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晋陕游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劳动节到了,挪了周末的两天将休息的时间变成了五天,这可是少有的长假啊!对于这个假期,抖音里的小可爱唱着:“不是说好放5天,却借走了2个星期天,又没说要还,我不想借给它!”稚嫩逗笑的童声好惹亲,管他吧,去年憋在家里好不容易有个大假咱得好好珍惜!我们都是明白人,知道景区绝对是人山人海人如潮,早早就没有打算去景点凑热闹。下班后便急着往老家赶,知道老家正忙着春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正是农民抢种的时机。但要回去看看熟悉的劳动场面,见见至爱的老家亲人。途中巧遇以前的同事也是赶往老家,便电话联系找几个朋友在原来工作的地方坐坐,时已至暮,我们在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如约而至,饭店是原来的政府办公场所改装而成的,吃饭的雅间竟然在我原来的办公室。落日的余晖普照着这片熟悉的大地,天空一片湛蓝,树林间回荡着鸟鸣。房前院后的大树依然挺拔,墙外的土地也是近时翻耕,只是原来中间的灰砖厚坯的椽檩砖房被拆除。当年那是我们的宿舍,冬暖夏凉,房檐与门窗间楷体书写着“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有年代感的建筑失去让曾经留下故事的我们有些伤感,真不明白当时拆除这排宿舍的目的何在。看着这一切有一种发朋友圈的冲动,于是拍了眼前的一景一物,发表了几句感想:
  这里奋斗九年,百般滋味尝遍。
  当年提笔之地,今日文痕难觅。
  房前屋后老树,依旧巍然高矗。
  此时物是人非,撩起满肚回忆。
  随后点赞和评论跟随而来,满满的烧酒透着浓浓的情,喝出了一次次的高潮。随后的两天里,亲人们还是挤着宝贵的时间给我做着可口的饭,陪我喝着醇香的酒。
  劳动节当天,我以前写的一篇《思念路遥》在《东方散文》发表,同学老赵打来电话逗笑:你文章写得不错,利用假期去一下路遥纪念馆和故居,以后你的文章会写得更出色。笑归笑,其实去那里早是我以前的愿望,欣然应诺。五月三日开始了此次旅程。
  一、王家堡
  早早几个朋友便相约出发,路上规划着行程商量着归期,但途中老杨突然有事需要提前回去,属于中途溜号。既然出来了就定在榆林转转后吃口饭再分头行动,到了繁华集市二街,结果遇了个端,这里街道重修掏成了个稀巴烂,门前的小道上依然行人如织,顺向而行的,迎面而来的,挤得满满当当,没什么转头吃了口饭便各走其路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出生的地方。清涧这个地名最早是听过“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延安文汇山上路遥墓所用的都是清涧石板。按照导航提示,我们一路高速向前,下高速应该走几公里进入国道210不远即到。可我们下了高速后,黄土漫漫正逢道路施工,标识“道路施工,禁止通行”,这么远过来难道就这样离开?车已调头试着再看看情况,不一会儿对面有车逶迤而来,于是我们也开着车在装载机等施工机械丛中碾着黄土蠕动而过。
  路真的不太远,没走几公里就投在了210国道,然后向南行走就到了王家堡的路遥纪念馆。当地政府在紧依国道东侧建造了纪念馆、路遥书苑,国道西面的山上就是路遥故居处。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现在路遥故居不对外开放,因为国道上车多游客横穿影响安全。政府近期要建造天桥,以后将直接通过天桥从路遥纪念馆到路遥故居。前来参观的人很多,跨各年龄段,涉各行各业,就在我们参观时有三辆大巴车拉来了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所有参观人员都在静静地听着讲解,细细地看着图片及实物。纪念馆分章节地向人们讲述着路遥的生活艰辛、奋斗历程、艰难创作等,里面有路遥工作生活各时间段里的实物、文章、图片、书信,也有他文章里人物的实景重塑。在路遥纪念馆,人们能真切地感受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每有路遥写作、沉思、探讨等雕塑旁,参观人员总是虔诚地敬上香烟,摆得整整齐齐。由此可见路遥作品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参观完纪念馆和路遥书苑以后,我们穿过国道爬上山坡到了路遥故居,一把大黄铜锁紧锁着木大门,大门前栽着几株大松树。站在大门外的石板向里望去,四孔黄土窑洞墙面有些斑驳,门上都上着锁,院内有一棵上了年岁的大树不知是何品种,有一孔窑洞还吊着陕北特有的花布门帘,门前木牌上写着“王天笑(路遥小弟)婚房”,看样子像是住过人时间不长。我以前在“路遥吧”里认识一个“路粉”,他在前几年从厦门辗转去王家堡,那时候还没有纪念馆,来到故居前也是没得进去,就和在外边石头碾子旁碾米的邻居大娘拉话了,然后给我发来一张慈眉善目正在劳作的陕北大娘的照片。那天我也过去,老碾子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院子里干干净净,正当我端详里面时,临近山边用石板支起的简易厕所里颤颤巍巍出来个老大爷,行动已经相当不便,出来后弯身拾起倚在墙边的拐棍艰难挪步。老头尚在,不知当年碾子旁的大娘可好?
  二、吴堡
  离开了王家堡,我们商定去吴堡。前段时间在《西部散文选刊》中看到有好多写吴堡的文章,应该是专刊采风人员的作品,里面有柳青文化园、吴堡二碛、空心挂面等内容,随行老赵是历史系毕业,且对陕北是一个瞎通,一拍即合。沿着曲曲折折的省道,行走在山峁沟川里。民歌里“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想想这个地形拉个话真也费事了。路窄车多,真是一车当道,万车难行。我们说着当年胡宗南部队在陕北的尴尬,共产党建立根据地的英明,感谢这块英雄的陕北土地!路过绥德郭家沟,《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沟村的拍摄地,标语灯笼挂满村,游人也多,因为当时没考虑这个景点,一闪而过了。想着路遥和郭家沟是有缘的,他的养父母家在延川郭家沟,小说拍摄地在绥德郭家沟。天将黑我们到了吴堡,北边的一座高山和南边的一条黄河夹着这个小县城,狭窄细长,就像老汉弹琴老婆唱的那首“一座山,一条河,一只小船一个我”的印象。站在客房窗前,眺望着黄河远远从楼前奔腾而过,颇为壮观!吃着特色炒擦擦、钱钱饭、炒黑楞楞这些拉油饭也很是舒服。第二天用过早餐,过了街道便来到黄河岸边的古渡口,看着黄河和隔河的山西,近距离其实没有远望的气势磅礴。随后抓紧时间去吴堡石城,在县城东出口处指示左拐徒步可达,于是在山体和楼之间的街道一路向前,走出街道,三面环山。同行河南省的游客引导石城在向右东山上。走过黄土漫天的土路便开始了爬山,上山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不急不缓,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徒步者困难不大,也看到上山人中有临时缩下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一座石城便赫然眼前。看着介绍,知其历史悠久。城东是黄河,城西是深沟,位置倒也天险,听说当时也叫“铜吴堡”。这座石头古城,城墙用石头垒起,城门由石头搭成。我们从南门进入,沿着石块铺成的狭窄的街道,一路上有庙宇、书院、女校、县衙及民宅等。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都带着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我们去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整理着自己院子里的菜地。房屋有的破损,有的还整齐,在一个办公区的院落里,有着许多石碑,看来是有年代的作品,估计很值钱。走在街上不时遇着个卖枣的,价格倒是便宜,但徒步带不了物,拉拉话也就此;还有年龄稍长的住户老人,义务做着导游,不停地告诉我们石镇的历史、西门的位置及王家的大院。
  三、碛口古镇
  离开了吴堡,我们直接从黄河大桥抵达山西吕梁柳林县,按照导航指引,沿黄路没走多长便拐入了小道,这条崎岖山路走起来很费神的,弯多山陡。但老赵毕竟是久出门人,开车技术杠杠的,不时地给我来两句“冲到山下、跌到崖底”这些冷笑话,让我腿肚子一阵阵发麻。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一座座山川紧相连,一块块梯田绕山间。“山峁峁上看得远,你在那张家畔。叫一声妹子你听不见,哥哥心里实在想念”,这个山曲儿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位置上唱的吧。跟着导航进入下坡阶段,明明看到有标志向左的指示,导航里的女声紧催“右转、右转”,转到山下的岔口时还在提示右转,这三个右转不是回到起点了吗?赶紧停车换了手机变了导航,原路返回在第一个岔口左转不远处就到了,南辕北辙走了不少冤枉路。等到了碛口古镇时发现古镇也在黄河边,隔河相望着对面的吴堡。我想起初如果在山西的军渡村沿河直走应该不用翻山越梁那么久。导航虽是高科技,但有时候也对脾气,用时也要谨慎啊。
  到了碛口古镇景区,停车场里已是车位趋满,游客还是源源不断而来。这里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建于明清时代的石头建筑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后头高高的黑龙庙像是在庇护着这个古镇。黄河在这里宽度变窄,形成碛口,此处水流湍急,暗流涌动,行船凶险,当年船行至此便停岸货运转陆。走在古镇小石道上,两旁尽是原来的镖局、商会、当铺、门店,还有个骆驼圐圙,圐圙这俩字好多游客是不懂的,导游在给做着解释,我们这里的人提起就会明白,我想这地方当时应该算是运输公司吧。现在这里的生意也是不错,吆喝的、叫卖的、想着法子推货的,杏花村、老陈醋、特色小吃吊胃口。穿行于一幢幢石筑豪宅之间,遥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船行密织、驼铃回响,晋商文化兴旺发达,是一派何等繁荣昌盛景象!
  烈日下参观了石头古镇,草草果腹后即刻返程。五個小时的疾驰,天暮之时我们到达。一盘杀猪菜,几杯好烧酒,解馋消乏过瘾。回家迷糊着打开抖音,里面热闹坏了:景点里熙熙攘攘,人挤着人人推着人,看兵马俑的人说是只看到人没看到俑,凄惨的配音“我不想转了,我想回家”。近处景点响沙湾、红碱淖也是超量级黄风猛吹乱撕,人们无助地拥挤着,头上裹扯的丝巾等物随风乱舞,人人都在进入“吃沙模式”,很幸运我们在晋陕逍遥,虽有风但无沙,转得还算清眉俊眼。
  好了,洗洗睡吧!
其他文献
第一次来到广西是18年的3月,那时正是研究生复试如火如荼地时候。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鲜的地方,树木虬髯,枝叶茂密,炎热而潮湿,仿佛热带。我不喜欢旅游,对新的事物也大都没什么兴趣,但既然机缘巧合地来了,我的大脑也随之分泌出了一种“亢奋”的物质,使我产生了近似于“人来疯”的反应。当我看着外面的风景,说到第三遍“广西的树真大”时,老妈不屑地看了我一眼,吐出了两个字:土鳖。  广西大学收留了我这个可怜的土鳖
期刊
他是这样一位老人,遗传的糟糕听力随着年岁的增长逐年陡降,像是幼稚的小孩子,妄图用声贝填补听力的缺陷,他讲话声音总是很大,配以更加大声的“啊———?”这一单调疑问,最后颓然小声道“我不懂你的意思”,反应总是慢了半拍。这种姿态举动很像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所幸他没有罹患这种疾病,却在不自觉中模仿了其形貌。因此,在我有限的清晰印象里,他总是很沉默,迟钝,柔和,缓慢,某种程度上,在他没有大声说话的时候,会导向
期刊
林清玄《有情菩提》“真心相待”一文结尾写道:让我们多一点真心的对待吧!多给别人一个微笑、一点宽容、一些关怀,否则,在商店成为拒绝往来户还不要紧,万一成为人生里被拒绝往来的人,就很可悲了。  的确,一个微笑、一点宽容、一些关怀、一份友善,你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成为人生里受欢迎的人,甚至成为人生里的赢家。  前几天,到超市买白糖,我拿了个小食品袋正准备装糖,一位老妇人抢在了我之前拿了两个大食品袋,拿了
期刊
我曾乘着八月的金风作别蜀中,去往林深之处,那天的青城山必是尽被白云覆盖。我在琴台路徜徉了五年,此时才明白,卓文君当垆竟是在等我。  两年前蜀地的十二月我辗转去了川滇交界线上,在那个距离遥远的清晨与熙攘人群一道前往纳西族家乡那著名的湖泊。当时天气蔚蓝,我忘了询问眼前湖上的候鸟从哪里来,需要多长的距离才能越过冬天抵达这光线温暖之地,牵着湖面上水雾摇曳。我就是在这个清晨,第一次遭遇了神的踪迹。直到两年后
期刊
在外地读书的日子,每每思乡怀人,总有一湾九曲幽深的河流自我的梦里流泻而过。玉璧高悬,纯与白的月光洒满了娴静的河面。清风徐来,泛着碧波的水面微微皱起,像稍稍开弓的一根根无痕的弦,将深深浅浅的银色月光映照在桥底下,跃动着梦里的星辉。每当我在怀乡的思绪里徜徉时,故乡黑水河的旖旎姿态便如淙淙流水般荡漾开来,勾起我如“帘幕无重数”般的往事,和着泉水的叮咚声,般般回应。  她,我故乡的黑水河,我乡愁的脉搏。我
期刊
二零二零年策马奔腾地来了,带着人们对新年代的期许,像一盘刚出锅的饺子,大家搓搓手吹吹气,迫不及待地准备享用第一口。当我写下这样的开头,这样明确的时间刻度,我经历了一瞬间的失望,因为发现想要叙述事情的时候,我还是俗套地给它冠上一个时间的开始。离开了时间我们怎样说事情呢?我好奇离开了时间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二零二零来得不出所料地热闹,同时也不出所料地平静。我喜欢这样的难以归类。有人像
期刊
父亲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是我父亲,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真正了解他。  一  粗暴是父亲留给我的关于他的最早的记忆。在我的记忆的早期,母亲能躲过父亲家暴的年头屈指可数,我现在依然记得总是鼻青脸肿的母亲默默抽泣的样子。  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是一个建筑工人。他总是穿着黄褐色的衣服,戴着橘黄色的安全帽,藏青色的帆布鞋上结着一层石灰泥。父亲一年到头跟着大大小小的包
期刊
这几天,看着不断升起的高温指示和预警,近几日鄂尔多斯多地气温将蹿至40摄氏度。我就想把40摄氏度的水不小心倒在屁股上,是不是也会烫起几个水泡呢?  今年的天气也真是让人揣测不定,忽冷忽热,忽风忽雪,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来个猛不拉岔的不适应,沙尘暴是刮完一场又一场,有轮番上阵的感觉。农村按照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但刚接好的水带瞬时让风吹得空中飘舞,风停后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则趴在地上重新铺压;刚出的幼苗也
期刊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趴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寒地冻,农村便开始进入冬储时段。近日打开抖音,附近的朋友都在尽情地分享着吃杀猪菜的相关视频:
期刊
一  等到春节放假,我从深圳乘车返回千里之遥的家乡。上车后也睡不着,多半将视线交给了窗外。车过桂林市区的时候,天已放亮。窗外浮动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街道看不真切,如同一幅水墨画呈现在微光里。  朦朦胧胧的,也许冬春两季才会有这样的清晨。  那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曾在这座城里跟车送过水泥。常跟现在这般,透过车窗打量这座城市。有时清晨赶去送货,远处的车流已是清晰可见。在那短短的五十来天的时间里,去过或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