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非要成为木桶?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木桶理论,可谓众所周知: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这个理论由谁提出,目前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这个理论的应用范围却是十分广泛,从经济学、企业管理到人力资源以致个人发展。同样,这个理论也被引进了教育领域,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
  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传统的木桶理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木桶理论的最初含义是指: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但是储水量仅仅取决于这一个条件吗?于是,木桶理论也随之演变,衍生出新的内涵:
  演变一:木桶直径的大小。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圆形木桶是所有形状的木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运作的协调性和向心力,要求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有一句话说得好,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木桶的储水量。
  演变二: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一个完整的木桶,除了必需的长板和短板,还离不开坚实的底板。正是这谁也不太重视的底板,往往决定这只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重的水。
  演变三: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木桶能否有效地容水,除了需要坚实的底板外,还取决于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因此,只有各木板配合紧密,衔接得没有空隙,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才不会出错。如果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致漏水。
  演变后的木桶理论同样也指导着我们的老师如何去培养学生,并使之成为容量最大的那个木桶。而在现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全面进步”,要“均衡发展”,要不断地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于是,老师会说:“你必须每一科都要考到€讇追忠陨希惚匦胂駙讇滓谎痹诮裉欤耜翱思乙谎允Я惴帧⒐?8分的成绩被闻一多先生录取到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已经是“不可能发生的奇迹”了。并且,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这样的下死工夫补“最短木板”的尴尬事例。本科毕业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英语达标,研究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而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清华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的事例。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去补那块最短的木板,结果,自己最长的木板却被放置一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它了。这样的投入和所得之间成正比吗?这样做值得吗?这究竟是一种前进还是一种倒退,是一种提高还是一种落后?而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欣喜还是一种悲哀呢?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木桶理论还是演化的新理论,都是建立在静止的并且是理想的一种假设前提之上的,即所有的木桶都是放在同等的取水状态。比如是下雨的天气,所有木桶都在接收落下来的雨水,并不去管接住的雨水用于何处、如何使用等等。其实,储水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学生,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储水的过程,并非储水越多越好。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储水以及如何使用所储之水。所有的储水过程,都是为了让水得到最大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可使用的水。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的三匹马分别都不如齐王,如果按照“木桶”逻辑,田忌是必输无疑。因为按照这一逻辑,田忌赛马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最慢的那匹马——这马比齐王的任何一匹马都要慢,也就是说怎么比他都会输。结果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最后,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却都赢了,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在处理“木桶”最短的这块木板时,应该也有其他的方法,并不是非要给它下死力气补长不可。比如我们可以干脆去掉那个最短的木板,然后重新用桶筛围成桶,这个新桶的容量就有可能大于原来的旧木桶。
  世界上不可能有所有木板都一样长的完美木桶。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教育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做一只木桶这么简单,要不然,所有的木工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家了。并且我们这种期望通过“补”,来使所有的木板都达到一样的长度也只是一个企图。因为人之为人,不仅有它的社会属性,亦有他的自然属性,“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萨特)。你不可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通过“补”来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质与长处,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补他们想当然认为应该补的那块“木板”,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仅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的目标,并且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失去了,学习由“主动生成”而带来的趣味性与满足感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刻板无聊的东西,哪里还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
  因此,我们以为,木桶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单从这一点看,木桶理论是合格的、对教育是有帮助的,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和方法,就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当中,产生一定的弊端。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千变万化、个性迥异、多姿多彩的人,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整齐划一的“木桶”呢?如果跳出来看,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正如大千世界正是因其物种的多样性才充满生机一样,我们的教育不是要生产出容量最大的、整齐划一的“木桶,”而是要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
其他文献
八倍的辛劳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其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短短二十年,她就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外交官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简明扼要地说,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劳”。  赖斯小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伯明翰,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时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倍感羞辱,凝神远望
期刊
一、问题提出    1.“班本教材”概念的设想  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重视开发课程资源的今天,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我们,能否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发课程资源呢?    2.“班本教材”的涵义  首先它隶属于校本教材,是校本教材的个体化,是校本教材的一个例子、一个段落。  其二,它是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从教育角度讲,它是集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及师生
期刊
《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2期刊登了广东惠东中学杨关敬老师写的题为《最后的谈话》一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他所带的高二年级的一位各方面都不错却想要退学的学生之间的谈话,作者谈话的初衷是想弄清该生退学的原因并设法劝其读完高中,考入大学,以求有好的前途。但谈话的结果是“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尴尬无语……”谈话中这位学生退学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这里我受不了学校的约束,我一直晚上精神好,
期刊
所问所答    考试时,乙有道题不会做,写了张纸条扔给甲,上面写着:“Y大题的X小题,会不会做?”等了好久,纸条终于又飞了回来,乙很高兴,拆开看,上面写着:“会做。”    仰卧起坐    一只老乌龟训练一群小乌龟肚皮朝下做俯卧撑,其中一只小乌龟很轻松地做完了100个,得意洋洋地对其他小乌龟吹嘘道:“这也太简单了!”  老乌龟看着它那骄傲的样子,嘲笑地说:“有能耐你做几个仰卧起坐给我看看!”   
期刊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牵条小狗进了个不准狗入内的公园。一位老看守慢慢地走过去,抚摸了几下小狗的头,说道:“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Mary。”小女孩高兴地说。“噢,Mary,你怎么不小心跑到公园里来了?”小女孩一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红着脸把小狗带出了公园。  多么老练而沉稳的看守!他用一种“曲”的教育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小女孩带狗入园的问题。如果直接谴责或劝止,可能会因为太“直”而伤害到小女
期刊
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是家长和老师倍感头痛和担忧的事情,孩子也为此痛苦不安。    一、精力分散型    案例:芳芳是二年级的学生,妈妈说她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还经常发呆。一个小时的作业,总是二、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不高。  芳芳显然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简单说就是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持续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这个过程不会被外界所干扰的能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
期刊
看了今年第3期《班主任之友》上的《“课桌椅承包”值得尝试》一文,笔者有些不同的想法。  课桌椅的养护确实是让许多学校和班级都感到费心费力的事,而课桌椅承包作为一种明确“责任”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来也有其值得试行之处。一方面,出于承包制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使用者会爱护所承包的课桌椅;另一方面,当遇到有其他人损坏使用者自己所承包的课桌椅时,作为使用者肯定会阻止。这样就可以保证课桌椅的完好无损。  但这里存在
期刊
批评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批评方法。  暗示,是指不直截了当地把批评意见讲给学生听,而是借用其它委婉隐蔽的语言形式,说彼及此,巧妙地表情达意,让人思而得之,从而获得深刻印象。含蓄委婉的暗示方法,较之直来直去的呵斥、批评,气氛显得平和,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师生之间的感情。恰当的暗示方式要求生动贴切、新鲜活泼,注意被批评事物性质的
期刊
从小城到大都市辗转,从少年颠簸至青春。落在异乡,也有十年。岁月沧桑,诸事变迁,时代前行的脚步匆匆。所幸,那颗心,不曾因世事的打磨而坚硬,那管血,不曾因境遇的坎坷而冰冷。心中柔软的内核,充溢的仍是深深的感恩。  山村的冬,窗口透着雪白的亮。早起的奶奶燃旺一灶柴火,下米,炒菜,诸事料理停当,厨房里热气腾腾地香。灵巧的手把三套小棉袄小棉裤就着灶火烘暖,再从被窝里拖出一个温热的小身子,用棉袄棉裤包好,抱到
期刊
主题由来:  毕业在即,一些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放松了思想,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扰乱教室秩序、睡懒觉、无节制上网、抽烟、结伙闹事等等,认为反正要毕业了,未来也不知如何,现在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针对这种情况,我选择了关于对“时间、现在、生命”理解的主题。  班会目标: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生活态度,初步认识到社会上以及将来的工作中严峻的竞争形势;  2.认识到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好好把握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