家长和教师却不以为意,如“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有些则正好相反,如“同伴不和他分享玩具”“换了一个新环境”等。这表明,成人(教师和家长)对哪些事件可能会导致幼儿心理压力的判断有时和幼儿自身的感受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父母惩罚责骂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然而有的父母惩罚幼儿的方法极不科学,使幼儿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父母之间冷战、口角的场面让胆小的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若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经常不一致,孩子则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对于这两类压力事件,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不够,因而未曾意识到事件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则容易忽略。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宠爱,物质需要基本会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有强烈的独占欲望,若“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他们必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其实幼儿是会思考的,他们在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生活学习,渐渐意识到同伴不会像长辈那样迁就自己,想要和同伴分享就得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因此这类事件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普遍。家长和教师认为“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压力,而有的幼儿却认为,“在新的幼儿园里,老师就不会骂我打我,没什么好怕的,还更好呢!”由此可见,改变生活环境确实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幼儿遇到好老师的期望超越了适应新环境的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师幼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三)教育建议
  针对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状况,作为家长,一是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要很好地了解幼儿并很好地照料他;二是要对幼儿有正面的期望,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三是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教养方法。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和家长对幼儿心理压力源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多和家长交流以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给予幼儿更大的支持。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份班级通讯录分发给家长,让幼儿多与班里的同伴联系,双休日家长可相约带班上的几名幼儿一起进行郊游、爬山、游泳等健康的活动,创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增加幼儿的交往经验,同时增强幼儿的体质。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尽量避免幼儿单独接触暴力、血腥、恐怖的画面或录像。对于一些灾难纪实片,成人要与幼儿一起观看,并在一旁解释和安慰,避免使幼儿过度担心,缓解幼儿因不安全感带来的心理压力。压力总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时候成人也可以利用压力源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或不良习惯,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
其他文献
1  第一次见到温玉娟的时候,她还叫温玉娟。那一年,她三十八岁。  温玉娟的手摆在桌面上,雪白。像是饭店准备的热腾腾的净手毛巾。这只活毛巾被一个男人捏来捏去反复揉搓,但不论怎么捏,它最终会弹回原形,变成一只手而不是脏掉的毛巾。  温玉娟肤白,脸上不戴吸盘,吸不住人的眼珠子。她小眉小眼,毛发生得淡,眉毛攀在鼻峰两边,飘飘欲坠。显而易见她拿眉笔仔细描过,也还是淡,只不过挂在她脸上反而恰如其分。她发量也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测试法,选取了72名被试,分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各24名被试,男女各半。研究者通过性别恒常性测验和性别角色偏好测验,验证了柯尔伯格性别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性别认同性、性别稳定性以及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发展的线性模式。在考察性别、年龄与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发现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年龄效应非常突出,但性别恒常性水平的高低与性别角色偏好之间
16岁的他年少轻狂,目空一切,常在学校惹是生非,父亲为此没少批评他。为了让他彻底和那些小混混断绝联系,父亲连着给他换了三个学校,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有一天,父亲从一个在货轮上做水手的朋友口中得知,朋友将从墨西哥启航,横穿大西洋,前往欧洲和非洲。父亲便请求水手带上他不争气的儿子去闯世界,改改劣性。他最终搭乘父亲朋友的货轮离开了家乡。   在橫渡大西洋的时候,浩瀚的大海和星罗棋布美的让人窒息的
核心提示: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什么样的儿童早期教育带入21世纪?在浙江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筹备召开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前夕,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发起组织了一次省内专家座谈会,共商学前教育发展大计。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学前教育价值透视   ——在当今世界,政府的提倡和支持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田正平(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有没有价值
我,一个又圆又胖的小土豆,今天离开土地妈妈的怀抱,被带入了菜市场,一个手挎篮子的妇女走了过来,我被她放进篮子里,带进她家的院子里。   农妇把我放在一棵大树下,我东瞧瞧,西看看,正好奇地打量著周围的环境时,一只母鸡摇摇摆摆地向我走来,她眨巴着眼睛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我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这时,她突然抱起我,飞奔向她的鸡窝,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在一堆鸡蛋里,然后一屁股坐下来孵起蛋来。我这才恍然大悟,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 )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 )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呀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他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
1805年《英雄交响曲》大获成功,贝多芬乘兴开写《第五交响曲》,但完成第一乐章后突然停止。因为,1806年在里希诺夫斯基格拉茨夏宫认识的奥佩斯多夫伯爵现在要组建一支乐队,掏钱请贝多芬为他作曲。这次贝多芬非常积极,其原因却是里希诺夫斯基侯爵。此前贝多芬与自己最大的金主里希诺夫斯基关系就日见疏远,因为,在侯爵眼中,贝多芬再“英雄”,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奴仆。1806年贝多芬留宿克拉洛韦城堡(捷克赫拉德茨)
“弥补”的历史  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占领中华民国的首府南京,旋即进入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宣告了一个旧政权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历史交替的时刻,坐落在南京的总统府里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南京到底是如何解放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第一,有人问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进入南京城时,有没有随行记者拍照。回答是,随行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不在这支队
葛小宝踮起脚,视线竭力越过朱家亲属头顶,望向拱门深处十来米远的焚尸炉。  朱红描金的棺材已滑进炉膛,前人棺木焚余的炭块在淡白灰烬中眨眼。司炉哑着嗓子喊一声:“告别!”  炉门从上落下,将朱家孃孃与这世界隔开了。  小宝低吟一声:“孃孃,再会!”话音未落,焚尸炉门向上回升,氧气涌进去,但见大火团从棺木四周腾起,地狱之火发出低沉轰鸣。一股灼热微尘,溅向观礼的活人……  葛小宝没有眼泪。朱家孃孃享年九十
[摘要]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潮正冲击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前全纳教育呼唤全纳性幼儿园教师。随机抽取重庆市37所幼儿园235名教师作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结果表明:重庆市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整体素养较差:不同年龄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无显著差异;学历是影响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重要因素,本科学历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最高;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以及主城区与县镇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