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语文若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提高刺激的强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也可以设置教学空白,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获得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语文 语文兴趣 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会自觉地关注该事物,把心理重心放在该事物上,对该事物的观察特别仔细,考虑的特别全面而深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常常能够从比较深的层次理解该事物。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所教学的内容有比较深的理解。因此,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应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人手,重点是精神。
一、多种媒体并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不论是对物质的感受,还是对精神的感受,都必须借助于人体器官。没有鼻子,闻不到气味;没有舌头,品尝不到甜酸苦辣;没有嘴,吃不进美味佳肴;没有眼睛,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没有耳朵,听不见美妙动听的音乐;没有肌肤,感受不到其他肌体的内在美。研究人的兴趣,需要研究人的感官。
感官,主要是用来接受外界刺激,向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传输信息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需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语文教科书,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给学生的仅仅是视觉刺激,而且是比较弱的视觉刺激,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生理上的需要。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要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刺激。
不同视觉刺激其强度是不一样的,连续动态刺激强于不连续动态刺激,不连续动态刺激强于静态刺激;多色刺激强于单色刺激;图片的刺激强于文字。在这些视觉刺激中,文字强度最弱,其次是图片。所以,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要提高感官刺激的强度。变使用课本教学为使用多种媒体教学。
例如,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悬念有多种定义。1、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2、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3、希区柯克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概括地说: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师可以从这五个条件人手设置悬念。
例如,教学(美)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我读完“这也正是我的想法!那晚我一夜没台眼。但我毕竟不能打退堂鼓。我已经完全卷进去了,只好战斗下去。”故意停下来问:“读到这里,你对马克、吐温已经有所了解,你觉得想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能够当选上纽约州州长吗?”并让同桌同学就课文前半部分对马克、吐温的介绍交换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篇揭露美国竞选黑幕的文章,前半部分写马克、吐温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绝对优势,笔锋一转进入文章的后半部分,说马克、吐温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造谣、污蔑、打击,从社会的顶峰一下子坠落到谷底,成为“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当学生读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后,在我的引导下,急切地想知道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结果,一颗欲探知马克、吐温命运的心被悬了起来。
三、留有余地给学生以思考空间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追求完美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对有些事情而言,追求完美是好事;对某些事情来说,追求完美未必就是好事情。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追求完美的思想,教学追求十全十美,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给学生听,生怕某个地方没有讲到。尤其是讲优质课的教师,更是谨小慎微,教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看上去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有多大好处。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教师教学面面俱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只管记忆,学生会感到乏味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经过努力钻研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付出的努力越大,获得的知识记忆越加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轻易而举得到的知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浮浅的,留下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语文教学,不要讲得太直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想象,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协作攻克的学习难关,或者夺取学习方面的胜利,会使他们兴奋不已,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高涨。
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这里仅仅列举三种。有兴趣的同仁,还可以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 语文兴趣 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会自觉地关注该事物,把心理重心放在该事物上,对该事物的观察特别仔细,考虑的特别全面而深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常常能够从比较深的层次理解该事物。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所教学的内容有比较深的理解。因此,要想搞好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应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人手,重点是精神。
一、多种媒体并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不论是对物质的感受,还是对精神的感受,都必须借助于人体器官。没有鼻子,闻不到气味;没有舌头,品尝不到甜酸苦辣;没有嘴,吃不进美味佳肴;没有眼睛,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没有耳朵,听不见美妙动听的音乐;没有肌肤,感受不到其他肌体的内在美。研究人的兴趣,需要研究人的感官。
感官,主要是用来接受外界刺激,向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传输信息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需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语文教科书,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给学生的仅仅是视觉刺激,而且是比较弱的视觉刺激,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生理上的需要。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就要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刺激。
不同视觉刺激其强度是不一样的,连续动态刺激强于不连续动态刺激,不连续动态刺激强于静态刺激;多色刺激强于单色刺激;图片的刺激强于文字。在这些视觉刺激中,文字强度最弱,其次是图片。所以,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要提高感官刺激的强度。变使用课本教学为使用多种媒体教学。
例如,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悬念有多种定义。1、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2、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3、希区柯克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概括地说: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师可以从这五个条件人手设置悬念。
例如,教学(美)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我读完“这也正是我的想法!那晚我一夜没台眼。但我毕竟不能打退堂鼓。我已经完全卷进去了,只好战斗下去。”故意停下来问:“读到这里,你对马克、吐温已经有所了解,你觉得想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能够当选上纽约州州长吗?”并让同桌同学就课文前半部分对马克、吐温的介绍交换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篇揭露美国竞选黑幕的文章,前半部分写马克、吐温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绝对优势,笔锋一转进入文章的后半部分,说马克、吐温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造谣、污蔑、打击,从社会的顶峰一下子坠落到谷底,成为“伪证犯、小偷、拐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当学生读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后,在我的引导下,急切地想知道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结果,一颗欲探知马克、吐温命运的心被悬了起来。
三、留有余地给学生以思考空间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追求完美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对有些事情而言,追求完美是好事;对某些事情来说,追求完美未必就是好事情。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追求完美的思想,教学追求十全十美,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给学生听,生怕某个地方没有讲到。尤其是讲优质课的教师,更是谨小慎微,教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看上去滴水不漏。其实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有多大好处。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教师教学面面俱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只管记忆,学生会感到乏味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经过努力钻研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付出的努力越大,获得的知识记忆越加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轻易而举得到的知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浮浅的,留下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语文教学,不要讲得太直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想象,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协作攻克的学习难关,或者夺取学习方面的胜利,会使他们兴奋不已,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高涨。
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限于篇幅,这里仅仅列举三种。有兴趣的同仁,还可以做更加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