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手段,融入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广泛,对高校师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倾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教育等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日益发展成熟,校园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评价和言论的载体,但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让校园网络舆论出现了很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从而以“双刃剑”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方面,高校通过校园网络开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发布高校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及校园生活,创建论坛,让学生自由的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使高校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校园新鲜动态,得到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逐渐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自由性和虚幻性的特点,一些低俗、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也出现在网络中,还有一些学生不自觉的降低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力以及责任感,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对于思维心智、处理事情及应变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弱化理想信念,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1.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与传播途径。第一,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的时效性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们往往第一时间能获得相关资讯。校园网络新闻普遍设有评论留言,形成超强的互动性,对事件的各类观点主张随着网络新闻的传播而扩散。
第二,校园网络论坛。网络论坛即BBS,是一种内容丰富交互性强且即时性的网络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向全体学生开放,具有隐匿性、及时性,意见评论感想的发表没有篇幅、倾向的局限,往往被大学生们视为校园网络舆论中最为方便快捷自由的平台。
第三,微博。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实现信息即时共享。微博内容从个人的学习生活琐事到校园重大事件,再到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微博日益成为大学生们表达意愿,分享心情感受,阐述个人主张的重要渠道。
2.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第一,互动引导性。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下,每一个使用者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互动和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网络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在网络平台上产生新的意见表达,网络主体的参与或围观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网络舆论内容,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和变化。正面的引导和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以及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会给大家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从根本上讲,影响着高校的育人环境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动态,广泛深入参与网络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
第二,前沿包容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汇集了大批年轻而高知的群体,他们思想和视野具有开放性和多维性,在网络环境下他们更多地关注意识形态和社会建设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讨论科技、学术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讨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重点话题,从而使得高校网络平台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第三,易感可塑性。高校网络舆论往往容易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很容易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支持某个观点,反应比较敏感迅速,观点也比较鲜明。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网上行为比较感性,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等很快得到大幅提升,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快速覆盖性。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快捷性、高校网络舆论的包容性和易感性,使高校网络舆论会快速而广泛地传递。大家接受或者反对观点,会明确的进行表达,并以急剧的速度和广度向外传播,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很快扩散开,从而产生较大影响甚至轰动。
三、高校网络舆论基本原则
1.思想主导原则。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武装师生思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认同和饯行。
2.及时有效原则。高校网络舆论的易感性强,传播迅速,影响面和覆盖面大,引导一定要及时有效,要从时间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对象的筛选、关注的重点及内容的设计方面切实做到准确把握现状,迅速采取措施。要全面关注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准确把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要坚持内容丰富和形式灵活相结合,增强舆论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坚持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关注重点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
3.前瞻预判原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做到把控有力、分析准确、预警有效。尤其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研判和预防,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
4.坚持四个结合原则。第一,紧跟时代与贴近师生的结合。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保证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师生的主体性,满足师生正当需要。
第二,尊重实际与兼顾长远的结合。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结合教师、大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相对较丰富的实际,把握和遵循网络舆论的特征、规律。同时考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硬件的建设上,要有战略眼光,兼顾长远,使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基础。 第三,健全规则与凸显内涵的结合。高校要建立健全规范网络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要在高校BBS、博客、微博等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和审查制度,探索推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制,提高师生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和谐网络舆论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历史相结合,注重理性文化、自律文化的融入,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自觉引领正确的主流舆论导向。
四、高校网络舆论具体校园建设
1.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构,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导向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采用富有创意、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发挥高校网站的影响力与亲和力。建设一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专题网站,形式上要注重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改变网站形式单调、表现力弱的缺陷,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
2.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变被动围堵网上不良信息为主动开辟渠道进行疏导,切实打好应对网络舆论的“主动仗”。
第一,开展引导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及时利用学校新闻网、实践活动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为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意识。
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采用符合网络言语特征、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语言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力。
3.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互动性和有效性。要从网上、网下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角度建立起与同学沟通的渠道,通过校领导信箱、部门和单位留言栏、各类意见箱、各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意见征求会等方式让学生提意见有地方,谈诉求有渠道,表达愿望有平台。要通过回信答复、在线交流、解释说明、意见征求、改进完善等对师生提出的问题有及时的反馈、满意的答复,尤其是要对那些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4.完善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机制。针对重大紧急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情况和动态,做出判断和新闻发布,使偏差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纠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方法,完善引导手段和机制,充分把握高校网路舆论的特点,发挥网络舆论优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规避和去除网络舆论的弊病,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5年度专项调研课题,QSNYJ2015101。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广泛,对高校师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倾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教育等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日益发展成熟,校园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评价和言论的载体,但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让校园网络舆论出现了很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从而以“双刃剑”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方面,高校通过校园网络开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发布高校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及校园生活,创建论坛,让学生自由的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使高校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校园新鲜动态,得到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逐渐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自由性和虚幻性的特点,一些低俗、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也出现在网络中,还有一些学生不自觉的降低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力以及责任感,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对于思维心智、处理事情及应变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弱化理想信念,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1.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与传播途径。第一,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的时效性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们往往第一时间能获得相关资讯。校园网络新闻普遍设有评论留言,形成超强的互动性,对事件的各类观点主张随着网络新闻的传播而扩散。
第二,校园网络论坛。网络论坛即BBS,是一种内容丰富交互性强且即时性的网络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向全体学生开放,具有隐匿性、及时性,意见评论感想的发表没有篇幅、倾向的局限,往往被大学生们视为校园网络舆论中最为方便快捷自由的平台。
第三,微博。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实现信息即时共享。微博内容从个人的学习生活琐事到校园重大事件,再到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微博日益成为大学生们表达意愿,分享心情感受,阐述个人主张的重要渠道。
2.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第一,互动引导性。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下,每一个使用者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互动和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网络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在网络平台上产生新的意见表达,网络主体的参与或围观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网络舆论内容,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和变化。正面的引导和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以及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会给大家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从根本上讲,影响着高校的育人环境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动态,广泛深入参与网络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
第二,前沿包容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汇集了大批年轻而高知的群体,他们思想和视野具有开放性和多维性,在网络环境下他们更多地关注意识形态和社会建设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讨论科技、学术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讨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重点话题,从而使得高校网络平台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第三,易感可塑性。高校网络舆论往往容易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很容易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支持某个观点,反应比较敏感迅速,观点也比较鲜明。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网上行为比较感性,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等很快得到大幅提升,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快速覆盖性。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快捷性、高校网络舆论的包容性和易感性,使高校网络舆论会快速而广泛地传递。大家接受或者反对观点,会明确的进行表达,并以急剧的速度和广度向外传播,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很快扩散开,从而产生较大影响甚至轰动。
三、高校网络舆论基本原则
1.思想主导原则。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武装师生思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认同和饯行。
2.及时有效原则。高校网络舆论的易感性强,传播迅速,影响面和覆盖面大,引导一定要及时有效,要从时间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对象的筛选、关注的重点及内容的设计方面切实做到准确把握现状,迅速采取措施。要全面关注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准确把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要坚持内容丰富和形式灵活相结合,增强舆论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坚持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关注重点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
3.前瞻预判原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做到把控有力、分析准确、预警有效。尤其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研判和预防,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
4.坚持四个结合原则。第一,紧跟时代与贴近师生的结合。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保证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师生的主体性,满足师生正当需要。
第二,尊重实际与兼顾长远的结合。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结合教师、大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相对较丰富的实际,把握和遵循网络舆论的特征、规律。同时考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硬件的建设上,要有战略眼光,兼顾长远,使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基础。 第三,健全规则与凸显内涵的结合。高校要建立健全规范网络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要在高校BBS、博客、微博等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和审查制度,探索推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制,提高师生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和谐网络舆论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历史相结合,注重理性文化、自律文化的融入,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自觉引领正确的主流舆论导向。
四、高校网络舆论具体校园建设
1.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构,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导向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采用富有创意、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发挥高校网站的影响力与亲和力。建设一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专题网站,形式上要注重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改变网站形式单调、表现力弱的缺陷,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
2.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变被动围堵网上不良信息为主动开辟渠道进行疏导,切实打好应对网络舆论的“主动仗”。
第一,开展引导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及时利用学校新闻网、实践活动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为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意识。
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采用符合网络言语特征、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语言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力。
3.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互动性和有效性。要从网上、网下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角度建立起与同学沟通的渠道,通过校领导信箱、部门和单位留言栏、各类意见箱、各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意见征求会等方式让学生提意见有地方,谈诉求有渠道,表达愿望有平台。要通过回信答复、在线交流、解释说明、意见征求、改进完善等对师生提出的问题有及时的反馈、满意的答复,尤其是要对那些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4.完善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机制。针对重大紧急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情况和动态,做出判断和新闻发布,使偏差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纠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方法,完善引导手段和机制,充分把握高校网路舆论的特点,发挥网络舆论优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规避和去除网络舆论的弊病,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5年度专项调研课题,QSNYJ2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