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实验小学 河南 鹤壁 458000)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驰骋的空间,让数学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创新思维的窗。
1. 贴近生活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很大的热情,数学课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巧妙利用生活实例做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例如,一天早上,我看见两个学生手里拿着一大一小连个烧饼,我问他,烧饼多少钱一个,学生回答,大的一元,小的五角,我发现肖少平的直径大约是大烧饼直径的2/3,我灵机一动,问大家:猜猜看,两种烧饼怎么卖更合算?大家一听,来了兴趣,纷纷议论起来。经过一番争论,他们得出结论:买大烧饼更合算。原因是利用圆的表面积公式来计算,把烧饼看成一个圆,饼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设大烧饼的半径为r,那么大烧饼的表面积就是πr?,小哨兵的直径是大烧饼的2/3,小烧饼的表面积就是4/9πr?,也就是小烧饼的表面积是大烧饼表面积的4/9,4/9 <1/2,当然买大烧饼要比买小烧饼更划算一些。教学中,我经常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兴趣高涨,不用老师再怎么强调,学生的好奇已经带着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了,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在无形中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月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市区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真正是生活中的数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新知。
2. 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积极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示范引导、潜移默化,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教师不仅要善意设问,还要掌握设疑激疑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有这样的一道数学题:要生产240各零件,5小时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生产几小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最后归纳出四种方法解答:
(1)归一:240×(1-25%)÷(240×25%÷5)
(2)用单位“1”代替总数,归一:(1-25%)÷(25%÷5)
(3)分数解法:5÷25%-5
(4)正比例法:25%:5=(1-25%);X
通过让学生比较以上四种解法,发现第三种解法最为简便。这样就将每位同学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在体验中成长。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
3. 动手操作 自我探索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区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探索式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动手让学生操作,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子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感知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做一做,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受用一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时,单纯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便于学生理解,如果给学生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通过他们动手实践比较,他们就能真正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种学习方法既简单又有效,而且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快乐,在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点,记忆特别深刻持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穿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课堂为主阵地让,数学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创新思维的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驰骋的空间,让数学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创新思维的窗。
1. 贴近生活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很大的热情,数学课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巧妙利用生活实例做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例如,一天早上,我看见两个学生手里拿着一大一小连个烧饼,我问他,烧饼多少钱一个,学生回答,大的一元,小的五角,我发现肖少平的直径大约是大烧饼直径的2/3,我灵机一动,问大家:猜猜看,两种烧饼怎么卖更合算?大家一听,来了兴趣,纷纷议论起来。经过一番争论,他们得出结论:买大烧饼更合算。原因是利用圆的表面积公式来计算,把烧饼看成一个圆,饼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设大烧饼的半径为r,那么大烧饼的表面积就是πr?,小哨兵的直径是大烧饼的2/3,小烧饼的表面积就是4/9πr?,也就是小烧饼的表面积是大烧饼表面积的4/9,4/9 <1/2,当然买大烧饼要比买小烧饼更划算一些。教学中,我经常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兴趣高涨,不用老师再怎么强调,学生的好奇已经带着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了,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在无形中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月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市区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真正是生活中的数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新知。
2. 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积极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示范引导、潜移默化,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教师不仅要善意设问,还要掌握设疑激疑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有这样的一道数学题:要生产240各零件,5小时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生产几小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最后归纳出四种方法解答:
(1)归一:240×(1-25%)÷(240×25%÷5)
(2)用单位“1”代替总数,归一:(1-25%)÷(25%÷5)
(3)分数解法:5÷25%-5
(4)正比例法:25%:5=(1-25%);X
通过让学生比较以上四种解法,发现第三种解法最为简便。这样就将每位同学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在体验中成长。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
3. 动手操作 自我探索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区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探索式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动手让学生操作,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子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感知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做一做,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受用一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时,单纯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便于学生理解,如果给学生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通过他们动手实践比较,他们就能真正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种学习方法既简单又有效,而且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快乐,在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点,记忆特别深刻持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穿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课堂为主阵地让,数学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创新思维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