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18日的领导人会议,约130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讲话时承诺将努力实现甚至超过减排目标,中国的减排目标不与任何国家挂钩,并称中国节能减排力度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承诺表示赞赏。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由于该协议未获全体通过,不具有决议同等的执行效力。会议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冲突尖锐化,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在各方博弈下无法得到终极回答。
[考点链接]
一、政治角度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各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国家利益的差异和对立是决定性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立场比较一致;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理应承担较多的义务,他们的立场较为一致。
3.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联合国组织这次会议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实“巴厘路线图”,敦促各国达成妥协,实现全球气候的好转,这体现了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的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再次表明,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始终是影响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温总理的发言,充分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立场。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二、地理角度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波及全球,涉及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粮食等诸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有影响。征收“碳关税”、低碳经济、新能源等的提出反映了各国在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2.新能源的开发及面临的问题。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开发利用,将会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但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等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遵循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的发展应该同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4.欧洲西部的气候、洋流。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背景,考查欧洲西部的气候、洋流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
5.发达国家的人口、工业与环境问题。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背景,考查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气候变暖与发达国家的污染及其产业转移时转嫁污染的问题等。
[综合训练]
1.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人强颜欢笑,有人开怀大笑,有人愁容满面,有人相当不满,还有人在睡觉”。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 )
A.各国对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协议漠不关心
B.不同的国家对气候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D.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利益
A.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B.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节能减排
C.节能减排有助于降低能耗,实现经济效益的好转
D.减少能源消耗必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5.第四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曾说,富裕国家的粮食消耗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饥饿,联合国曾强烈主张这些国家削减肉食的消耗。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说明(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矛盾具有普遍性,正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D.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6.《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 )
A.各国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承担国际义务
B.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C.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D.发达国家有能力而且应当多承担国际义务
7.《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表明( )
A.人可以认识和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有条件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12月7日10时加分左右在有“环保之城”美誉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12°34′E)开幕,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峰会。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于当地时间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据此回答8~12题。
8.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北京的时间约为( )
A.7日17时40分
B.8日17时40分
C.7日17时24分
D.7日17时34分
9.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10.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期间,日地距离会( )
A.越来越近
B.先近后远
C.先远后近
D.越来越远 11.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此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漠河出现极夜现象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澳门正准备回归祖国10周年庆典活动
12.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此多的成员国参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竞争性
13.哥本哈根四季温和,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约为22℃,最低约为14℃,而冬季的低温在0℃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适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仅有少量降雪。当地气候的成因为(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受极地高压控制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D.受西风带影响
14.下列与哥本哈根属于同一气候类型的是
A.罗马
B.开普敦
C.惠灵顿
D.新奥尔良
15.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国家是( )
A.马尔代夫
B.图瓦卢
C.荷兰
D.新西兰
16.我国已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做出承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据消息人士透露,原来规划风力发电2 000万千瓦,现调整为3 000万千瓦,生物质能也调高到3 000万千瓦,大型水电将达3亿千瓦。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风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核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水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青藏地区
C.东南沿海
D.西北地区
17.近年来,人口急剧增长、全球气候变暖、资源严重短缺、生态持续恶化等问题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住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备件。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山东省东营、滨州两市沿海滩涂有着良好的风力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风力发电项目投资者。目前,已有十几家风力发电企业竞相投资。
材料二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大有可为。
材料三 200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已超过15%。预计到2015年,这一地区将突破9300亿元。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根据材料一、二、三和经济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黄河三角洲水能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4)试评价广泛利用风能对当前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5)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8.《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13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请用矛盾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C A项错误,各国对气候问题表示关注,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态度各异;B项说法欠妥;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2.D 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减排目标无法达成一致而演变成的争吵。A、B表述错误;C与漫画主旨不符。
3.A
4.A B项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是片面的;C项说法不正确,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并不意味着必然带来经济效益的好转;D项与漫画无关。
5.A 肉食与粮食消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视这种关系,减少肉类消耗,可以缓解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所以A项正确。题干不涉及发展以及矛盾特殊性、客观性等内容,B、C、D项与题目无关。
6.B A、C、D表述不完整。“共同但有区别”说明了世界各国都有义务维护气候变化,但是承担的责任大小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好处多,享有更多的权利,自然应承担更多的义务。这一原则体现了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7.D “共同”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区别”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8.C 此题考查区时、地方时的知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2°34′E)处于东一区,其时间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差7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会议开幕时北京时间为7日17时40分左右,而北京的时间为116°E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6分钟,约为7日17时24分,故选C。
9.B子此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到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故选B。
10.A 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知识。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最快,日地距离最短。大会召开期间,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故选A。
11.D 此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大会闭幕时(12月19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日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而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在12月22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0 周年,故选D。
12.C 此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全球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面对,选C。
13.D 哥本哈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为受西风带影响,选D。
14.C 罗马和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惠灵顿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新奥尔良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选C。
15.B
16.B D C A
17.(1)黄河三角洲为我国冬、夏季风的必经之地,风力较大且持续时间长;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无任何山脉,而且濒临辽阔的渤海,具有无屏障、风力密度均匀等风能优势。
(2)黄河三角洲地处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黄河下游缺乏支流汇入,径流量小;蒸发旺盛,降水较少;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缺乏大的落差。
(3)土地盐碱化。形成原因:一是黄河三角洲降水较少而蒸发量较大,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人们不合理的耕作灌溉。
(4)我国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广泛利用风能将会使煤炭市场减少,从而对山西经济产生影响,但却减轻了煤炭外运压力;风能部分替代煤炭,将会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5)①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市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③有利于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8.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应该正视矛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进展艰难,是因为与会各方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既要看到会议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取得的进展,也要认识其具有的局限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与会各方利益复杂,既有相同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③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善于抓主流、抓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矛盾复杂,主要矛盾是发达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冲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气候会议矛盾的存在,是世界各国今后加强合作和交流的基础。正视矛盾、解决矛盾,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18日的领导人会议,约130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讲话时承诺将努力实现甚至超过减排目标,中国的减排目标不与任何国家挂钩,并称中国节能减排力度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承诺表示赞赏。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由于该协议未获全体通过,不具有决议同等的执行效力。会议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冲突尖锐化,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在各方博弈下无法得到终极回答。
[考点链接]
一、政治角度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各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国家利益的差异和对立是决定性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立场比较一致;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理应承担较多的义务,他们的立场较为一致。
3.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联合国组织这次会议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实“巴厘路线图”,敦促各国达成妥协,实现全球气候的好转,这体现了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的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再次表明,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始终是影响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温总理的发言,充分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立场。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二、地理角度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波及全球,涉及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粮食等诸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有影响。征收“碳关税”、低碳经济、新能源等的提出反映了各国在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2.新能源的开发及面临的问题。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开发利用,将会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但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等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遵循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的发展应该同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4.欧洲西部的气候、洋流。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背景,考查欧洲西部的气候、洋流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
5.发达国家的人口、工业与环境问题。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背景,考查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气候变暖与发达国家的污染及其产业转移时转嫁污染的问题等。
[综合训练]
1.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有人强颜欢笑,有人开怀大笑,有人愁容满面,有人相当不满,还有人在睡觉”。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 )
A.各国对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协议漠不关心
B.不同的国家对气候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D.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利益
A.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B.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节能减排
C.节能减排有助于降低能耗,实现经济效益的好转
D.减少能源消耗必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5.第四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曾说,富裕国家的粮食消耗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饥饿,联合国曾强烈主张这些国家削减肉食的消耗。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说明(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矛盾具有普遍性,正视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D.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6.《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 )
A.各国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承担国际义务
B.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C.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D.发达国家有能力而且应当多承担国际义务
7.《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表明( )
A.人可以认识和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有条件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12月7日10时加分左右在有“环保之城”美誉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12°34′E)开幕,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峰会。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于当地时间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据此回答8~12题。
8.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北京的时间约为( )
A.7日17时40分
B.8日17时40分
C.7日17时24分
D.7日17时34分
9.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10.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期间,日地距离会( )
A.越来越近
B.先近后远
C.先远后近
D.越来越远 11.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此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漠河出现极夜现象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澳门正准备回归祖国10周年庆典活动
12.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此多的成员国参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竞争性
13.哥本哈根四季温和,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约为22℃,最低约为14℃,而冬季的低温在0℃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适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仅有少量降雪。当地气候的成因为(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受极地高压控制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D.受西风带影响
14.下列与哥本哈根属于同一气候类型的是
A.罗马
B.开普敦
C.惠灵顿
D.新奥尔良
15.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国家是( )
A.马尔代夫
B.图瓦卢
C.荷兰
D.新西兰
16.我国已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做出承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据消息人士透露,原来规划风力发电2 000万千瓦,现调整为3 000万千瓦,生物质能也调高到3 000万千瓦,大型水电将达3亿千瓦。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风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核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水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青藏地区
C.东南沿海
D.西北地区
17.近年来,人口急剧增长、全球气候变暖、资源严重短缺、生态持续恶化等问题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住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备件。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山东省东营、滨州两市沿海滩涂有着良好的风力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风力发电项目投资者。目前,已有十几家风力发电企业竞相投资。
材料二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大有可为。
材料三 200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已超过15%。预计到2015年,这一地区将突破9300亿元。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根据材料一、二、三和经济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风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黄河三角洲水能欠缺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4)试评价广泛利用风能对当前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5)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8.《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13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请用矛盾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C A项错误,各国对气候问题表示关注,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态度各异;B项说法欠妥;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2.D 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减排目标无法达成一致而演变成的争吵。A、B表述错误;C与漫画主旨不符。
3.A
4.A B项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是片面的;C项说法不正确,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并不意味着必然带来经济效益的好转;D项与漫画无关。
5.A 肉食与粮食消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视这种关系,减少肉类消耗,可以缓解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所以A项正确。题干不涉及发展以及矛盾特殊性、客观性等内容,B、C、D项与题目无关。
6.B A、C、D表述不完整。“共同但有区别”说明了世界各国都有义务维护气候变化,但是承担的责任大小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好处多,享有更多的权利,自然应承担更多的义务。这一原则体现了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7.D “共同”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区别”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8.C 此题考查区时、地方时的知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2°34′E)处于东一区,其时间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差7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会议开幕时北京时间为7日17时40分左右,而北京的时间为116°E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16分钟,约为7日17时24分,故选C。
9.B子此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到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故选B。
10.A 此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知识。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最快,日地距离最短。大会召开期间,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故选A。
11.D 此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大会闭幕时(12月19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日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而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在12月22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10 周年,故选D。
12.C 此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全球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面对,选C。
13.D 哥本哈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为受西风带影响,选D。
14.C 罗马和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惠灵顿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新奥尔良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选C。
15.B
16.B D C A
17.(1)黄河三角洲为我国冬、夏季风的必经之地,风力较大且持续时间长;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无任何山脉,而且濒临辽阔的渤海,具有无屏障、风力密度均匀等风能优势。
(2)黄河三角洲地处华北平原,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黄河下游缺乏支流汇入,径流量小;蒸发旺盛,降水较少;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缺乏大的落差。
(3)土地盐碱化。形成原因:一是黄河三角洲降水较少而蒸发量较大,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人们不合理的耕作灌溉。
(4)我国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广泛利用风能将会使煤炭市场减少,从而对山西经济产生影响,但却减轻了煤炭外运压力;风能部分替代煤炭,将会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5)①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市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③有利于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8.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应该正视矛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进展艰难,是因为与会各方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既要看到会议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取得的进展,也要认识其具有的局限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与会各方利益复杂,既有相同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③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善于抓主流、抓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矛盾复杂,主要矛盾是发达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冲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气候会议矛盾的存在,是世界各国今后加强合作和交流的基础。正视矛盾、解决矛盾,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