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无论什么场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有口语交际。教材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交际内容,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还要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题材,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以学生原有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凭借,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立足课堂,强化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1.抓实口语交际专题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每个单元中均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并要求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对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在训练的开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求不应过高,要让学生先能听明白、看明白,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达到声音响亮,字句清楚,并能正确使用普通话;接着要求学生说话时要意思明白,条理清楚,表达完整;最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推敲能力和选择不同句式、语气表达情感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话说得规范、完整、有条理、有吸引力。
2.挖掘教材中的其他交际因素,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教师可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再进行有顺序、有重点地说话训练;可以利用课文的留白,让学生补充情节或续编故事;可以结合那些结构或句式有一定特点的课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说话;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有哪些地方不懂;学完课文后,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动;还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意识,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剧中人”,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模拟表演,参与交际实践。这一系列口语交际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掌握并运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情趣,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
3.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求取真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若能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教学课文《金色的渔钩》,引导学生看图阅读后,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老班长或其中的一个病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由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讨论修改,再请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议、评分。这样通过充分地交流、讨论,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走出课堂,进行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1.在校园生活中进行交流
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在课间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对一个话题的表述尽量做到流利、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地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另外,师生在学校里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话题,这些话题的交流,远比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更真实、和谐。如早晨到校,学生往往会就自己在家里、路上的见闻、电视里的新闻、玩的小游戏说个没完没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同样也吸引着他们。教师可借此抓住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觉得最有意义或最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而且兴趣盎然。走出课堂,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
2.在家庭生活中自由表达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能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班级的、校园的、路上的新鲜事)说出来,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是最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交谈的,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口语表达中的毛病,要注意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家长本人更应当有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设计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和爸爸妈妈模拟角色“打电话”,模拟家中会客的情境等,给孩子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家庭中多交流、多表达,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性格开朗,语言流畅,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实践
生活无处不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应创设具有趣味性、活动性的载体,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体验,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立足课堂,强化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1.抓实口语交际专题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每个单元中均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并要求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对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在训练的开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求不应过高,要让学生先能听明白、看明白,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达到声音响亮,字句清楚,并能正确使用普通话;接着要求学生说话时要意思明白,条理清楚,表达完整;最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推敲能力和选择不同句式、语气表达情感的能力,逐步使学生的话说得规范、完整、有条理、有吸引力。
2.挖掘教材中的其他交际因素,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教师可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再进行有顺序、有重点地说话训练;可以利用课文的留白,让学生补充情节或续编故事;可以结合那些结构或句式有一定特点的课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说话;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有哪些地方不懂;学完课文后,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动;还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意识,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剧中人”,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模拟表演,参与交际实践。这一系列口语交际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掌握并运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情趣,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
3.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求取真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若能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教学课文《金色的渔钩》,引导学生看图阅读后,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老班长或其中的一个病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由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讨论修改,再请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议、评分。这样通过充分地交流、讨论,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走出课堂,进行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1.在校园生活中进行交流
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在课间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对一个话题的表述尽量做到流利、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地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另外,师生在学校里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话题,这些话题的交流,远比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更真实、和谐。如早晨到校,学生往往会就自己在家里、路上的见闻、电视里的新闻、玩的小游戏说个没完没了。班级中的突发事件同样也吸引着他们。教师可借此抓住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觉得最有意义或最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而且兴趣盎然。走出课堂,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
2.在家庭生活中自由表达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能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班级的、校园的、路上的新鲜事)说出来,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是最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交谈的,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口语表达中的毛病,要注意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家长本人更应当有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设计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和爸爸妈妈模拟角色“打电话”,模拟家中会客的情境等,给孩子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家庭中多交流、多表达,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性格开朗,语言流畅,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实践
生活无处不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应创设具有趣味性、活动性的载体,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体验,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