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
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书法大展,从2019年1月15日至2月24日,历时约40天,先后有199000人次参观,从而在日本、中国乃至更大范围,掀起了“颜真卿热”。颜真卿的书法吸引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这是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为什么会出现“颜真卿热”?为什么会有这样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它对今天和今后的文化建设和书法发展有什么意义?很值得深入思考。
以敬畏传统、敬畏经典为第一义
日本准备这次展览用了近六年时间,其用情之专、用心之深、用功之勤,令人感动。展览集中了二十多家机构的顶级收藏,更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出颜真卿《祭侄文稿》及怀素《自叙帖》《小草干字文》、褚遂良《黄绢本兰亭》等四件镇馆之宝。展览精选出的177件展品,几乎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作品,整个展览贯通了中国书法史,具有高度的历史含量和文化含量,充分表现出日本朋友敬畏传统、敬畏经典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由此,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
1980年11月20日,钱锺书先生应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作《诗可以怨》的讲演。钱先生的学问,是日本学界所仰慕的。但钱先生开篇却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日本这次书法大展,再次证实了钱锺书先生39年前的这个判断。
文化工作、艺术创造包括书法的发展,是高尚的精神劳动,事关国家形象和民族素质,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敬畏传统、敬畏经典为第—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传统、丢掉经典,丢掉传统和经典,就是数典忘祖。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时时回望传统、回望经典,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再整理、再认识,才能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适应人民需求和时代需要的新的文化、新的经典。
雄浑宽博的正大气象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和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魂魄一以贯之,本质和主流一以贯之、日本这次展览的最大成功,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和主流,抓住了中国书法的本质和主流,凸显了日本朋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书法的卓越见识。展览的鲜明主题《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和总体设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书法史和中日书法交流史,从而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书法雄浑宽博的正大气象。
王羲之和顏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我2003年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我们的古人说“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标志和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书法是汉字的艺术。书法美源于汉字美,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并不叫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规范化,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但中国书法不是也不可能到王羲之就划上了句号。历史没有句号,文化也没有句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
赵无极说:“为什么现在书法没有以前的好呢?当然是创造精神比较少的关系,是受到王羲之、米芾的限制太多了。”美,常常跟着时代在变。时代不同,美学观念也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寻找的美,同我们现在所寻找的美不一样。什么是好的书法,赵之谦有一段话:“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兼不能书者为最工。”赵之谦可谓深得书法三昧。张旭古诗四帖有言:“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苏东坡说:“苟能通其意,不学常谓可。”人人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但只有艺术家能够表现美,只有艺术批评家能够讲清楚美之为美。传世之作,没有一件是模仿出来的。文化、艺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先人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又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和书法发展的灵魂。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创造了雄浑宽博的书写风格,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关于雄浑,《二十四诗品》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我们读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每每有这样的感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雄浑与正大、艺术美与人格美,从来是密切联系、相映生辉的。王国维说过:“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又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文学如此,书法亦然。颜鲁公书法,正如王澍所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肯之论。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写下了这样的话:“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问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正色奉身,出入四十年,蹈九死而不悔。禄山纵火猎九州,文武成禽,鲁公以平原当天下之半,朝廷势重,赖以复立,书生真能用事,忠孝满四海,不轻用人。国史载之行事如此,足以问执谗慝之口矣。汝蔡之间,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使万世臣子有所劝勉。”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日本这次展览的重中之重,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展览主办方单独设立展厅陈列,可谓备极尊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但是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的中国书法的旷世杰作,而且是中国书法旷古未有之英雄史诗。《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是颜真卿写给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少年英雄颜季明的悼文。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的颜杲卿,兄弟二人率先反抗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尚未成年,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却常常在两郡问往来通报消息。不料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史思明即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斩首,颜杲卿被肢解,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在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极度愤怒而又极度无奈的情况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文23行269字,其中脱漏1处,涂改14处,改后定稿234字。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篇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时年五十岁的颜真卿,以他浓烈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思想文化积累和非凡的书法功力,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的三重书写:它的第一重书写是历史书写,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留下了千古镜鉴;它的第二重书写是精神书写,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牺牲精神抒写了英雄礼赞;他的第三重书写是文化书写,为中国书法写下了至刚至烈、真气充满的不朽篇章。今天当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捧读这篇作品时,仍然深深地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由颜真卿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其来有自。颜真卿出身名门望族,其郡望琅琊临沂。颜氏家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至五世祖颜之推,举族迁徙至陕西长安。颜之推博识有才辩,尤工书,精字学,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开中国古代家训之先河,为历代学者所尊信,有“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之誉。颜氏子孙更是严循家训,步趋唯谨,研习经史,探讨小学,相延而为传统。颜真卿曾伯祖颜师古,官至秘书监。少承家业,博览群书,与兄弟勤礼、相时,都以文学入选为崇贤、宏文两馆学士。唐太宗命颜师古考证《五经》,颜师古一一加以厘正。其颁行之后,朝廷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
颜氏家族堪称书法世家,诚如颜真卿《草篆帖》所说,“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不独九世祖颜腾之,因草书有风格,见称于梁武帝《草书评》;六世祖颜协,以工草、隶,有名荆楚问。八世祖颜炳之、曾祖颜勤礼,也以能书名世。祖父颜昭甫,则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颜氏家教素来缜密。颜真卿更是深得颜氏、殷氏两大家族悉心教诲,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根底。颜真卿是不世出的书法家,他一生酷爱书法,曾两次拜张旭为师。广泛学习前辈大家,不懈追求,十年一迹,永不满足。
颜真卿25岁中进士,28岁参加吏部铨选,从此步人仕途,到他77岁以身殉国,其仕途虽曲折坎坷,波澜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愈挫愈坚,矢志报国,刚正不阿,正如欧阳修所言:“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唐雄风和它由盛转衰的艰难困苦,造就了颜真卿这样的伟大书法家,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把中国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韩少玄
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书法大展,从2019年1月15日至2月24日,历时约40天,先后有199000人次参观,从而在日本、中国乃至更大范围,掀起了“颜真卿热”。颜真卿的书法吸引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这是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为什么会出现“颜真卿热”?为什么会有这样跨越千年的辉煌与感动?它对今天和今后的文化建设和书法发展有什么意义?很值得深入思考。
以敬畏传统、敬畏经典为第一义
日本准备这次展览用了近六年时间,其用情之专、用心之深、用功之勤,令人感动。展览集中了二十多家机构的顶级收藏,更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出颜真卿《祭侄文稿》及怀素《自叙帖》《小草干字文》、褚遂良《黄绢本兰亭》等四件镇馆之宝。展览精选出的177件展品,几乎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作品,整个展览贯通了中国书法史,具有高度的历史含量和文化含量,充分表现出日本朋友敬畏传统、敬畏经典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由此,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
1980年11月20日,钱锺书先生应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作《诗可以怨》的讲演。钱先生的学问,是日本学界所仰慕的。但钱先生开篇却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日本这次书法大展,再次证实了钱锺书先生39年前的这个判断。
文化工作、艺术创造包括书法的发展,是高尚的精神劳动,事关国家形象和民族素质,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敬畏传统、敬畏经典为第—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传统、丢掉经典,丢掉传统和经典,就是数典忘祖。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时时回望传统、回望经典,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再整理、再认识,才能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适应人民需求和时代需要的新的文化、新的经典。
雄浑宽博的正大气象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和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魂魄一以贯之,本质和主流一以贯之、日本这次展览的最大成功,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和主流,抓住了中国书法的本质和主流,凸显了日本朋友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书法的卓越见识。展览的鲜明主题《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和总体设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书法史和中日书法交流史,从而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书法雄浑宽博的正大气象。
王羲之和顏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我2003年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我们的古人说“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标志和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书法是汉字的艺术。书法美源于汉字美,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代替语言作为文化、思想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之为书法,但在当时并不叫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规范化,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这是划时代的贡献。但中国书法不是也不可能到王羲之就划上了句号。历史没有句号,文化也没有句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
赵无极说:“为什么现在书法没有以前的好呢?当然是创造精神比较少的关系,是受到王羲之、米芾的限制太多了。”美,常常跟着时代在变。时代不同,美学观念也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寻找的美,同我们现在所寻找的美不一样。什么是好的书法,赵之谦有一段话:“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兼不能书者为最工。”赵之谦可谓深得书法三昧。张旭古诗四帖有言:“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苏东坡说:“苟能通其意,不学常谓可。”人人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但只有艺术家能够表现美,只有艺术批评家能够讲清楚美之为美。传世之作,没有一件是模仿出来的。文化、艺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先人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又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和书法发展的灵魂。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创造了雄浑宽博的书写风格,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关于雄浑,《二十四诗品》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我们读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每每有这样的感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雄浑与正大、艺术美与人格美,从来是密切联系、相映生辉的。王国维说过:“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又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文学如此,书法亦然。颜鲁公书法,正如王澍所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肯之论。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写下了这样的话:“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问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正色奉身,出入四十年,蹈九死而不悔。禄山纵火猎九州,文武成禽,鲁公以平原当天下之半,朝廷势重,赖以复立,书生真能用事,忠孝满四海,不轻用人。国史载之行事如此,足以问执谗慝之口矣。汝蔡之间,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使万世臣子有所劝勉。”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日本这次展览的重中之重,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展览主办方单独设立展厅陈列,可谓备极尊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但是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的中国书法的旷世杰作,而且是中国书法旷古未有之英雄史诗。《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是颜真卿写给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少年英雄颜季明的悼文。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的颜杲卿,兄弟二人率先反抗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尚未成年,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却常常在两郡问往来通报消息。不料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史思明即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斩首,颜杲卿被肢解,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在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极度愤怒而又极度无奈的情况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文23行269字,其中脱漏1处,涂改14处,改后定稿234字。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书法作品,而是一篇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时年五十岁的颜真卿,以他浓烈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思想文化积累和非凡的书法功力,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的三重书写:它的第一重书写是历史书写,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留下了千古镜鉴;它的第二重书写是精神书写,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牺牲精神抒写了英雄礼赞;他的第三重书写是文化书写,为中国书法写下了至刚至烈、真气充满的不朽篇章。今天当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捧读这篇作品时,仍然深深地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由颜真卿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其来有自。颜真卿出身名门望族,其郡望琅琊临沂。颜氏家族,自西晋迄唐,以儒雅传家,重在学识,尤以训诂、书法见称于世。至五世祖颜之推,举族迁徙至陕西长安。颜之推博识有才辩,尤工书,精字学,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开中国古代家训之先河,为历代学者所尊信,有“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之誉。颜氏子孙更是严循家训,步趋唯谨,研习经史,探讨小学,相延而为传统。颜真卿曾伯祖颜师古,官至秘书监。少承家业,博览群书,与兄弟勤礼、相时,都以文学入选为崇贤、宏文两馆学士。唐太宗命颜师古考证《五经》,颜师古一一加以厘正。其颁行之后,朝廷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
颜氏家族堪称书法世家,诚如颜真卿《草篆帖》所说,“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不独九世祖颜腾之,因草书有风格,见称于梁武帝《草书评》;六世祖颜协,以工草、隶,有名荆楚问。八世祖颜炳之、曾祖颜勤礼,也以能书名世。祖父颜昭甫,则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颜氏家教素来缜密。颜真卿更是深得颜氏、殷氏两大家族悉心教诲,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根底。颜真卿是不世出的书法家,他一生酷爱书法,曾两次拜张旭为师。广泛学习前辈大家,不懈追求,十年一迹,永不满足。
颜真卿25岁中进士,28岁参加吏部铨选,从此步人仕途,到他77岁以身殉国,其仕途虽曲折坎坷,波澜起伏,但他宠辱不惊,愈挫愈坚,矢志报国,刚正不阿,正如欧阳修所言:“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唐雄风和它由盛转衰的艰难困苦,造就了颜真卿这样的伟大书法家,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把中国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