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语文课堂 探寻课改真谛

来源 :中华科教论坛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要有它一定的适应期,也现些许的反复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掌握住《新课标》的内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极早地从错误的或不当的教学思路中走出来,那么“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就会实现。
  【关键词】适应期;新课标;教学思想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了近七年的探索之路。在这七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出现了许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这些的确带给教师、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是课后,我们又不免陷入深深地思索:课改,究竟改变的是什么?这些样式新颖、内容繁杂的语文课,究意是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最完美的模样呢?我们先不去讨论最终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这些课堂中所展现的让人困惑的几个问题吧!
  
  困惑一:“你读懂了什么”是真的读懂了吗?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放开学生的手、脚、眼、口、脑,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思考。我们有的教师能够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主动地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学。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通过读***段,你弄懂了什么?”学生说:“我知道了……”老师面带微笑:“你真棒!请坐。”“你还读懂了什么?”……诸如此类的对话,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不胜枚举。语文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无需让学生做过多的思考。试问:如果这样的一篇课文无需让学生费劲就能学会的话,那么,还需要老师做什么呢?咱们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解不就行了吗?其实,学生所谓的懂,不过是在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知识进行的一种定势的言辞,应该说,大多数这样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创新的,而我们的老师就在这样一群“我懂了”的声音中,就把这样一节课上完了,看似问题全懂了,实则是全不懂。
  我们说,课堂上问题还是要问的,不能因为强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就全部放手,我们还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提一些问题的,提问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在问题中求得新的知识,在想问题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一次听《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生们在一片“我弄懂了”的声音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课后我问孩子们:“小蝌蚪游啊游,游了几天才长出后腿的?”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要弄懂课文中的语句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通过此文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兴趣,让他们对青蛙的生长过程再有更进一步地了解的话,那不是更好了吗?
  看来,课堂的发问还是有必要的,不仅问,更要擅问,不仅老师问,更要让学生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困惑二、小组讨论究竟讨论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应该说是新课改下的一个全新的产物。以前的课堂为了怕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只有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上,小组讨论这种新形式的界入,的确叫人感到很新奇。可是小组讨论最终讨论出了什么呢?
  在近几年的听课中,我们很容易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发出“小组讨论”的指令。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就按照分好的模块,自己找出自己的那一组,开始讨论。看着沸沸扬扬的教室,教师面带微笑,似乎像将军在观望自己的部下演练一样。可是这些“士兵们”真的在演练吗?我们悄悄地趴过去听听吧:“你来读课文,你找优美的语句,你最后总结。”“我不读!”被分配任务的“士兵”开始抗议。“那你读!”“领导”又开始把任务分配给下一位“士兵”,“他不读凭什么叫我读?我也不读!”如此一来,士兵们谁也不认真地讨论了,应该把矛头指向课文的孩子们开始打起了“内战”,这哪里是讨论呀?这样的局面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意料到的吧。到了时间了,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反馈,可是刚才的那一组还没有从“内战”中觉醒过来,还在为刚才的分工在争执。
  应该说这样的局面在我们的小组讨论中非常常见。那么我们不难发问:究竟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真正地有意义呢?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时,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否则,小组讨论只能是个形式了。
  
  困惑三:多媒体变成了“多没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学校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一人一台电脑。配备这些设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很多学校的教室里也安置了实物投影、背投等高科技的设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就不难看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景。
  多媒体以其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手段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利处和弊端。
  当同学们正在认真地看老师出示在课件中的问题时,突然传出一声惊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为之一振。原来,教师在设计时故意让课件中的声音显示其威力,而实际上呢?却毫无意义。还有的老师为了能使用上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段落逐一地打在了电脑中,学生一节课无需翻书就可以领略课文内容,那么,我们让学生读书的这种习惯从哪培养起来呢?还有的课件,为了展示其课件的丰富,特意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卡通动画,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这些卡通人物上,对其打出来的题目似乎无暇顾及,这样的课件我们不能不说是适得其反。
  在前不久听《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一位教师在上课时,为了展示自己的课件,不惜花费人力、精力,设计了一场倾盆大雨的场面。只为了说明课文中“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一句,如此多此一举的课件,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的举动。
  还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课文内容,费了几天几夜的功夫,把课文的内容完全做成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此举的初衷确实是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课文,可是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这样的好意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阻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如此的多媒体,岂不成了多余、没用的“多没体”了吗?看来,再好的东西也要用的适度,否则不但起不到应该达到的效果,反而让人感觉是画蛇添足了。
  
  困惑四:作业的布置——“熟能生巧”吗?
  
  低年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面对大批量的汉字,如何来识记呢?家长们困惑,老师也困惑。但是古人云:“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好吧,解决的办法来了:“今天的作业是课后的生字每个写两行。”刚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们呀,你们的小手可能拿着笔还是颤巍巍的,如何禁得起几十行的书写呢?家长在旁边恨不得把笔抢过来替孩子写上几笔,孩子们在半睡半醒中完成了今天的作业,那么明天呢?明天的明天呢?
  语文是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但它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去学习。汉字也有汉字它特有的规律和记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爱汉字》一课,作者用极为精美的语句赞美了汉字、赞美了我们祖国的语言,那一笔一画似乎都如同精灵一般,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是有色彩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感悟这些有生命的小精灵呢?每一个字无论从它的形、音、义,哪一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的,只要遵从它的规律,那么由一个字变出十几个字是很容易的,由一个偏旁带出几十个字也是易如反掌。我想,在这样的有趣味地学习中,还用苦苦地去一笔一画地记数每个字的形、音、义吗?课改的目的本是减负,可结果却成了加负,如此的课改我们还要改什么?维持原样得了。所以识字教学绝不是靠有限的书写就可以完成了,如此一来,在有限的书写中,可能会带给孩子无限的怨恨,也许也就抹杀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才能提高其实效性?用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的话来说就是:一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也许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还有许多叫人不解和困惑的地方。但我想: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要有它一定的适应期,也现些许的反复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掌握住《新课标》的内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极早地从错误的或不当的教学思路中走出来,那么“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就会实现。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说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几个方面阐述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技校;数学;改革    担任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技校里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少: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笨,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儿;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数学将来用不上,学多好也没用;有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数学,又不肯自己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作为一名数学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同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
期刊
【摘要】班级工作的核心的德育,最好的德育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班级工作的难点是困难学生的转化。教师只要相信学生,一视同仁,注重研究学生中弱势群体,即困难生的外在成因和心理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予困难生更多的关怀,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转化途径,建立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相信学生:心理研究:换位思维:辅导方法:和谐班级  【Abstract】The moral core of the wor
期刊
【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潜意识状态里经由长期学习生活体验与阅读审美体验所建构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审美经验、表象记忆及情绪记忆模式等作为直觉经验,能够为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提供问题定义、问题识别、问题表征、认知资源分配与认知策略选择、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评价矫正的思维力量和思维触媒,起着积极的“思维支架作用”。  【关键词】直觉感知;直觉体验;语文研究性学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地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笔者就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
期刊
【摘要】从作文批改的“旧”形式及其弊端出发,探讨新的作文批改方式的提出和操作过程,阐明这一新的作文批改法在作文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作文;批改;过程;效果    “语文难教,作文更难教。”语文教师如是说。  作文难教,原因有二。作文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行文润色,方法繁多,众说纷纭,教师们不知信谁,从何入手。难!作文批改数量大,内容多,把人累得头昏眼花,够累够呛。也难!  
期刊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其首要的是专业知识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宏阔的视野
期刊
【摘要】中学生学英语词汇是一大难关。教师要想把英语教好,就必须帮助学生解  决单词记忆问题。可以通过语音、构词法等来记忆单词。  【关键词】构词法;语音教学;背诵课文;文化背景  【Abstract】To help the students remember number of words,the teacher needs to teach them something about means
期刊
【摘要】教师可从初中语文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课堂观念、激励方法五方面来创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然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能自觉学习语文。  【关键词】喜欢;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和谐;激励    语文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是灵动的生命载体,而语文课则是传承文化、高扬生命风帆的舞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我们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培养和激发
期刊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与教师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陈衡者女士曾说“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因此,历史教师是将课程教学具有灵动性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就谈谈历史教师与课程教学的问题,以期与同仁商榷与共勉。  一、以历史教师的思想力,提升课程教学的灵动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智慧点燃智慧。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力推动学生的理解力,促使学生思潮涌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