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预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
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感训练。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考试时占的比
重也最大,于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整日埋头做习题,忙分析,寻找写作秘诀。尽管题目做了很多,但
往往答题却老是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写作指导书也看了很多,老师讲的也不少,还是表达不清,主题
不明甚感苦恼。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语感差。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关键词】语感训练 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
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
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是一个
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
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构建语感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打破那种"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
教学程式化模式。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
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我们要构建"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
累语言,积淀语感"的语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借助
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言语规律,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二、通过朗读,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
全面把握。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
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
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
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
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
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
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3、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七根火柴》这篇课
文时,可以在两个班做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
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略显幼稚,却也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
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可以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
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三、引导品味體会。
这里的品味,就是琢磨,咀嚼,推敲,咬文嚼字。汉语言文字区别于欧美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既表音
又表义,是一种音义的结合体。因此,引导学生品味汉民族语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授
《我的老师 》一课,对于能否将"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一句中的敲换成抽之类的动词。引导同学们
联系上下文,经过反复讨论推敲,终于明白不能换,并从语法和文意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理由:一是这
里的敲是轻轻的,而抽是用力的,不可以说成轻轻地抽;而是蔡老师爱学生,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她
举起教鞭,只是假装发怒。通过这样的咀嚼品析,同学们真正步入了文章之中。
四、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
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
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
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
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
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
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
。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 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
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
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五、调动想象联想。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这
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夏丐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
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
味。"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
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
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
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
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
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六、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
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
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
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
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
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
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
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
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踐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
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
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
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
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
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七、客观地认识语感。
我们肯定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这也并不是说语感是万能的,抓住了语感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就迎
刃而解了。除了语感之外,还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人的阅历、情感、兴趣、品德、认知等等。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大王宁教授对于语感所作的定位显得比较准确,他说:"语言感觉是语文教学最初的
凭借,语言修养是语文教育最终的目标。"语感起的正是一种基础的作用,它获得言语经验,语言知识的
重要手段与条件,同时它以感性的方式对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产生作用,并由此影响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
和发展。
重视语感的培养,但不可因此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要语感,也要训练。把语感获得与语言训练对立
起来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作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良
好的言语能力,首先要有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感它永远无法由教师直接讲出来,语感的获得是个人的
,主要靠的是个体的言语活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培养语感应注意生活体验,他说:"惟有从生活方面去
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
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指导写作时,我们也可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生
活,并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用文字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实实在在的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对
语言的感受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课堂上,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
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
、多积累,这样语感增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相应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成绩就会
提高。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语感。
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感训练。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考试时占的比
重也最大,于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整日埋头做习题,忙分析,寻找写作秘诀。尽管题目做了很多,但
往往答题却老是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写作指导书也看了很多,老师讲的也不少,还是表达不清,主题
不明甚感苦恼。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语感差。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关键词】语感训练 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
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
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是一个
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
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构建语感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打破那种"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
教学程式化模式。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
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我们要构建"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
累语言,积淀语感"的语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借助
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言语规律,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二、通过朗读,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
全面把握。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
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
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
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
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
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
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3、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七根火柴》这篇课
文时,可以在两个班做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
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略显幼稚,却也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
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可以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
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三、引导品味體会。
这里的品味,就是琢磨,咀嚼,推敲,咬文嚼字。汉语言文字区别于欧美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既表音
又表义,是一种音义的结合体。因此,引导学生品味汉民族语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授
《我的老师 》一课,对于能否将"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一句中的敲换成抽之类的动词。引导同学们
联系上下文,经过反复讨论推敲,终于明白不能换,并从语法和文意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理由:一是这
里的敲是轻轻的,而抽是用力的,不可以说成轻轻地抽;而是蔡老师爱学生,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她
举起教鞭,只是假装发怒。通过这样的咀嚼品析,同学们真正步入了文章之中。
四、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
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
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
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
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
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
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
。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 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
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
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五、调动想象联想。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这
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夏丐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
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
味。"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
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
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
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
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
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六、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
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
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
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
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
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
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
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
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踐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
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
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
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
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
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七、客观地认识语感。
我们肯定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这也并不是说语感是万能的,抓住了语感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就迎
刃而解了。除了语感之外,还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人的阅历、情感、兴趣、品德、认知等等。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大王宁教授对于语感所作的定位显得比较准确,他说:"语言感觉是语文教学最初的
凭借,语言修养是语文教育最终的目标。"语感起的正是一种基础的作用,它获得言语经验,语言知识的
重要手段与条件,同时它以感性的方式对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产生作用,并由此影响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
和发展。
重视语感的培养,但不可因此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要语感,也要训练。把语感获得与语言训练对立
起来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作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良
好的言语能力,首先要有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感它永远无法由教师直接讲出来,语感的获得是个人的
,主要靠的是个体的言语活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培养语感应注意生活体验,他说:"惟有从生活方面去
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
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指导写作时,我们也可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生
活,并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用文字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实实在在的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对
语言的感受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课堂上,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
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多动情
、多积累,这样语感增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相应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成绩就会
提高。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