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简单说来,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中所有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进行管理,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策略。把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管理引入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事业及其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自本期起,我们将连续三期刊发刘丽博士关于“知识管理及其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深度研究,分别是《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创建策略(上)》《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创建策略(下)》《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策略》。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三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生产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改变。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最初起始于企业界。由于其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的有效性,现在正逐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比如政府机关的知识管理、学校的知识管理等。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中所有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实施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成长。
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6个特点:
学习与工作不分离;
个人基础上的组织学习;
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
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
以共享为基础的学习;
学后必须有新行为。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则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注重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注重积极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任务。通过营造知识创新的氛围,促进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组织的知识能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深化,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从起源上看,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都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知识社会理想组织的构建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指向同一个目标:核心竞争力。前者侧重组织学习,后者侧重知识运营。”[1]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是代表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它是现代组织构建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如若不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的竞争力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第五项修炼》指出,迄今为止一般企业平均寿限仅为40年;壳牌石油公司198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前500名的大企业有三分之一在1983年或之前就已经销声匿迹了。[2]名噪一时的组织风云之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绝不是偶然,究其深层原因,是组织结构制度和观念的日渐陈旧。不进则退,不能持续学习与发展的组织和个体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因此,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近年来,在国外的一些大企业中,出现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热潮。1999年,美国有8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计划。目前美国排名前25的企业中有20家已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也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
正是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为此,从国外到国内,从企业界到各行各业,大家都在试图用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重构自己的组织,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幼儿园的学习型组织;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改革教师教育。我们首先探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策略。
构建实践共同体,建立共同愿景
实践共同体的提出者温格指出,实践共同体“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3]“这些人不一定每天在一起工作,但是因为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所以他们聚集到一起。他们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相提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各自的情境、追求和需要;思考共同的事项。探求各种想法,互相回应和反馈。”[4]有的国内学者习惯于用“教师专业社群”的说法,但他们同指的是一种易于促进人们学习的组织形式、一种高效的学习环境。
创建实践共同体是知识管理的需要,因为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而实践证明,实践共同体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载体。由于存在着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兴趣,实践共同体中犹如存在着强大的“气场”,它促使其中的人们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从而促使知识创新不断发生。2000年,美国生产质量中心报道的调查结果表明,95%的最佳实践组织都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他们组织知识管理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加拿大著名教师文化研究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现在普遍认为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尤其是自然合作文化才是适宜于实践共同体的文化,因为它指的是存在于教师中的人人发自内心愿意合作的情景,而这恰恰与实践共同体的追求相吻合。
由于园本教研的需要,幼儿园存在着一些正式的行政教研组,如大班教研组、音乐教研组等。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其实,我们还应该鼓励实践共同体的创建。也就是说,允许人为合作文化的存在,但更要鼓励自然合作文化的诞生,即鼓励教师仅仅因为兴趣而不因为行政要求组合在一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实践共同体成员因为强烈的兴趣组合在一起时,他们会因强烈的内驱力去探索、去收获。在幼儿园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组织文化很重要,它是实践共同体产生的土壤。 组建实践共同体时应注意考虑不同教师个体之间的互补性。背景、年龄、经历、经验、知识、认知风格、性格等都是要考虑的维度。教师在这些方面越是不同,他们相互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建立共同愿景是创建实践共同体后首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没有共同愿景,人们就犹如一盘散沙,很难形成气场,不易调动出内部动机,组织学习的效率还会大打折扣。而愿景可唤醒全员的共识,启动全员能量,加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参与感。共同愿景是组织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个人愿景的汇聚。要有系统地将个人愿景融入组织共同愿景中。只有当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观和愿景为成员所认同,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目标,且个体愿意为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共同体的发展才能持续。因此,作为园所领导者应使员工认识到,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是一致的,要帮助教师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现集体愿景中追求自我愿景,从而使幼儿园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
为了建立共同愿景,首先,要让成员明白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要在团队中建立起集体绩效的概念。当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绩效必须依赖于其他成员的配合时,他们就会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其次,要让团队成员尽快了解团队的宗旨目标和工作计划等,让团队成员有归属感。只有当一个成员真正拥有归属感的时候,他才会调动生命的全部能量,为组织的发展壮大不遗余力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创立知识场,促进知识创新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指出,知识场是知识转换、交流、创新的环境与场所。根据知识类型的转换过程,知识场可以划分为4种存在形式,分别是:
①创出场: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移的场所,即将个人隐性知识扩散为大家掌握的隐性知识(社会化);
②对话场: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场所,即通过相互交流隐性知识,变个人专有的隐性知识为组织共有的显性知识(外化);
③系统场:将零散、孤立的显性知识整合、升华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的场所(组合);
④实践场:将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人隐性知识的场所,即个人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吸收和实践,将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内化)。
观摩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观摩活动,比如教师间相互观摩、接待观摩等。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公用教室、户外活动场地等,都是有效的创出场。幼儿园还可以运用“师徒观摩”的方法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师徒制”被认为是隐性知识传递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幼儿园实行“师徒制”,即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带1~2名新手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在此过程中,新手教师和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学到经验丰富教师身上的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在运用这种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配合使用面对面交流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新手教师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
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场非常重要,因为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也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被激活,变得逐渐明晰,并且加以传播。在对话场里,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转化为集体的显性知识,从而避免了许多宝贵的隐性知识由于沉寂于个体教师脑子里、没有机会被激活而逐渐被遗忘的遗憾。对于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幼儿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加以挖掘、固化,使之上升为组织的知识,充实到组织的知识库中,避免由于教师调离、退休而丧失许多宝贵教育经验的遗憾。要特别注意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挖掘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可用案例形式呈现之。把总结出来的创新性显性知识(反思笔记、经验类文章、论文等)拿到交流平台上共享。“在一个教师社群中,讨论活动与每个成员的心理体验非常复杂,形成紧密的互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中最佳的心理体验便是有这样一种感觉:被某项讨论过程深刻吸引,完全沉浸其中所表现出的忘我状态。知识共享活动就是要追求能产生这种心理体验的‘心理场’。”[5]这是幼儿园知识共享活动应该追求的境界。
作为一个教师,在与同伴相互沟通交流时,需要有一个能够自由交谈,产生种种想法和思路的场所——对话场,这个场所可以是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也可以是员工休息室、餐厅甚至走廊等。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休闲的环境很重要,要知道,教师的许多创新思想是在无拘无束的闲聊中诞生的。野中认为:知识创造是不可能管理出来的。“创造”这一概念与传统管理科学中的“控制”是相反的,“创造一个环境,知识会自然冒出来”。为员工们提供一个思想可以自由飞翔的宽松的空间,让大量的创意不断脱颖而出,而不是试着去控制它们,约束它们,这就是现代管理者所要经历的重要的观念转变。对于管理者来说,员工的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从知识的价值链的角度看,员工在一个工作环境中积累的隐形知识是组织的财富,也是组织创新的源泉。[6]为了研发新产品,日本的企业甚至会组织职工去休闲会所泡温泉。“本田公司建立‘头脑风暴营’——为详细研讨、解决开发项目中碰到的难题而进行非正式会议形式。这类会议通常在办公地点以外的地点进行,一般在温泉饭店。在那里,参加人员一边品日本清酒、共享美食,一边泡温泉,一边讨论各种难题……这类‘头脑风暴营’在日本很普遍,并非只是本田公司的‘专利’。”[7]在幼儿园创建茶歇室、组织教师去休闲聊天场所,以鼓励教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都是可以去尝试的举措。
知识共享对于组织和个人具有独特作用——集群体智慧的巨大力量促使个人更快地发展,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知识共享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知识共享的障碍克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他们甚至采用股票期权和知识参与产权构成等手段,将企业关键人员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知识所带来的好处。为了鼓励知识共享,幼儿园可以借鉴“鼓励共享知识的行为”的手段。“鼓励共享知识的行为”包括统计每位教师为知识库提供材料的数量、每月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频率以及在虚拟社区中回答问题的次数等等。将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绩效评定联系起来,同时在各个频道中突出显示月内贡献最大的教师名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系统的热情。 实践场对于教师同样重要,它是创新知识个体化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可以运用研究课的形式促进组织创新知识个体隐性化的过程。把新近学习到的显性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个人教育知识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组织知识库
在幼儿园中,除了需要创立“知识场”,运用观摩、研讨等机会为教师提供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机会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知识共享、交流的平台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教师的交流突破时空的限制而无限延伸,它还可以使教师个人和组织创新出来的知识得以固化、永久储存使教师随时可以调取,而承载这一任务的最好平台是园所网站。
建立幼儿园知识管理网站,可以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①教师专业知识库: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可以用“三学六法”或“五大领域”来划分,也可以用理论知识、技能性知识、案例知识等来划分。
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个人档案及教师的各种智力产品。包括美工作品、自制的玩教具、教案、案例、反思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以及发表在各种书刊上的文章等。
③教师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即时交流的平台,如BBS论坛、Wiki、博客、微博、微信等。对于博客、微博、微信、BBS等大家并不陌生,这里,重点介绍一下Wiki。
Wiki是一种通过WWW引导讨论、合作编辑文档的方法。通过知识共享和交流互动,可以使知识更趋结构化和正确,它有助于知识创新的过程。
Wiki是一个共同的网站,允许任何人修改任何页面并且能够产生新的页面,任何访问者不需要登陆就能够编辑任何页面。
Wiki具有以下几个特征[8]:
Wiki是一个合作的产物,Wiki中的内容可以完全地被学习社区中的所有成员获取,它是由整个社区成员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Wiki这个社区是开放的,任何人存取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对社区作出贡献。
Wiki的内容表达的是社区内成员共同的知识。
Wiki的内容是自由存取的,它可以被自由地产生或者重新发布。
作者可以使他们为外界所知,尽管匿名的贡献是允许的,但是参与者可以选择是否注册一个用户名,使得他可以与所作的贡献相联系(尽管这种身份的验证不是必须的)。
④教师知识寻呼平台:教师向同伴求助教育教学问题的平台。
⑤园本教研专题库:结合园本教研专题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包括专题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等,还应包含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总结、教研成果、课例等等。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吴岩,曹卫平.试论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整合[J].科技导报,2004,(8).
[2](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9.
[3]埃蒂纳·温格(Etienne Wenger)等著,边婧译.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4]埃蒂纳·温格(Etienne Wenger)等著,边婧译.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5]滕平等.在共享中求发展——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校本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3.
[6]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98.
[7](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萌等译.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2.
[8]李馨.基于Wiki的跨学科知识共享[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三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生产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改变。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最初起始于企业界。由于其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的有效性,现在正逐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比如政府机关的知识管理、学校的知识管理等。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中所有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实施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成长。
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6个特点:
学习与工作不分离;
个人基础上的组织学习;
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
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
以共享为基础的学习;
学后必须有新行为。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则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注重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注重积极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任务。通过营造知识创新的氛围,促进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组织的知识能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深化,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从起源上看,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都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知识社会理想组织的构建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指向同一个目标:核心竞争力。前者侧重组织学习,后者侧重知识运营。”[1]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是代表社会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它是现代组织构建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如若不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的竞争力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第五项修炼》指出,迄今为止一般企业平均寿限仅为40年;壳牌石油公司198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前500名的大企业有三分之一在1983年或之前就已经销声匿迹了。[2]名噪一时的组织风云之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绝不是偶然,究其深层原因,是组织结构制度和观念的日渐陈旧。不进则退,不能持续学习与发展的组织和个体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因此,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近年来,在国外的一些大企业中,出现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热潮。1999年,美国有8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计划。目前美国排名前25的企业中有20家已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也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
正是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为此,从国外到国内,从企业界到各行各业,大家都在试图用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重构自己的组织,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幼儿园的学习型组织;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改革教师教育。我们首先探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策略。
构建实践共同体,建立共同愿景
实践共同体的提出者温格指出,实践共同体“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3]“这些人不一定每天在一起工作,但是因为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所以他们聚集到一起。他们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相提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各自的情境、追求和需要;思考共同的事项。探求各种想法,互相回应和反馈。”[4]有的国内学者习惯于用“教师专业社群”的说法,但他们同指的是一种易于促进人们学习的组织形式、一种高效的学习环境。
创建实践共同体是知识管理的需要,因为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而实践证明,实践共同体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载体。由于存在着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兴趣,实践共同体中犹如存在着强大的“气场”,它促使其中的人们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从而促使知识创新不断发生。2000年,美国生产质量中心报道的调查结果表明,95%的最佳实践组织都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他们组织知识管理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加拿大著名教师文化研究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现在普遍认为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尤其是自然合作文化才是适宜于实践共同体的文化,因为它指的是存在于教师中的人人发自内心愿意合作的情景,而这恰恰与实践共同体的追求相吻合。
由于园本教研的需要,幼儿园存在着一些正式的行政教研组,如大班教研组、音乐教研组等。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其实,我们还应该鼓励实践共同体的创建。也就是说,允许人为合作文化的存在,但更要鼓励自然合作文化的诞生,即鼓励教师仅仅因为兴趣而不因为行政要求组合在一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实践共同体成员因为强烈的兴趣组合在一起时,他们会因强烈的内驱力去探索、去收获。在幼儿园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组织文化很重要,它是实践共同体产生的土壤。 组建实践共同体时应注意考虑不同教师个体之间的互补性。背景、年龄、经历、经验、知识、认知风格、性格等都是要考虑的维度。教师在这些方面越是不同,他们相互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建立共同愿景是创建实践共同体后首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没有共同愿景,人们就犹如一盘散沙,很难形成气场,不易调动出内部动机,组织学习的效率还会大打折扣。而愿景可唤醒全员的共识,启动全员能量,加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参与感。共同愿景是组织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个人愿景的汇聚。要有系统地将个人愿景融入组织共同愿景中。只有当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观和愿景为成员所认同,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目标,且个体愿意为目标的实现付出努力,共同体的发展才能持续。因此,作为园所领导者应使员工认识到,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是一致的,要帮助教师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现集体愿景中追求自我愿景,从而使幼儿园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
为了建立共同愿景,首先,要让成员明白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要在团队中建立起集体绩效的概念。当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绩效必须依赖于其他成员的配合时,他们就会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其次,要让团队成员尽快了解团队的宗旨目标和工作计划等,让团队成员有归属感。只有当一个成员真正拥有归属感的时候,他才会调动生命的全部能量,为组织的发展壮大不遗余力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创立知识场,促进知识创新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指出,知识场是知识转换、交流、创新的环境与场所。根据知识类型的转换过程,知识场可以划分为4种存在形式,分别是:
①创出场: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移的场所,即将个人隐性知识扩散为大家掌握的隐性知识(社会化);
②对话场: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场所,即通过相互交流隐性知识,变个人专有的隐性知识为组织共有的显性知识(外化);
③系统场:将零散、孤立的显性知识整合、升华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的场所(组合);
④实践场:将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人隐性知识的场所,即个人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吸收和实践,将显性知识转换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内化)。
观摩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观摩活动,比如教师间相互观摩、接待观摩等。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公用教室、户外活动场地等,都是有效的创出场。幼儿园还可以运用“师徒观摩”的方法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师徒制”被认为是隐性知识传递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幼儿园实行“师徒制”,即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带1~2名新手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在此过程中,新手教师和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学到经验丰富教师身上的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在运用这种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配合使用面对面交流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新手教师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
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场非常重要,因为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也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被激活,变得逐渐明晰,并且加以传播。在对话场里,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转化为集体的显性知识,从而避免了许多宝贵的隐性知识由于沉寂于个体教师脑子里、没有机会被激活而逐渐被遗忘的遗憾。对于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幼儿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加以挖掘、固化,使之上升为组织的知识,充实到组织的知识库中,避免由于教师调离、退休而丧失许多宝贵教育经验的遗憾。要特别注意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挖掘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可用案例形式呈现之。把总结出来的创新性显性知识(反思笔记、经验类文章、论文等)拿到交流平台上共享。“在一个教师社群中,讨论活动与每个成员的心理体验非常复杂,形成紧密的互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中最佳的心理体验便是有这样一种感觉:被某项讨论过程深刻吸引,完全沉浸其中所表现出的忘我状态。知识共享活动就是要追求能产生这种心理体验的‘心理场’。”[5]这是幼儿园知识共享活动应该追求的境界。
作为一个教师,在与同伴相互沟通交流时,需要有一个能够自由交谈,产生种种想法和思路的场所——对话场,这个场所可以是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也可以是员工休息室、餐厅甚至走廊等。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休闲的环境很重要,要知道,教师的许多创新思想是在无拘无束的闲聊中诞生的。野中认为:知识创造是不可能管理出来的。“创造”这一概念与传统管理科学中的“控制”是相反的,“创造一个环境,知识会自然冒出来”。为员工们提供一个思想可以自由飞翔的宽松的空间,让大量的创意不断脱颖而出,而不是试着去控制它们,约束它们,这就是现代管理者所要经历的重要的观念转变。对于管理者来说,员工的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从知识的价值链的角度看,员工在一个工作环境中积累的隐形知识是组织的财富,也是组织创新的源泉。[6]为了研发新产品,日本的企业甚至会组织职工去休闲会所泡温泉。“本田公司建立‘头脑风暴营’——为详细研讨、解决开发项目中碰到的难题而进行非正式会议形式。这类会议通常在办公地点以外的地点进行,一般在温泉饭店。在那里,参加人员一边品日本清酒、共享美食,一边泡温泉,一边讨论各种难题……这类‘头脑风暴营’在日本很普遍,并非只是本田公司的‘专利’。”[7]在幼儿园创建茶歇室、组织教师去休闲聊天场所,以鼓励教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都是可以去尝试的举措。
知识共享对于组织和个人具有独特作用——集群体智慧的巨大力量促使个人更快地发展,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知识共享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知识共享的障碍克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他们甚至采用股票期权和知识参与产权构成等手段,将企业关键人员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知识所带来的好处。为了鼓励知识共享,幼儿园可以借鉴“鼓励共享知识的行为”的手段。“鼓励共享知识的行为”包括统计每位教师为知识库提供材料的数量、每月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频率以及在虚拟社区中回答问题的次数等等。将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绩效评定联系起来,同时在各个频道中突出显示月内贡献最大的教师名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系统的热情。 实践场对于教师同样重要,它是创新知识个体化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可以运用研究课的形式促进组织创新知识个体隐性化的过程。把新近学习到的显性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个人教育知识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组织知识库
在幼儿园中,除了需要创立“知识场”,运用观摩、研讨等机会为教师提供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机会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知识共享、交流的平台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教师的交流突破时空的限制而无限延伸,它还可以使教师个人和组织创新出来的知识得以固化、永久储存使教师随时可以调取,而承载这一任务的最好平台是园所网站。
建立幼儿园知识管理网站,可以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①教师专业知识库: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可以用“三学六法”或“五大领域”来划分,也可以用理论知识、技能性知识、案例知识等来划分。
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个人档案及教师的各种智力产品。包括美工作品、自制的玩教具、教案、案例、反思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以及发表在各种书刊上的文章等。
③教师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即时交流的平台,如BBS论坛、Wiki、博客、微博、微信等。对于博客、微博、微信、BBS等大家并不陌生,这里,重点介绍一下Wiki。
Wiki是一种通过WWW引导讨论、合作编辑文档的方法。通过知识共享和交流互动,可以使知识更趋结构化和正确,它有助于知识创新的过程。
Wiki是一个共同的网站,允许任何人修改任何页面并且能够产生新的页面,任何访问者不需要登陆就能够编辑任何页面。
Wiki具有以下几个特征[8]:
Wiki是一个合作的产物,Wiki中的内容可以完全地被学习社区中的所有成员获取,它是由整个社区成员进行管理,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Wiki这个社区是开放的,任何人存取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对社区作出贡献。
Wiki的内容表达的是社区内成员共同的知识。
Wiki的内容是自由存取的,它可以被自由地产生或者重新发布。
作者可以使他们为外界所知,尽管匿名的贡献是允许的,但是参与者可以选择是否注册一个用户名,使得他可以与所作的贡献相联系(尽管这种身份的验证不是必须的)。
④教师知识寻呼平台:教师向同伴求助教育教学问题的平台。
⑤园本教研专题库:结合园本教研专题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包括专题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等,还应包含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总结、教研成果、课例等等。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吴岩,曹卫平.试论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整合[J].科技导报,2004,(8).
[2](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9.
[3]埃蒂纳·温格(Etienne Wenger)等著,边婧译.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4]埃蒂纳·温格(Etienne Wenger)等著,边婧译.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5]滕平等.在共享中求发展——知识管理视野下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校本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3.
[6]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98.
[7](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萌等译.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2.
[8]李馨.基于Wiki的跨学科知识共享[J].电化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