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彰显着职业教育的特色。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表明,建立顶岗实习动力机制,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发挥顶岗实习导向功能,不仅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完成的技能训练过程,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活水,对高职教育特色的彰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本文将以湖南石化职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从顶岗实习的动力机制、组织管理和导向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兼利三方,激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兴奋点
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利及三方是顶岗实习的动力之源。其中,企业积极参与是搞好顶岗实习的关键。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湖南石化职院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校企共建有偿服务
湖南石化职院原由中国石化长岭炼油化工公司(简称长炼)主办,是长炼的一个下属单位,长炼70%的基层操作、管理和经营人员是由该校输送的,后来即使企业不再增员,长炼仍分期分批将在职员工返校回炉进行提高培训。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确立了工作目标,规范了工作流程,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了考核办法,协调了校企关系,先后建立了18个顶岗实习基地。这时校企高度融合,在资源使用上不分彼此。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学院从长炼企业中独立出来,虽然这种校企紧密合作的继续延续,但校企间的联系纽带逐渐由经济关系取代过去的行政关系。为保证顶岗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学院与长炼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明确了学院有偿利用企业实习资源和学院为企业提供有偿员工培训服务的关系,建立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
(二)定向培养无偿提供
湖南石化职院逐渐实行并完善了“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最后一年进入顶岗实习环节。一方面,由于长炼及学院周边企业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容量限制,要求学院寻找新的实习单位,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有招聘顶岗实习学生的需要,可以无偿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再者,学生也有带薪实习的愿望。在这种顶岗实习的预就业中,用人单位为预录学生无偿提供顶岗实习条件,不仅可以对实习生进行定向培训,缩短培养周期,还可能减少用工成本,更重要的是履行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生涯,不仅能训练动手技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对口就业,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校通过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有效地拓展了顶岗实习基地,有效地缓解顶岗实习的压力。湖南石化职院利用这种方式,每年为1200多名实习生找到顶岗实习单位,为工学结合创造了条件。
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以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为出发点的,通过顶岗实习使他们各得其所。这种利及三方的举措,充分地激发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二、突出效果,化解顶岗实习管理的疑难点
顶岗实习不以缩短学制、简化过程、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为动因,而是以突出职教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顶岗实习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单位,远隔千山万水,如何加强过程管理,突出顶岗实习效果是其疑点和难点。为了释疑解难,湖南石化职院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一套做法,主要是围绕一个核心、分成两个阶段、注重“四字”管理、考核三项指标。
(一)围绕一个核心
即职业能力,包括技能适应性能力和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技能适应性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和具体工作紧密联系,是一种应用和应变能力。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是指个人和职业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等状态。技能适应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因素,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保障因素。
(二)分成两个阶段
为了将生产实习更加细化,突出效果,湖南石化职院将生产实习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一阶段为生产实训,后一阶段为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主要是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带着课题下工厂,在师傅指导下进入岗位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为了强化师傅的作用,要求学生与师傅签订《师徒合同》。生产实训合格,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与用人企业确立就业意向,进入就业岗位开始就业见习,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环境,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并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共同点在于:都是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都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合作,都离不开师傅对学生的指导。不同之点在于:生产实训重在“训”,以学校组织为主,企业管理为辅,主要依靠长炼和学院周边生产实习基地提供现场完成;顶岗实习重在“习”,学生在师傅指导下,适应就业单位工作环境、技术和工艺要求、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以用人单位组织为主,学校管理为辅。
(三)注重四字管理
对于生产实训阶段的学生,采取“学、保、导、考”四字管理法。“学”就是生产实训做到学有目标、学有项目、学有岗位;“保”就是在时间、经费和措施上要有保证;“导”就是生产实训中有指导师傅和带队老师的指导;“考”就是实训结束,接受生产实训单位的考核和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在生产实训的管理中,我们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我们要求学生通过生产实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建立有生产实训计划、实施方案、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和总结等过程材料档案。
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采取“学、用、管、考”四字管理法。“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就业单位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和企业文化,做到学有目标;“用”就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职业技能;“管”就是仍按在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纪律等方面的管理;“考”就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层考核,完成实习报告,返校参加毕业答辩,完成其它毕业程序。
(四)进行三项考核
即第一,过程考核。学院考核学生生产实习过程,检查实习过程记录材料,包括实习计划、师徒合同、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应知应会考试成绩等,建立学生实习档案;第二,技能考核,生產实训结束,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第三,综合考核,顶岗实习结束,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和指导师傅共同主持学生实习报告答辩,共同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三、校企合作,扩大顶岗实习效应的幅射点
利用顶岗实习这一窗口,学校可了解更多用人要求,并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专业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招生就业方式的优化,扩大顶岗实习效应的幅射功能。
(一)充分发挥顶岗实习调节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功能
湖南石化职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从13个方面了解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归类分析,写出了《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式优化报告》,结合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建设,对11个在开专业100多门专业课内容实施经常性的优化调整,增开了2个对接产业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停止招生3个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自然限制招生1个就业不畅的专业,使专业培养贴近产业发展需要,真正体现就业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教学资源情况,学院确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即在规模上不盲目求大,在专业设置上不贪多求全,立足于做特做优,按照“市场需要、自己擅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关停、压缩和调整,将学院筹办之初的16个专业逐步减少为现在的11个,构筑起以石化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能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
(二)充分发挥顶岗实习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
湖南石化职院以实行委托培养为突破口,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式的构建。近三年来,该校曾和几十家企业实行有效合作,在校以用人单位冠名的班级曾经达21个,委培人数占在校学生的30%左右。特别是中石化、中海油、中铁五局等企业实行了委托培养的有效合作。在实践中,该校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即:一是用人单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用人单位从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任课教师的筛选,以及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实习实训、考试考核、招生就业,全程参与进来。二是应用人单位要求部分调整专业课程内容的模式。用人单位从二年级相关专业学生中招聘一部分重新编班,并提供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和实习条件,针对其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调整,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完成生产实习环节。三是在三年级中预录一部分学生由用人单位组织定向性顶岗实习的模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用人单位提出标准,提供食宿、培训条件和实习津贴。通过上述三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了专业课程改革,还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教育资源,强化实训效果,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引进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优化毕业生就业的功能
顶岗实习对增加毕业生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远离大城市的湖南石化职院,每年能吸引28个省市的一千多名莘莘学子,最重要的是该院的就业优势。近年来,湖南石化职院以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除了极少数因个人原因不能按时就业外,都能由学校推荐就业。基本上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安排,不少毕业生进入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途较好的知名企业,其中有30%左右进入了诸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该院仍有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工业分析与检测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不少单位慕名而来,从二年级或者一年级中预订员工。由于鲜明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特色、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業优势获得了省市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好评,湖南石化职院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湖南省“文明高校”,被中国石化集团确定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职业教育重点资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ZJGA2009023)
作者简介:吴德春(1962-),男,湖南石化学院副教授,实训处处长。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完成的技能训练过程,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活水,对高职教育特色的彰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本文将以湖南石化职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从顶岗实习的动力机制、组织管理和导向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指导高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兼利三方,激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兴奋点
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利及三方是顶岗实习的动力之源。其中,企业积极参与是搞好顶岗实习的关键。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湖南石化职院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校企共建有偿服务
湖南石化职院原由中国石化长岭炼油化工公司(简称长炼)主办,是长炼的一个下属单位,长炼70%的基层操作、管理和经营人员是由该校输送的,后来即使企业不再增员,长炼仍分期分批将在职员工返校回炉进行提高培训。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确立了工作目标,规范了工作流程,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了考核办法,协调了校企关系,先后建立了18个顶岗实习基地。这时校企高度融合,在资源使用上不分彼此。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学院从长炼企业中独立出来,虽然这种校企紧密合作的继续延续,但校企间的联系纽带逐渐由经济关系取代过去的行政关系。为保证顶岗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学院与长炼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明确了学院有偿利用企业实习资源和学院为企业提供有偿员工培训服务的关系,建立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
(二)定向培养无偿提供
湖南石化职院逐渐实行并完善了“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最后一年进入顶岗实习环节。一方面,由于长炼及学院周边企业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容量限制,要求学院寻找新的实习单位,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有招聘顶岗实习学生的需要,可以无偿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再者,学生也有带薪实习的愿望。在这种顶岗实习的预就业中,用人单位为预录学生无偿提供顶岗实习条件,不仅可以对实习生进行定向培训,缩短培养周期,还可能减少用工成本,更重要的是履行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生涯,不仅能训练动手技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的对口就业,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校通过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有效地拓展了顶岗实习基地,有效地缓解顶岗实习的压力。湖南石化职院利用这种方式,每年为1200多名实习生找到顶岗实习单位,为工学结合创造了条件。
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以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为出发点的,通过顶岗实习使他们各得其所。这种利及三方的举措,充分地激发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二、突出效果,化解顶岗实习管理的疑难点
顶岗实习不以缩短学制、简化过程、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为动因,而是以突出职教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顶岗实习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单位,远隔千山万水,如何加强过程管理,突出顶岗实习效果是其疑点和难点。为了释疑解难,湖南石化职院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一套做法,主要是围绕一个核心、分成两个阶段、注重“四字”管理、考核三项指标。
(一)围绕一个核心
即职业能力,包括技能适应性能力和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技能适应性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和具体工作紧密联系,是一种应用和应变能力。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是指个人和职业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等状态。技能适应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因素,非技能适应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保障因素。
(二)分成两个阶段
为了将生产实习更加细化,突出效果,湖南石化职院将生产实习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一阶段为生产实训,后一阶段为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主要是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带着课题下工厂,在师傅指导下进入岗位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为了强化师傅的作用,要求学生与师傅签订《师徒合同》。生产实训合格,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与用人企业确立就业意向,进入就业岗位开始就业见习,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环境,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并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共同点在于:都是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都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合作,都离不开师傅对学生的指导。不同之点在于:生产实训重在“训”,以学校组织为主,企业管理为辅,主要依靠长炼和学院周边生产实习基地提供现场完成;顶岗实习重在“习”,学生在师傅指导下,适应就业单位工作环境、技术和工艺要求、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以用人单位组织为主,学校管理为辅。
(三)注重四字管理
对于生产实训阶段的学生,采取“学、保、导、考”四字管理法。“学”就是生产实训做到学有目标、学有项目、学有岗位;“保”就是在时间、经费和措施上要有保证;“导”就是生产实训中有指导师傅和带队老师的指导;“考”就是实训结束,接受生产实训单位的考核和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在生产实训的管理中,我们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我们要求学生通过生产实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建立有生产实训计划、实施方案、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和总结等过程材料档案。
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采取“学、用、管、考”四字管理法。“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就业单位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和企业文化,做到学有目标;“用”就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职业技能;“管”就是仍按在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纪律等方面的管理;“考”就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层考核,完成实习报告,返校参加毕业答辩,完成其它毕业程序。
(四)进行三项考核
即第一,过程考核。学院考核学生生产实习过程,检查实习过程记录材料,包括实习计划、师徒合同、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应知应会考试成绩等,建立学生实习档案;第二,技能考核,生產实训结束,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第三,综合考核,顶岗实习结束,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和指导师傅共同主持学生实习报告答辩,共同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三、校企合作,扩大顶岗实习效应的幅射点
利用顶岗实习这一窗口,学校可了解更多用人要求,并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专业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招生就业方式的优化,扩大顶岗实习效应的幅射功能。
(一)充分发挥顶岗实习调节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功能
湖南石化职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从13个方面了解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归类分析,写出了《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式优化报告》,结合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建设,对11个在开专业100多门专业课内容实施经常性的优化调整,增开了2个对接产业紧密、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停止招生3个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自然限制招生1个就业不畅的专业,使专业培养贴近产业发展需要,真正体现就业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教学资源情况,学院确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即在规模上不盲目求大,在专业设置上不贪多求全,立足于做特做优,按照“市场需要、自己擅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关停、压缩和调整,将学院筹办之初的16个专业逐步减少为现在的11个,构筑起以石化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能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
(二)充分发挥顶岗实习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
湖南石化职院以实行委托培养为突破口,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方式的构建。近三年来,该校曾和几十家企业实行有效合作,在校以用人单位冠名的班级曾经达21个,委培人数占在校学生的30%左右。特别是中石化、中海油、中铁五局等企业实行了委托培养的有效合作。在实践中,该校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即:一是用人单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用人单位从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任课教师的筛选,以及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实习实训、考试考核、招生就业,全程参与进来。二是应用人单位要求部分调整专业课程内容的模式。用人单位从二年级相关专业学生中招聘一部分重新编班,并提供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和实习条件,针对其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调整,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完成生产实习环节。三是在三年级中预录一部分学生由用人单位组织定向性顶岗实习的模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用人单位提出标准,提供食宿、培训条件和实习津贴。通过上述三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了专业课程改革,还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教育资源,强化实训效果,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引进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优化毕业生就业的功能
顶岗实习对增加毕业生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远离大城市的湖南石化职院,每年能吸引28个省市的一千多名莘莘学子,最重要的是该院的就业优势。近年来,湖南石化职院以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除了极少数因个人原因不能按时就业外,都能由学校推荐就业。基本上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安排,不少毕业生进入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途较好的知名企业,其中有30%左右进入了诸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该院仍有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工业分析与检测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不少单位慕名而来,从二年级或者一年级中预订员工。由于鲜明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特色、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業优势获得了省市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好评,湖南石化职院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湖南省“文明高校”,被中国石化集团确定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职业教育重点资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ZJGA2009023)
作者简介:吴德春(1962-),男,湖南石化学院副教授,实训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