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趣而导重天性,重组叠加出佳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三上《习作7》的主题是“摆玩具,编童话”,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编一个童话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有意思。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讲,“童话故事”并不陌生,小时候耳濡目染,接受了许多童话的浸润和熏陶,再加之在本学期又学习了《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童话故事,这几篇童话都属于“拟人体童话”,这种类型也是低年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结合三年级同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本次写作的目标定为:1. 读懂例文,知道童话故事的编写方法。2. 发挥想象,积极思维,编写一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如何利用紧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规定的习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 解读教材,厘清低年级童话概念
  回顾这学期学习的《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这几篇童话,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让动植物像人一样开口说话,整篇文章都是拟人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直观认识让童话的概念简单化,“拟人”的特点一目了然。
  其实童话不仅仅有“拟人”这一特点,童话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经历,发生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就是童话的“故事性”。从蒲公英种子选择降落地的差异而带来迥异结果,到小猪、小牛、小猴对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再到小露珠生活的每一天,这些课文都讲述着一个有着丰富情节的故事。
  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情节丰富,还耐人寻味。在蒲公英种子的迥异命运里,我们若有所思;在三袋麦子里,我们体悟勤劳和智慧;在小露珠的无私奉献中,我们收获感动,童话故事里“有故事”,还“有意思”。
  教师可以设置话题:“课文中的动植物都会说话了,这就是拟人”,“课文中的动植物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学生侃侃而谈。教师一语道明:这就是最简单的童话“拟人故事”。
  二、 课堂指导,顺性而导思维突破
  1. 开门见山奔主题,自由倾吐话心声。“摆玩具,编童话”,看着这个要求,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很高:自己带玩具——开心,摆玩具,编故事——激动。教师要适度调控,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话题,拿出玩具,说说故事。这样的开场设置,基于教师布置的预习。课前,学生先选定自己喜欢的玩具,预习例文,提前构想一下属于自己的玩具故事。
  顺趣而导,顺性而为,直接切入主题,先让同学们将玩具擺起来,故事说起来,思维动起来。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课堂,这样的课有活力、有生机。“你的玩具叫什么名字,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让跃跃欲试的同学先吐为快,其他人静心聆听。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同学给玩具起了名字,但是有的故事说得笼统概括,有的故事说得虎头蛇尾,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这时范例指引呼之欲出。
  2. 回顾课文知童话,研析范文悟真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同学们在老师的点拨下,发现自己所编故事的欠缺和不足时,教师引导同学们一起回顾学过的童话课文,走进童话世界,厘清童话的要素。将课文与自己编的故事加以比对,豁然明白自己的小故事里缺少了什么:有拟人,但是人物没有说话,没有动作,没有心理,只是一个人的称号;故事残缺不完整,情节过程太简单。
  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范文《找“饿”》。在初读的基础上,交流:为什么要找“饿”呢?谁和谁找“饿”,怎么找到“饿”的呢?学生在文中很快就能找出相关语句。学生在理清故事的情节后,自然能领悟到:爬山耗体力,肚子就会饿,运动促进消化,要多运动。教师顺势点拨,编故事时想象一定要合理,符合现实生活的规律,教师梳理板书:合理想象——拟人——故事——道理。在拟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细探一下,熊猫妈妈和熊猫娃娃找“饿”的过程:拟人,有语言,有动作,有表情。
  3. 自由重组再激趣,故事叠加出新意。教师的思维突破决定着学生的思维高度,可以采用“重组”和“叠加”的方法,把课堂推向第二次高潮。“重组”,即让同学们把玩具自由重组,最好是男生女生的玩具放在一起,组合出新的童话角色,编出新的童话故事。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纷纷寻找自己心仪的玩具进行配对重组,写作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同桌共议,邻座互讲,又是一派热火朝天,何愁没有好故事?
  当同学们热情高涨之际,引导他们进行故事“叠加”,即把自己前后的两个故事进行叠加组合,发挥丰富的想象,可以穿越时空,让他们生活在一篇童话里,这样的童话故事人物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童话故事,在说说议议的过程中已经初现端倪,动笔写,就顺理成章。
  【点评】基于学段和学情,习作前的热身,旨在让学生从已经熟识的童话故事中发现:故事中的动植物都能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做事,在他们身上发生着许多有趣的事。这样一来,一下子缩短了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了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的畏难情绪。
  指导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把玩具摆起来,把故事说起来,旨在引导学生一吐为快。在倾吐中发现问题,随后有的放矢,引出“习作例文”,进行有效指导,并在学习感悟中明了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可谓独到——“自由重组再激趣,故事叠加出新意”。简单一个“重组”,同学之间玩具搭配,就如一把开启这堂习作课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喜于动笔、乐于表达且善于表达,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重组”的优势在于:
  1. 形式不拘:学生可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同学的玩具自由组合,进行自由摆布。
  2. 内容不限:内容可以凭个人所好,根据自由组合的玩具进行自由创编。即便是同样的玩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3. 新鲜脱俗:故事中的角色是临时组合的,故事也是当堂新鲜出炉的,不会落入俗套,更具挑战性。
  4. 便于“脱贫”:一部分习作后进生可以在组合中向同伴学习,取长补短,增强习作的自信。
  让学生在习作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旺盛的创作激情,创编出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郑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作者单位: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苏州高新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在不少人眼里,写信是一件‘老土’的事。但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看来,书信是一种朴素且有效的交流方式……”读着《教师博览》(文摘版第七期)中转载的一篇文章——《一位校长给学生的40封公开信》,我顿时震惊了!在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竟然还有人坚持写信,坚持用书信与学生及家长们交流,这真是难能可贵呀!  “我写的这些信,未见得真能帮助学生什么,但我希望至少能带给学生和家长一些见解、一些温暖以
期刊
一、 扮演角色,活跃气氛  在正式上课之前,虞老师向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接着,虞老师请学生扮演小绵羊、大熊、老牛的角色,以打招呼的方式讲述“哇!这么多人啊!大家好!呵呵呵……”这句话。  【课堂回放】  师:你们觉得怎么讲故事才算是高手?  生:讲得动听。  生:讲得有感情。  师:如果一个故事里边有好几个角色,该怎么讲?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扮
期刊
全神贯注地读完《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我成了拥护周先生教育思想的“粉丝”。粉丝们追求偶像,因为偶像有吸引力。周国平先生吸引我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我想,是他通达的教育智慧。  周国平先生论及的教育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他的观点却不像普通人那样狭隘,具有一种通达的智慧。“通”是一种开通,周先生学贯中西,引经据典,教育视界之辽阔令人钦佩;“达”是一种洞达,周先生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一眼望穿教
期刊
一、 阅读课题,发现课文重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  师:作者写的是一次春游的见闻,有意思的是她没有描写春到香山的美丽景色,也没有向大家特别介绍颐和园的景点,那么作者把笔墨花在哪里呢?课题告诉了你,花在——  生:花在“儿童”身上。  师:对,“儿童多处”是课题中的一个关键词。的确,课文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板书:儿童多处)  【
期刊
一直以来,我校致力于学生评价体系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学校建设教师学习型团队。“一评两备”是我校以学生学业研究促进老师教研文化研究的一个项目。“一评两备”,“评”,指的是我校实行的学生学业“月质量监控”项目。“两备”,指的是我校高年级语文备课组以学校“月质量监控”为中心,探索出的“单元常规备课”和“主题特色备课”备课模式。学校语文组以“常规+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大力推行“
期刊
读罢《小学创意写作》,在我脑海中跳出三个词语——神奇、唤醒、好玩。  神奇  从一个橘子入手,能上出什么样的习作课?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学习描写一件物品呗。是也?非也!翻开《小学创意写作》一书,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橘子,在老师的创意设计下,习作课竟然可以上状物篇——橘子素描;可以上记叙篇——做橘灯;可以上童话故事篇——橘子历险记……在《小学创意写作》一书中,一个普通的橘子竟然能焕发出如此神奇的魔力。
期刊
一、 对话交流“追剧”  师:我想采访你们一下,最近你们追过什么剧?  生:《名侦探柯南》。  师:你为什么追这部动画片呀?  生:它里面的推理内容很吸引人。  师:有趣的情节吸引你。你追过什么剧?  生:《郑文杰》。  师:你为什么追这部剧呢?  生:我觉得这里面的人物很勇敢。  师:人物的魅力吸引你。  师:据我所知呀,我们班的同学在追一本书,哪本书?  生:《小水的除夕》。  二、 讲述小水
期刊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需要我们去细细欣赏;因为知识结构的形成,审美情绪的生成,价值标准的建立,与世界的关系等,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就势必有一个“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感知形成经验——生成体悟——走向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开始走向 “慢而有味”的境界了。  追寻“慢而有味”的教学境界,教师首先要
期刊
一、 梳理功能  1. 文章大意的梳理。《课标》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概括还存在困难,有的冗长抓不住重点,有的简洁缺乏核心。教师应让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梳理文路,说清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出示如下一组词串:  嫉妒 礼貌 激怒
期刊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读书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界,也早就形成了“教师应是读书人”的这样一个共识。然而,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许多青年教师似乎还处于一种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他们的阅读生活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指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