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同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化学新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1)教学设计中要提高化学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去了解同一学习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2)教师间定时、短周期培训以达到彼此间的专业互补效果(3)教学实施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化和统整性,领悟化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知识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的看待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学习领域;跨学科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和高中新课改中跨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走访、电话、网络参与的形式调查了山东省多所高中学校化学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落实国家课程目标中要求“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又是如何落实“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结果表明,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旧“经纬分明,各司其职”,只致力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研究,极少关心其他学科,甚至在与其他学科的时间分配上分秒必争,教学过程中更是各自为政,忽略了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教学上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同一学习领域内不同学科间的跨学科教学问题,基本上还没有高中学校真正提到课程安排上来。以鲁科版教材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科目为例,新课程中必修加选修共二十六本书,如果学校或者上级主观部门还是按照老套路去安排课程而不改变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加班加点现象愈演愈烈。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教师更是习惯于自己已成型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放弃这一次能真正使自己专业得到成长的机会。科学学习领域门类很多,信息量很大,物理、化学、生物三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抓住学科见知识点内在联系,加强协作交流,适应时代发展,增加自身科研能力,适当进行同一学习领域内的跨学科教学。
二、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
1、教师从教学设计上就应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教学设计中要提高化学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去了解同一学习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1)化学与生物密切相连的内容(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内容):
必修模块:
①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②尿液中葡萄糖的检测,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
③调查当地农村使用化学肥料的情况。测定土壤的酸碱度,讨论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一般方法;
④酶的催化作用,蛋白质的性质;
⑤粗盐的提纯;
⑥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海水资源及其利用;
⑧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化学与生活:
①食用油脂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②实验探究: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③食品中的膨化剂;
④查阅某些食品的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所含的添加剂;
⑤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
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及其作用;
⑦铅、碘元素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⑧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绿色食品”的发展。
化学与技术:
①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实验;
②调查当地农村使用化学原料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讨论;
③化学在农林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
④从农药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所引发的思考
化学反应原理:
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②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①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
②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③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④酶的催化作用;
⑤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性质;
⑥高分子膜、导电高分子、可降解塑料、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涂料、液晶显示材料(LCD)的性能及应用。
实验化学:
①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
②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③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
(2)化学与物理相关的内容:
必修模块:
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③“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④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⑤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⑥几种金属盐的焰色反应。
化学与生活:
①装修材料的变迁;
②新型合金的用途;
③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④如何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的污染。
化学与技术:
①制造芯片的硅晶体的生产原理和基本过程;
②金属的电镀。
物质结构与性质:
①氢原子光谱知识及玻尔理论有关知识、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
②晶体的宏观性质;
③金属晶体的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④液晶、等离子体有关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
①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
②焓变与熵变的基本知识;
③电解和电镀中对物理中电学知识的应用。
④常见电池
2、教师间定时、短周期培训以达到彼此间的专业互补效果。
化学、生物和物理教师之间的互相培训,可以让教师能先初步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来弥补自身知识上的薄弱点。也可以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时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科目水平,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一系列有关知识,也可以很方便的使学生明白同一科学领域内不同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本学科内的问题
3、教学实施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化和统整性,领悟化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知识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的看待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尊重和满足学生对知识整体性渴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2)进行跨学科教学是充分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体现;
(3)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
(4)在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意义
“跨学科教学”是一个既新颖又古老的话题,跨学科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受学生自身主体因素的限制,但更受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本质认识程度的限制,还会受到整个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新课改下化学“跨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靠一个或几个化学教师就能完成的,必须得到各教育部门、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家长的积极参与,学生和各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高中化学新课程跨学科教学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跨学科教学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举措。在同一学习领域内进行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内容中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然后进行课堂上的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跨学科教学还可以对教师或同事间如何进行新课改教学起到具有建议性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研究是否有效和可靠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区分教书匠和研究型教师的分水岭。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接受新课程,推动新课改,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而跨学科教学是对于同一科学学习领域内的不同学科任科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长时间的艰苦的努力,尽管在短时间内不一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恒心,能经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一定会有所收获。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学习领域;跨学科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和高中新课改中跨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走访、电话、网络参与的形式调查了山东省多所高中学校化学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落实国家课程目标中要求“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又是如何落实“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结果表明,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旧“经纬分明,各司其职”,只致力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研究,极少关心其他学科,甚至在与其他学科的时间分配上分秒必争,教学过程中更是各自为政,忽略了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教学上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同一学习领域内不同学科间的跨学科教学问题,基本上还没有高中学校真正提到课程安排上来。以鲁科版教材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科目为例,新课程中必修加选修共二十六本书,如果学校或者上级主观部门还是按照老套路去安排课程而不改变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加班加点现象愈演愈烈。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教师更是习惯于自己已成型的固有的教学模式,而放弃这一次能真正使自己专业得到成长的机会。科学学习领域门类很多,信息量很大,物理、化学、生物三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抓住学科见知识点内在联系,加强协作交流,适应时代发展,增加自身科研能力,适当进行同一学习领域内的跨学科教学。
二、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
1、教师从教学设计上就应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教学设计中要提高化学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去了解同一学习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1)化学与生物密切相连的内容(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内容):
必修模块:
①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②尿液中葡萄糖的检测,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
③调查当地农村使用化学肥料的情况。测定土壤的酸碱度,讨论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一般方法;
④酶的催化作用,蛋白质的性质;
⑤粗盐的提纯;
⑥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海水资源及其利用;
⑧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化学与生活:
①食用油脂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②实验探究: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③食品中的膨化剂;
④查阅某些食品的标签,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所含的添加剂;
⑤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
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及其作用;
⑦铅、碘元素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⑧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绿色食品”的发展。
化学与技术:
①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实验;
②调查当地农村使用化学原料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讨论;
③化学在农林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
④从农药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所引发的思考
化学反应原理:
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②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①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
②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③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④酶的催化作用;
⑤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性质;
⑥高分子膜、导电高分子、可降解塑料、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涂料、液晶显示材料(LCD)的性能及应用。
实验化学:
①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
②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③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
(2)化学与物理相关的内容:
必修模块:
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③“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④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⑤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⑥几种金属盐的焰色反应。
化学与生活:
①装修材料的变迁;
②新型合金的用途;
③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④如何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的污染。
化学与技术:
①制造芯片的硅晶体的生产原理和基本过程;
②金属的电镀。
物质结构与性质:
①氢原子光谱知识及玻尔理论有关知识、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
②晶体的宏观性质;
③金属晶体的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④液晶、等离子体有关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
①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
②焓变与熵变的基本知识;
③电解和电镀中对物理中电学知识的应用。
④常见电池
2、教师间定时、短周期培训以达到彼此间的专业互补效果。
化学、生物和物理教师之间的互相培训,可以让教师能先初步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来弥补自身知识上的薄弱点。也可以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时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科目水平,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一系列有关知识,也可以很方便的使学生明白同一科学领域内不同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本学科内的问题
3、教学实施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化和统整性,领悟化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知识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的看待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尊重和满足学生对知识整体性渴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2)进行跨学科教学是充分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体现;
(3)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
(4)在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意义
“跨学科教学”是一个既新颖又古老的话题,跨学科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受学生自身主体因素的限制,但更受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本质认识程度的限制,还会受到整个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新课改下化学“跨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靠一个或几个化学教师就能完成的,必须得到各教育部门、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家长的积极参与,学生和各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高中化学新课程跨学科教学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跨学科教学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举措。在同一学习领域内进行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内容中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然后进行课堂上的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跨学科教学还可以对教师或同事间如何进行新课改教学起到具有建议性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研究是否有效和可靠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区分教书匠和研究型教师的分水岭。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接受新课程,推动新课改,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而跨学科教学是对于同一科学学习领域内的不同学科任科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长时间的艰苦的努力,尽管在短时间内不一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恒心,能经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