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累了材料却不会运用是作文中最尴尬的事情。写作文的材料关键在于选取材料,巧妙转换或变通材料。运用点石成金的方法,从材料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掌握了素材加工和运用的方法,写文章就会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关键词:点石成金;立意;润色改写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起不了多大作用。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运用手中的素材。
素材加工和运用的方法很多,这里所说的“点石成金”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不照搬抄袭,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提笔写作,许多同学苦于没有事例,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只一味求新求奇。当然,事例能够选取与众不同、贴切实用的名人故事和历史典故固然很好,但是不是旧材料就不能用呢?显然不是。有些文章本身就不要求在材料上出新,比如写议论文,为了说明观点,材料虽然旧,仍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写作文的材料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选取材料,善不善于巧妙转换或变通材料,这就要讲一个“巧”字,这个“巧”就是点石成金的诀窍。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实事加工式
以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适当加工,同样是好例子。其好处不仅可以避免作文空发议论,大而无当,还可以使人读来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增强表达的效果。如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位考生就以自己的实事来谈读后之感,同样获得了高分。不过,从自己生活中寻找事例,不要所写事例过于琐屑,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变换角度式
选材应求新,新有两个含义,一是材料鲜活新颖,另一个意思就是善于抓住常见熟例的不同角度,从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含义。这样的事例用好了,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的效果。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是我们熟知的,从鲁迅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文学上有建树,可以证明“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从鲁迅学文,志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证明“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从鲁迅学医到学文,其结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可以证明“人应正确认识自我”。这些熟知的材料,一方面来源于语文课本,一方面在备考中识记的名句、现代文阅读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三、抽筋拉骨式
不论写作者所依据的材料是何种形式,也不管材料的长短多寡,一旦进入议论文中,就应该经过加工概述,即将原始材料加以浓缩概括,拎出其中精髓部分入文。例如:材料:十九世紀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个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慢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悠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运用为: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四、自找立意式
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由多个角度去观照,积累的素材可以去按照自己的立意去进行分析,而不拘泥于原来作者的(引用)意图。例如:话题、变通材料、自然现象、火山。运用为:火山不懂交通,为了自身情绪的释放,自以为是颠覆一切,毁灭一切,于是平息后换来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默,陪伴的是无数遗体和狼藉的声名。
五、润色改写式
有些材料与所写作文的语言形式相差甚远,引述入文就必须加以改写。例如: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运用为: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枚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深入体验,有了这几种适当可行的方法,才能做到临场发挥“左右逢源”、“为我所用”。
关键词:点石成金;立意;润色改写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起不了多大作用。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运用手中的素材。
素材加工和运用的方法很多,这里所说的“点石成金”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不照搬抄袭,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提笔写作,许多同学苦于没有事例,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只一味求新求奇。当然,事例能够选取与众不同、贴切实用的名人故事和历史典故固然很好,但是不是旧材料就不能用呢?显然不是。有些文章本身就不要求在材料上出新,比如写议论文,为了说明观点,材料虽然旧,仍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写作文的材料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选取材料,善不善于巧妙转换或变通材料,这就要讲一个“巧”字,这个“巧”就是点石成金的诀窍。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实事加工式
以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适当加工,同样是好例子。其好处不仅可以避免作文空发议论,大而无当,还可以使人读来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增强表达的效果。如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位考生就以自己的实事来谈读后之感,同样获得了高分。不过,从自己生活中寻找事例,不要所写事例过于琐屑,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变换角度式
选材应求新,新有两个含义,一是材料鲜活新颖,另一个意思就是善于抓住常见熟例的不同角度,从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含义。这样的事例用好了,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的效果。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是我们熟知的,从鲁迅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文学上有建树,可以证明“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从鲁迅学文,志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证明“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从鲁迅学医到学文,其结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可以证明“人应正确认识自我”。这些熟知的材料,一方面来源于语文课本,一方面在备考中识记的名句、现代文阅读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三、抽筋拉骨式
不论写作者所依据的材料是何种形式,也不管材料的长短多寡,一旦进入议论文中,就应该经过加工概述,即将原始材料加以浓缩概括,拎出其中精髓部分入文。例如:材料:十九世紀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个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慢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悠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运用为: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四、自找立意式
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由多个角度去观照,积累的素材可以去按照自己的立意去进行分析,而不拘泥于原来作者的(引用)意图。例如:话题、变通材料、自然现象、火山。运用为:火山不懂交通,为了自身情绪的释放,自以为是颠覆一切,毁灭一切,于是平息后换来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默,陪伴的是无数遗体和狼藉的声名。
五、润色改写式
有些材料与所写作文的语言形式相差甚远,引述入文就必须加以改写。例如: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运用为: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枚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深入体验,有了这几种适当可行的方法,才能做到临场发挥“左右逢源”、“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