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24日,著名作家肖仁福带着他的新书《平台》来到“芒果画报读书会”,和读者们一起分享平台与人生的智慧。
“我出生的时候是1960年,那个年代贫穷,每天想着灶台上有没有饭吃,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灶台;1978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邵阳师专,毕业之后分配当了老师,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讲台;1985年去吉首大学进修,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窗台;之后到了县政府修地方志,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案台;1991年调入财政局,看官场人来人往,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戏台;在之后进入文联,不间断地进行创作,这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张写字台……”肖仁福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娓娓道来,他在年过半百的人生中一直进行思考,思考人生平台和成长过程相互交织的影响。
“一个人走向社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作为跳板。”他将《平台》的故事结构锁定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硬件:进城之路和城市住房,将这两个当下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主人公李见好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大学讲台走出,转型成为一名监理师,代表业主监理施工业务。他投标的德都绕城项目,公司背景深远,人际关系复杂,风险与利益同在。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对李见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平台。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他逐渐谙熟了这一套平衡术,成为了一名职场高手。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都是有欲望的,欲望就是人们的动力。如果没有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人们就不会做官、做生意,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要认识这个欲望,如何把控自己的欲望,很多人就毁在自己的欲望上,因为欲壑难填。”肖仁福在读书会上说道。人生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作为作家,肖仁福觉得自己的任务则是把主人公的故事写好,他更看中读者阅读时的审美过程。
主人公李见好的最后结局是回到了大学讲台,但此时的他已经跟之前离开讲台的时候想法不同。繁华落尽,李见好经历了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他认识到自己的平台是别人给的平台,而他觉得需要自己建立一个平台,现在他的平台就是想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做一些新的设想,回到最初的那个“一亩三分田”寻找自我。
肖仁福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对人生平台的思考:“人生的平台很复杂。人生有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现代人有了钱有了权,最后还是活得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应该反省自己,如何面对自己,这也是我在试图思考的问题。”
《平台》这本书正在以职场小说的身份热销市场,但肖仁福坦言,其实自己写得更多的还是人生,因为职场其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最后面对的最终也是自己,“人生不要把看得见的失败和成功看得很重,关注成长的过程、经验累积的过程,体会失败的滋味,‘眼观鼻鼻观心’,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这个更重要。”
嘉宾点评:
著名作家吴茂盛:我非常感谢《芒果画报》,《芒果画报》给了一个平台,所以我们才能坐在这里读肖老师的《平台》、谈《平台》。这本小说写的高管局这个题材,肖老师聪明地寻找了很好的方式,反映了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面目,写得特别真实,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是写不出的。李见好从拿不出钱的教授,到追求金钱的过程,最后回归讲台,用李见好的名字有种“见好就收”的意味。小说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平台》的特色,也是肖老师的特色。
著名评论家、作家魏剑美:主人公按道理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是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什么生活总是这么窘迫?这确实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畸形,中国的机关小说和官场小说这么走俏,恰恰反映的是社会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公众的能获得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缺失的,于是主人公就想获得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往往不是公众性的,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他只能通过自己去谋取,但是他却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包括尊严上的代价。《平台》这本书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文学提供的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刻画,更是理想人性的某种向往和期待,对卑微的刻画恰恰也是我们对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向往,这是我解读的这本小说中很浓重的一种悲剧。
著名诗人何不为:每个人为什么要寻找自己的平台,无非是想取得成功,从而获得自己的欲望。“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如果我是个战士,那么我一定要在战场得到认可或者成功。唯独有一个平台我们可以自己把握,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平台。我有两点体会:第一就是知识储备,多读书是你最好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多认识人,认识人就知道怎么相处,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读书来获得的,其实我们寻找平台的一种方法就是去读平台;第二,平台就是自己。人最终是被自己定义的,最终目的是快乐,快乐就要保持身心健康。金庸的小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没那么好,坏人没那么坏。所以要有健康的心态认识身边的事和物,正确认识身边的好人和坏人。
著名古琴表演艺术家刘慧扬:感谢《芒果画报》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肖老师,也让我结识到了这本《平台》。我觉得其实平台就是上一个台阶,平台就是有人推,最主要的是自己创造发现自我的平台。在生活中也好,学习中也好,职场也好,随时都离不开平台。中国自古的美德就是互相帮助,平台说来说去也就是互相帮助,互相帮助来搭建平台、创造平台,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
资深纪录片导演曾海波:有本书叫做《世界是平的》,但平台不是平的,平台是个高台,如果平台是平的,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争了。平台是从哪里来呢?一个是有人把你推上去。为什么别人会推你?可能是因为他不方便表演,要推你上去表演,这是一种,很难得有人推你上平台。更多的情况是自己争平台,如果争不到,那就像曾国藩一样自己去创造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如果上台表演的人越多,那么平台越大。现在很多湖南人转到和平年代的商界崛起,这拨人在崛起,他们会创造什么样的平台?会有如何的表现?也许值得肖老师用各种手段和艺术方式去描写。
“我出生的时候是1960年,那个年代贫穷,每天想着灶台上有没有饭吃,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灶台;1978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邵阳师专,毕业之后分配当了老师,那个时候我的平台就是一方讲台;1985年去吉首大学进修,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窗台;之后到了县政府修地方志,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案台;1991年调入财政局,看官场人来人往,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方戏台;在之后进入文联,不间断地进行创作,这个时候我的平台是一张写字台……”肖仁福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娓娓道来,他在年过半百的人生中一直进行思考,思考人生平台和成长过程相互交织的影响。
“一个人走向社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作为跳板。”他将《平台》的故事结构锁定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硬件:进城之路和城市住房,将这两个当下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主人公李见好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大学讲台走出,转型成为一名监理师,代表业主监理施工业务。他投标的德都绕城项目,公司背景深远,人际关系复杂,风险与利益同在。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对李见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平台。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他逐渐谙熟了这一套平衡术,成为了一名职场高手。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都是有欲望的,欲望就是人们的动力。如果没有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人们就不会做官、做生意,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要认识这个欲望,如何把控自己的欲望,很多人就毁在自己的欲望上,因为欲壑难填。”肖仁福在读书会上说道。人生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作为作家,肖仁福觉得自己的任务则是把主人公的故事写好,他更看中读者阅读时的审美过程。
主人公李见好的最后结局是回到了大学讲台,但此时的他已经跟之前离开讲台的时候想法不同。繁华落尽,李见好经历了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他认识到自己的平台是别人给的平台,而他觉得需要自己建立一个平台,现在他的平台就是想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做一些新的设想,回到最初的那个“一亩三分田”寻找自我。
肖仁福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对人生平台的思考:“人生的平台很复杂。人生有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现代人有了钱有了权,最后还是活得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应该反省自己,如何面对自己,这也是我在试图思考的问题。”
《平台》这本书正在以职场小说的身份热销市场,但肖仁福坦言,其实自己写得更多的还是人生,因为职场其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最后面对的最终也是自己,“人生不要把看得见的失败和成功看得很重,关注成长的过程、经验累积的过程,体会失败的滋味,‘眼观鼻鼻观心’,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这个更重要。”
嘉宾点评:
著名作家吴茂盛:我非常感谢《芒果画报》,《芒果画报》给了一个平台,所以我们才能坐在这里读肖老师的《平台》、谈《平台》。这本小说写的高管局这个题材,肖老师聪明地寻找了很好的方式,反映了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面目,写得特别真实,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是写不出的。李见好从拿不出钱的教授,到追求金钱的过程,最后回归讲台,用李见好的名字有种“见好就收”的意味。小说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平台》的特色,也是肖老师的特色。
著名评论家、作家魏剑美:主人公按道理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是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什么生活总是这么窘迫?这确实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畸形,中国的机关小说和官场小说这么走俏,恰恰反映的是社会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公众的能获得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缺失的,于是主人公就想获得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往往不是公众性的,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他只能通过自己去谋取,但是他却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包括尊严上的代价。《平台》这本书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文学提供的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刻画,更是理想人性的某种向往和期待,对卑微的刻画恰恰也是我们对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向往,这是我解读的这本小说中很浓重的一种悲剧。
著名诗人何不为:每个人为什么要寻找自己的平台,无非是想取得成功,从而获得自己的欲望。“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如果我是个战士,那么我一定要在战场得到认可或者成功。唯独有一个平台我们可以自己把握,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平台。我有两点体会:第一就是知识储备,多读书是你最好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多认识人,认识人就知道怎么相处,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读书来获得的,其实我们寻找平台的一种方法就是去读平台;第二,平台就是自己。人最终是被自己定义的,最终目的是快乐,快乐就要保持身心健康。金庸的小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没那么好,坏人没那么坏。所以要有健康的心态认识身边的事和物,正确认识身边的好人和坏人。
著名古琴表演艺术家刘慧扬:感谢《芒果画报》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肖老师,也让我结识到了这本《平台》。我觉得其实平台就是上一个台阶,平台就是有人推,最主要的是自己创造发现自我的平台。在生活中也好,学习中也好,职场也好,随时都离不开平台。中国自古的美德就是互相帮助,平台说来说去也就是互相帮助,互相帮助来搭建平台、创造平台,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
资深纪录片导演曾海波:有本书叫做《世界是平的》,但平台不是平的,平台是个高台,如果平台是平的,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争了。平台是从哪里来呢?一个是有人把你推上去。为什么别人会推你?可能是因为他不方便表演,要推你上去表演,这是一种,很难得有人推你上平台。更多的情况是自己争平台,如果争不到,那就像曾国藩一样自己去创造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如果上台表演的人越多,那么平台越大。现在很多湖南人转到和平年代的商界崛起,这拨人在崛起,他们会创造什么样的平台?会有如何的表现?也许值得肖老师用各种手段和艺术方式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