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一种绕不过去的边缘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ongdaxigo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不懂残雪。
  “我”代表了当今图书市场上的大多数读者。但采访中发现,三十年过去了,残雪的“实验文学”依然是文学界的非主流,却不乏多年相知的知己,且非主流也意味着她是凤毛麟角的坚守者;残雪依然不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不缺少忠实的粉丝,神交者以年轻人为主,且国外读者的认可度超过国内。
  书评人吴亮反对我们用“坚守”形容残雪,对于残雪,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像一座山,一条河,千百年在那里,我们绕不过它,总要看见它,这是件多了不起的事。”
  “残雪”这个词,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态度,一种执拗的存在,也像是一种坦然的预测。人如其名。
  残雪的内在世界
  相信这是很多曾经试图捧起残雪作品、又无奈放下的读者颇为感兴趣的话题。永不会天亮的暗夜,到不了的猴山,生活在井里的蛙人,似人似魂的存在……对残雪的话语方式和看世界的角度,读者需要花点耐心去习惯,味道会慢慢渗出来。在生活的某个瞬间,也许会在现实中与她书里的荒诞不期而遇,残雪说,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对她内在世界的疑惑,在采访之后,竟然更深了。
  “喂?谁呀?!”残雪接起电话。她乡音未改,听起来和长沙娭毑无别,与她在《残雪的文学观》中谈中西文化的印象形成反差。这符合她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一个人过着计较的小市民生活,又能随时从平凡的生活中超脱出来,在两个世界自由来往。
  残雪写小说,每天写四五十分钟,不分节假日,三十年如此。通常上午边看书边写评论,下午或晚上写小说,再做点点家务,每天平静悠闲,很舒服。
  在创作的四十分钟里,残雪形容自己,一头扎进本质的黑暗里,看到底下生命的图形。所以她提笔就写,不用脑子想,想出来的都不如随着它本来的好,她将之定义为“人对大自然、宇宙整体把握的能力”。
  “把我的身体和灵魂相通就是个小自然,它和大自然是同体的,像气功中说的能量的互动,只要投入进去,感觉整个自然都和你协调了。”在她正在写的哲学书《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她阐述了自己的这种哲学观、文学观。
  作家何立伟的观点似乎接近残雪的描述,他认为残雪是被她的梦境牵引,“她的东西很怪,一般人无法进入,她构筑的文学世界,更接近哲学和诗的结合,其实写的是人在一种自我纠缠中走不出去、永远在困境中的独特人类经验。她对这方面感受特别敏锐,一般人感官里很少有这样的领悟。”
  “她是中国非常特殊的一个艺术家,而不止于一个作家。”书评人吴亮说,这与残雪的自我评价一致。“我们只是看到表面的文字和世界的关系,我慢慢喜欢和习惯她的写作,发现残雪的小说恰恰是真实,而我们观察到的经验倒是一个虚幻,是个错误。”
  西方的“自我分析”的方法,让残雪以自我完善为目标,不断探索人性的深度。“三十年,文学塑造了我的个性,打开眼界,更开阔,看什么都比别人深,我发生了很大变化。作家对自我人性的挖掘,会达到全人类共同的人性王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残雪对西方作品的大量阅读,打开了她的世界观,找到了创造力的源泉,让她走出了“瓶颈期”。所以残雪一直对西方文学有很深的好感。看她2000年初的专访,大量对中国传统的批判,对西方文学的推崇,言辞偏激。今天重问起,她对中国传统的看法,似乎更多了一些温和。“在批判中才能建立。以前觉得传统是约束自己的,批判后把我生活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新的东西,比西方的更好。中国传统有一点,就是农耕文化中,人跟大地、大自然的关系。”
  湖南文艺正在出版残雪近十年的作品,她认为这十几年也是自己写作渐趋成熟、比较顺利的时期。残雪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我的这种实验文学未来是最好的,我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未来几十年,大家都解决物质生活后,再去追求什么呢?把希望放在这个上面。”
  “容易被改变就不叫残雪了”
  提到残雪,有一个人是绕不过的——何立伟。
  1984年,朋友向何立伟推荐,说有个做裁缝的女人,在日记本上写了一些东西,他觉得很有趣,拿给何看下。隔了两天,何立伟才翻开这本黑壳日记本,里面的字歪歪扭扭,但是一读内容“不得了”,“绝对是个天才的人”。何立伟找朋友带他去见这个作者。
  日记本上的,正是残雪的第一部作品,成名中篇《黄泥街》。两人见面聊得很投机,当时何立伟的作品已在全国获奖,很有名气,他的肯定对以裁缝为生的残雪是很大的鼓励。“残雪是很自信的人,但是再自信的人也需要别人的肯定。”何立伟说。两人从此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何立伟说,他的第一件西装就是残雪做的。
  当时他们有个四五人的小圈子,除了何立伟和残雪,还有蒋子丹、王平。经常在一起吃饭,聊聊文学。这几个人的作品,后来都被收录进“作家出版社”轰动一时的“文学新星丛书”(十一套)中,何立伟更是第一批出版的五位作家之一。“八十年代真好,怀念那个时候,各种文学流派都有,大家都想来搞实验文学。”残雪说。
  何立伟把残雪带到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王众孚的家里,推荐她为专业作家,当时即获批准,解决了残雪的工作问题。到今天残雪提及此事,依然十分感激。
  残雪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是在长沙市文联的《新创作》上,并由其哥哥邓晓芒撰写评论。邓晓芒认为,尽管残雪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但是文学评论界对残雪有一段“沉默期”,不知该如何定义她的作品。“残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作家,我们1985年就知道她。我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段,写过几篇关于她的评论。几年后,我不再太多关注当代文学,但是我知道残雪一直在坚持她的写作,此后她总是会把作品寄给我,我没有以评论者的方式在阅读她,但是一直很关注她。”吴亮说。
  何立伟说,残雪在中国文坛是独特的风景,这和她的性格有关,比如“吃饭一席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残雪是拖个板凳,一个人在旁边吃饭的人,特立独行”。
  何立伟对残雪的评价很高,“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中是最优秀的,她身上具有了不起的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禀赋:意志、坚定、执着。她的作品是中国作家中最早受到国际文坛关注的,是最早走出去的作家之一。残雪有一种恒定的东西,不容易被改变,容易被改变就不叫残雪了。”
  本文鸣谢湖南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从静守在文学的边城到走进历史博物馆,沈从文并没有以消极退隐的方式以求自保。只是在一种不作广告,不事声张,旁人迷惑不解,自身也默默无语状态中,开始向另一片天地的艰难跋涉。  1985年,美国女记者去采访沈从文,问他文革的情况。沈从文淡淡地说:“我在文革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女记者很感动,走过去拥着他的肩膀说了句:“您真的受苦受委屈了!”不料,沈从文抱着女记者的胳膊,
期刊
胡因梦,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闻名于世的美女、才女,被誉为“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翻译有《生命之书》、《转逆境为喜悦》、《不逃避的智慧》等二十余部外国著作。  “我们生活在凡尘中,尽量多一点超脱,多一点清静,多一点明白,才能把我们的精气神收藏在心里,坚定信念,引导自己进入到一个安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  过去,大多数人突然关注到胡因梦大约是因为李敖。但如今,关于胡因梦的关键词已经在不
期刊
车子行走的路,越变越窄;打开车窗,风一紧一慢送过来,伴着清香;远处白墙黑瓦徽派老建筑、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镶嵌在一片绿田之中,映衬着初夏时光。安静又干净的街巷偶尔几个行人慢悠悠地穿过。随便看看,触目的景物皆可入画。走到岔口,乡间小路嘎然而止。  下车,遇上一个姑娘,询问碧山书局怎么走。“我带你们去。”她热情地引着我们走在石板路上,穿街走巷,总算是到了碧山书局。  走近这所老祠堂,院子里有说不出的历史厚
期刊
一    家里有森林气息在飘荡,是我喜欢的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晨洒一点,借以驱散沉积在心的郁闷。  一个人在家,寂寥。我站在镜子前看自己:有点姿色,以码字卖给网络媒体为快乐,激情的散漫、激情的直觉和注重细节的SLN(即 Short Letter novel“短信小说”)女子,因细节而受伤数次。最后,因妈妈说,嫁梁山伯这样的男人,他不会让女人受伤,于是,我心甘情愿、平静安好地,为梁山伯穿了嫁衣,这跟爱
期刊
去年,《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掀起了一阵荧幕亲子潮,在一片囧爸萌娃的尴尬记、成长记的欢乐气氛中,《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于6月20日再度归來。运动员杨威父子、演员吴镇宇父子、演员黄磊父女、演员陆毅父女以及歌手曹格和一对儿女,全新的嘉宾阵容、高难度的任务环节、独特的拍摄地点,让这一季的节目更加引人入胜,首播收视率比《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期上涨了120%,成功打响湖南卫视“越成长越青春”暑期档开门红的第一炮
期刊
无论东西方,人类一直试图与喧闹的环境、浮躁的人心对抗。有时思想迸发,有时走到极端,人类在曲折中寻求清静的片段,就是一部人类清静思想史。  开端:对抗欲望  一个思想的开端,一定是从普世的现象中展开的。  老子提出的“去奢、去甚、去泰”,针对的是当时被权力欲望冲昏头的人们。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但人类对抗的不是天性,而是天性中的贪婪。春秋时期,从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中国,权力意识已经膨胀,欲望主张
期刊
谭贵清,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榜书委员会委员。2010年第二届国际榜书大赛荣获第一名,2012年参加国际榜书精品作品展获二等奖。  “磨难真是磨心的过程,让你能沉下心来练字,不抱怨不公,把它当做一种考验。经历酸甜苦辣才能写出好字。”  耕字的农民  清晨六点半,太阳从两日的阴霾中透出罅隙的光亮,晃动在沱江上。干瘦的老人戴着斗笠,坐在木船的一端,在雾
期刊
“我希望看到的是,可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整个环境,就像林语堂先生笔下的那个中国人形象,在华尔街,所有洋人都对中国人致敬。”  光头,高个,框架眼镜,讲起话来,语速特别快。看起来,毛继鸿像个聪明人。  前段时间,他去见一位大师父。他的朋友问起大师父关于禅修的事,大师回答:“其实现代人不适合禅修,因为心太乱。古代的人比较适合禅修,因为有点笨,有点拙。”  于是,他称自己为这个时代的笨拙之人。
期刊
寻求清静,是每个现代人日日都要做的功课。  越是浮躁的社会,人们越是对清静有着不可自拔的渴望;越是渴望,越是发现清静的困难。  然而,生活总会给予人们经验与智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思考,慢慢参悟。这个世界或许无法停止快节奏与喧闹,但作为个体,我们有独属于自己的清静法门。  胡寅:山里的声音,有安静里的喧闹  烟霞茶院院长  烟霞茶院深居南岳衡山,80后院长胡寅本身就是位爱清静的茶客。来往
期刊
女书,世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流传于湖南江永,是濒临消失的国家首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谭盾,一位从湖南走向世界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曾以一曲《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被誉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这一次,谭盾将神秘的女书搬上世界舞台,用音乐讲述起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化。  “我是个很有使命感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像贝拉·巴托克弘扬匈牙利民族音乐一样,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带到全世界。”  5月27日的长沙,恰逢雨后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