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阅读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勇于质疑的环境,营造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并向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思维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表达的能力。本文从语文阅读的角度切入,提出创设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和以可视化策略构建思维的方法,探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辩式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审辩式思维;阅读教学;培养途径
审辩式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品质,是现代人才所需要具有的核心素质。审辩式思维包含基于原则、实践与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性,是一种现实、公正和合理的思维。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生都是以图像思维为动力进行阅读思考,但小学生的图像思维理论和逻辑尚处于早期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发展其辩证思维,深化语言学习能力。
一、创设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教室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是课堂的意义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担心:我的问题会不会太奇怪,会不会被教师批评,或者遭到同学嘲笑?时间一久,学生就不敢再提问题,这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的课堂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质疑。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描述了周恩来受洋人欺凌无处说理的事情,理解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意思后,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在学生阅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被欺凌是怎样的感受?第三个问题是从“只能”“谁又敢怎样呢”可以看出国人怎样的心情?
在这些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来理解,其基本不需要审辩式阅读思维;在第二个问题中,学生从周恩来看到同胞被欺凌那一段的描述可以理解,因此,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基础阅读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受欺凌,中国人却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现了国人无奈的心情。学生如果不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深入进行思考,就很难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指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逐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舒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再引导学生提出有学习空间的问题,指引学生思考探究,用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时,通过蟋蟀建造住宅,让学生意识到成功是靠长年累月的努力,认真、勤劳地劳动换来的。教师可以提问:“蟋蟀的住房有几平方米?有多少层楼?”“假如你是小蟋蟀,会怎样建设你的家呢?”引导同学讨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蟋蟀那种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学生否定的评价,因为学生的认识没有对错之分,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审辩式阅读的能力。
二、以可视化策略构建思维
可视阅读策略主要是指一种以图表的方式显示文本内容的阅读方法,将知识内容显性化,将关系、线索图像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走月亮》这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和妈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景,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审辩式思维入手,可以让学生思考:“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着月光”“流着”在句子中两次使用,你觉得合适吗?理由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抱”字用得合适吗?第三个问题“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你觉得多余吗?引导思考三个问题,并说明理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够认识到“流着”一词两用,既能想象到香味在流,也能想象到月光在流。文中的“抱”字表现出了水塘的形状和水中的月影,体现作者的好心情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多次重复,表达了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无比幸福和喜悦。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审辩式思维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通常只会正向思维,不会逆向思维,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训练学生的逆向阅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解除固有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样化发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前、中、后阶段始终贯穿审辩式思维理念,必须根据教学材料的内容,及时和适当地引导学生发展思想的逻辑和深度,提高学生阅读认知和思维能力。
注:本文为基于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KCX -2019014)研究成果。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2017.
[2]谢小庆.审辨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J].中国考试,2016(3)
[3]刘葳.审辨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10).
[4]曹原.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如何教[N].中国教育报,2017.
[5]李媛媛.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6(34).
作者简介:黄思如(1994-),女,漢族,福建厦门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审辩式思维;阅读教学;培养途径
审辩式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品质,是现代人才所需要具有的核心素质。审辩式思维包含基于原则、实践与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性,是一种现实、公正和合理的思维。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生都是以图像思维为动力进行阅读思考,但小学生的图像思维理论和逻辑尚处于早期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发展其辩证思维,深化语言学习能力。
一、创设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教室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的地方,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是课堂的意义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担心:我的问题会不会太奇怪,会不会被教师批评,或者遭到同学嘲笑?时间一久,学生就不敢再提问题,这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的课堂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质疑。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描述了周恩来受洋人欺凌无处说理的事情,理解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意思后,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在学生阅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被欺凌是怎样的感受?第三个问题是从“只能”“谁又敢怎样呢”可以看出国人怎样的心情?
在这些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来理解,其基本不需要审辩式阅读思维;在第二个问题中,学生从周恩来看到同胞被欺凌那一段的描述可以理解,因此,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基础阅读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受欺凌,中国人却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现了国人无奈的心情。学生如果不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深入进行思考,就很难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指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逐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舒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再引导学生提出有学习空间的问题,指引学生思考探究,用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时,通过蟋蟀建造住宅,让学生意识到成功是靠长年累月的努力,认真、勤劳地劳动换来的。教师可以提问:“蟋蟀的住房有几平方米?有多少层楼?”“假如你是小蟋蟀,会怎样建设你的家呢?”引导同学讨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蟋蟀那种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学生否定的评价,因为学生的认识没有对错之分,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审辩式阅读的能力。
二、以可视化策略构建思维
可视阅读策略主要是指一种以图表的方式显示文本内容的阅读方法,将知识内容显性化,将关系、线索图像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走月亮》这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和妈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景,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审辩式思维入手,可以让学生思考:“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着月光”“流着”在句子中两次使用,你觉得合适吗?理由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抱”字用得合适吗?第三个问题“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你觉得多余吗?引导思考三个问题,并说明理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够认识到“流着”一词两用,既能想象到香味在流,也能想象到月光在流。文中的“抱”字表现出了水塘的形状和水中的月影,体现作者的好心情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多次重复,表达了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无比幸福和喜悦。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审辩式思维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通常只会正向思维,不会逆向思维,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训练学生的逆向阅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解除固有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样化发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前、中、后阶段始终贯穿审辩式思维理念,必须根据教学材料的内容,及时和适当地引导学生发展思想的逻辑和深度,提高学生阅读认知和思维能力。
注:本文为基于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KCX -2019014)研究成果。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S].2017.
[2]谢小庆.审辨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J].中国考试,2016(3)
[3]刘葳.审辨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10).
[4]曹原.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如何教[N].中国教育报,2017.
[5]李媛媛.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6(34).
作者简介:黄思如(1994-),女,漢族,福建厦门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