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经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思维支架”作用

来源 :中华科教论坛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潜意识状态里经由长期学习生活体验与阅读审美体验所建构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审美经验、表象记忆及情绪记忆模式等作为直觉经验,能够为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提供良好的思维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提供问题定义、问题识别、问题表征、认知资源分配与认知策略选择、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评价矫正的思维力量和思维触媒,起着积极的“思维支架作用”。
  【关键词】直觉感知;直觉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思维支架
  
  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文本情境与文本材料不同于其他知性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之处在于,知性学科按逻辑理性结构建构知识或认知系统,语文更的则按审美的感性心理结构建构自己的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经由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升华为知性理解或知性观点。学生接触言语作品,既有的直觉经验被瞬间激活,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所需的情绪、情感、色彩、语义、画面、形象等思维情境及思维线索,为问题定义、问题识别、问题表征、认知资源分配与认知策略选择、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评价矫正提供积极的思维力量和思维触媒,起着良好的“思维支架作用”。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言语作品既有的“形象感受”的直觉经验也起着“思维支架”作用。英国心理学家维克斯认为:理智通过两条道路认识现实,其一与逻辑推理、演算和图解描述直接有关;其二与形象感受,与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由“背景”中区分出“形象”的能力有关。第一条道路称为理性的道路,第二条道路称之为直觉的道路。“它们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对理性过程可以做出完整的描述”。黑格尔认为:“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文学作品中,文学言语构造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具有审美倾向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情景(或人物、或景象、或氛围,或情感意绪等),是具有客观生活的审美再现、主观情意的审美表现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再现的三元结构。
  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就是学生对言语作品的文学形象的直觉感知与直觉体验,没有对文学形象的直觉感知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就缺乏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对文学形象直觉感知时既有的情意、心境或心理状态,为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思维的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如“西风”一词,原本表征着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它多出现在秋季,而秋季又是万木凋零的肃杀季节。欧阳修说:“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所以“西风”就有了一种冷落萧索的“文学审美形象”。学生对此既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又有一定的阅读审美体验,以此感知“昨夜西风凋碧树”、“ 古道西风瘦马”、“西风紧、北雁南飞”、“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总会看到一幅惨淡秋景,顿生悲凉寂寥之感,以此探究“中国古诗中的西风意象解读”等研究性学习问题,便有了良好的形象感知及情意感知的“思维支架”。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既有的直觉经验能让学生快捷而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质、核心及线索,在问题探究的初始阶段,能直接删除不必要的逻辑思考、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直觉既是某些思维程序的“节约”,又是对本质的快速而准确的洞察,它直指思维的目标。正如德布罗意所指出的:“直觉则在与繁琐的三段论方法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某种内在的豁然顿悟中,突然给我们点破”,“当出现了摆脱旧式推论的牢固束缚的能力时,在原理和方法上均为合理的科学仅借助于智慧和冒险的突然飞跃之途径,就可以取得最出色的成果。人们称这些能力为想象力、直觉和敏感”。由于直觉是对中间环节和逻辑程序的“省略”,这使我们走捷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会大大推动认识与探究活动的运行。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无需努力分析推断,会突然获得某种意象、形象、情意、语义及语境的内在特点或内在本质。诚如钱学森所说:“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学生接触言语作品,感知问题情景,建构于潜意识状态里的社会生活经验与阅读审美经验作为直觉经验,会突然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不假思考地悟出问题的实质、线索、方向和路径等。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感觉经验和概念、命题系统的“联系”通道。潜意识里的“这个通道”(直觉经验)便有着“思维支架”作用,学生会在一瞬间由言语作品的形象感知、由问题情景、由客体的感性世界直接进入理性世界,而不需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不同的作家笔下,作品会带上互不相同的“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炫耀自己辨别诗词风格意味的这种能力,说把几十首不同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他能一读就辨认出它们的体制与作家来,当然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直觉能力。但学生要研究文学作品,探究文学作品中某方面的问题,也能体会到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不同风格与特色。这种对不同风格与特色的直觉辨认,就有着积极的“思维支架”作用。作为诗佛的王维,其作品语言的清新自然、对自然之景的亲近回归、对禅境的向往和禅意禅机的体悟表达,就会作为直觉经验建构于学生的潜意识深处,当学生要探究“王维诗歌的自然倾向与自然表达”这一问题时,这些直觉经验便起着“思维支架”的作用。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直觉经验对问题探究的“思维支架”作用最突出的还表现在对表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激活。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学习、阅读与审美体验中,通过感觉、知觉等活动贮存和积累了大量由客观事物、文学感知、审美体验、艺术表现和社会情景的形象所形成的“印象”,这些“印象”就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面对问题情景与问题材料,其中的言语符号或言语“形象”就激活了他们潜意识里的直觉经验,这些直觉经验又激活了埋藏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表象的纷至沓来,便打开了问题探究的思维之门。黑格尔在论述这种表象记忆能力时说:“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时常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的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与广泛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种学习生活情景、阅读审美体验能够激起相应的情绪冲动,而这些情绪冲动也会作为记忆因子贮存于大脑皮层下各部位之中,情绪记忆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刻感知,对问题的探究有着良好的“思维支架作用”。读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十年离乱,一遭相逢,虽系外弟,但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的情景鲜明地浮现眼前,特别是“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很有生活情景的表象记忆,同时脑中更涌现一种久别重逢、惊喜相认的情绪冲动,这种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传来的情绪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旁支,进入脑干的网状结构,并在下丘脑被整合与扩散,使间脑的觉醒中枢产生兴奋,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产生唤醒的效果,相应的表象和情绪霎时涌现出来,这种鲜明的表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被激活,有助于问题探究时由感性体验迅速进入理性认知,经由深切的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把握全诗的主旨,特别是对作品创作背景与创作主旨的社会性理解与批判,便成为研究性学习时的问题升华与理性提升,其中被激活的表象记忆与情绪记忆所起的“思维支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现代化信息媒体中所接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如何开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明确学习动机,正确对待游戏的问题。二、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三、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现代化信息
期刊
一、说课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创意:  以课本为例子,从四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说明对象特征及顺序,文章诵读,文句品味,比较探究。  三、创意诠释:  说明对象特征及顺序几乎是所有说明文关注的内容。  文章诵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文句品味是文章内容表达的经典。  比较探究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
期刊
【摘要】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和学生心灵的桥梁。家访要讲求一点艺术,技巧的运用是家访成功的有力保证,成功的家访,可以促使学生稳定、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家访;家长;艺术;发展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成功的家访,可以争取家长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学生稳定、健康、全面地发展
期刊
【摘要】数学是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即使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历来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加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又不甚得法,重记忆、轻理解;重简单重复,轻创造发现;重应付答卷,轻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有的学生视数学学习为畏8被淘汰的心态走向社会;而今天的教育,我们要把数学从“筛子’’变成“泵",把自信心的培养不只作为教育手段,而且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抓住
期刊
【摘要】语文味儿是近几年来提及较多的词,也为许多语文教师所谈论。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字眼,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如何理解它的,但是我想,这个词似乎很切实地概括了我们对一节语文课、或者对一个教师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语文味儿;谈论;热门字眼;评价    语文味儿是近几年来提及较多的词,也为许多语文教师所谈论。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字眼,我不知道老师们是如何理解它的,但是我想,这个词似乎很切实地概括了我们对一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信息化高度发展,使得幼儿接触多媒体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教育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幼儿教育使用信息技术已日趋普遍。把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媒体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环境;还促进幼儿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观察;祖国;美术     
期刊
【摘要】讲评课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课型之一。上好讲评课,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相当多的教师把试卷讲评课上成了"核对答案"课,在讲评课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讲评信息,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录,师生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师苦——满堂灌,学生急——基础好的学生被迫耐着性子听教师讲自己早已掌握了的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来不及记录教师讲的内容。本文针对这
期刊
【摘要】通过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说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几个方面阐述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技校;数学;改革    担任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技校里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少: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笨,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儿;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数学将来用不上,学多好也没用;有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数学,又不肯自己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作为一名数学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同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
期刊
【摘要】班级工作的核心的德育,最好的德育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班级工作的难点是困难学生的转化。教师只要相信学生,一视同仁,注重研究学生中弱势群体,即困难生的外在成因和心理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予困难生更多的关怀,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转化途径,建立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相信学生:心理研究:换位思维:辅导方法:和谐班级  【Abstract】The moral core of the wo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