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其中第Ⅰ卷有生物选择题5道,共30分;第Ⅱ卷第31、32、33、34题为生物的非选择题,共42分。整套试卷中生物科总分值为72分,占理综卷总分值的24%,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试卷类型和难易程度相对稳定,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1.试卷考点分布情况
从试题的分值看,必修教材占48分,占总分的2/3,选修教材占24分,占总分的1/3 。从试题的知识覆盖面看,知识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涉及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人体免疫调节、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发酵、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等方面的知识。
2.试题特点
纵观2009年生物高考试题,基本体现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宗旨,试题的命制以考查能力立意,既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其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中考查的基础知识覆盖了生物必修和选修的主干内容,赋分值仍以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为重头戏,但与2008年全国卷(Ⅱ)相比,遗传与变异部分有所减少。重点仍放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上。如选择题第1题,学生只要理解细胞呼吸发生的条件和特点(即活细胞内、酶的催化下、时时刻刻进行的特点),就不难选出D。选择题2的命题情景虽超出教材中的激素种类及生理功能,出现了甲状旁腺素的升血钙作用与降钙素的降血钙的作用,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些陌生,但教材中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学生是很熟悉的,它们有着相互拮抗的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学生通过类比不难发现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的关系也是相互拮抗关系。其余非答案选项中出现的血钙作用、血钙含量的稳定、钙离子的吸收均属识记内容,只要基础掌握牢靠,学生不难酌别。再如第3题考查了对变态发育的理解。鹿角的长出是基因在特定时间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的结果,不属于变态发育过程。第4题是关于免疫学中抗原特异性的原因,即抗原决定簇相同,才能产生相同的抗体,才能产生相同的免疫效应。第5题中选项B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菜粉蝶幼虫和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看似竞争关系,但细加分析可知,它们没有共同的生存资源(菜粉蝶幼虫吃叶,蜜蜂采食花粉及花蜜),因此构不成竞争关系。
2.2突出对试验技能的考查。
与实验有关的题目占到24分,分布在32题14分,33题10分,涉及新陈代谢和微生物培养等内容,命题思路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本应在高考中有所体现,这对指导中学生物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如32题是一道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实验设计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立意题。试题以必修教材(上)中实验四:“探究唾液淀粉酶对蔗糖和淀粉的作用”为背景,改为验证性实验,以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进一步突出了对教材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眼高手低的要害。
再如33题第(1)小题,是对选修教材中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关于培养基类型的制备与选用,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来确定培养基中的碳源,以及诱发菌株突变的手段、菌落的鉴别和现象的判定依据。第(2)小题相对有些难度,题意是:在已得到的变异菌株Ⅰ和菌株Ⅱ中,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摇?摇?摇区,菌株的突变发生在?摇?摇?摇区。该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酶的催化活性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与融会贯通上。学生如果理解了酶的催化活性高低的本质是酶蛋白的结构所决定的,酶蛋白的产量高是由酶蛋白基因过量表达所致,控制酶蛋白结构的根本原因是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那么可知酶蛋白结构的改变肯定是由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而酶蛋白产量高,但酶蛋白的结构未改变,只是控制该酶的基因过量表达,而这一过程由非编码区上的调控序列所决定。这与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对于转基因抗虫棉对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表达时,科学家往往要对非编码区加以修饰,才能使目的基因得以表达是一个道理。即要使一个基因过量表达就必须对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位于非编码区上)加以改造或修饰。由此断定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上。由此可见生物高考并不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达到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程度。
2.3稳中求变。
这体现在34题,遗传题一改以往的考查形式,以人类遗传病及系谱图来命题,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该题考查的尽管并非遗传学的重点内容,但考查内容仍是考纲范围之内:对系谱图的信息特征及确定遗传方式上,总的感觉是有点偏,击中了中学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规律轻事例分析的软肋,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又一头雾水之感,无法准确作答。
3.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3.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其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舍本逐末,搞题海战术,以免误入歧途。给学生选择资料应慎之又慎,题量要少,内容要精。
3.2强化落实,突出重点。
能力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主旋律,目前高考限于笔试,学生的能力主要通过在答题过程中严谨慎密的思维表达而体现出来,点滴失误都是思维上存在疏漏的表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类试题的训练,强化严谨有序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师应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板块,如“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突破,以提高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3.3加强实验,注重探究。
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突出强调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2009年,生物实验占两大道题,分值比前几年都大,这在高考指挥中学教学中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且2009年实验题的设计背景完全是教材原实验。因此,教师对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的教学一定要落到实处,能开设的实验课一定要开,改变说实验、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实验原则、设计要求、方法步骤及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补充或修正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学会辩证思维、理性思考。
1.试卷考点分布情况
从试题的分值看,必修教材占48分,占总分的2/3,选修教材占24分,占总分的1/3 。从试题的知识覆盖面看,知识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涉及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人体免疫调节、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发酵、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等方面的知识。
2.试题特点
纵观2009年生物高考试题,基本体现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宗旨,试题的命制以考查能力立意,既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其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中考查的基础知识覆盖了生物必修和选修的主干内容,赋分值仍以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为重头戏,但与2008年全国卷(Ⅱ)相比,遗传与变异部分有所减少。重点仍放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与运用上。如选择题第1题,学生只要理解细胞呼吸发生的条件和特点(即活细胞内、酶的催化下、时时刻刻进行的特点),就不难选出D。选择题2的命题情景虽超出教材中的激素种类及生理功能,出现了甲状旁腺素的升血钙作用与降钙素的降血钙的作用,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些陌生,但教材中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学生是很熟悉的,它们有着相互拮抗的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学生通过类比不难发现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的关系也是相互拮抗关系。其余非答案选项中出现的血钙作用、血钙含量的稳定、钙离子的吸收均属识记内容,只要基础掌握牢靠,学生不难酌别。再如第3题考查了对变态发育的理解。鹿角的长出是基因在特定时间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的结果,不属于变态发育过程。第4题是关于免疫学中抗原特异性的原因,即抗原决定簇相同,才能产生相同的抗体,才能产生相同的免疫效应。第5题中选项B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菜粉蝶幼虫和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看似竞争关系,但细加分析可知,它们没有共同的生存资源(菜粉蝶幼虫吃叶,蜜蜂采食花粉及花蜜),因此构不成竞争关系。
2.2突出对试验技能的考查。
与实验有关的题目占到24分,分布在32题14分,33题10分,涉及新陈代谢和微生物培养等内容,命题思路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本应在高考中有所体现,这对指导中学生物教学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如32题是一道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实验设计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立意题。试题以必修教材(上)中实验四:“探究唾液淀粉酶对蔗糖和淀粉的作用”为背景,改为验证性实验,以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进一步突出了对教材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眼高手低的要害。
再如33题第(1)小题,是对选修教材中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关于培养基类型的制备与选用,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来确定培养基中的碳源,以及诱发菌株突变的手段、菌落的鉴别和现象的判定依据。第(2)小题相对有些难度,题意是:在已得到的变异菌株Ⅰ和菌株Ⅱ中,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摇?摇?摇区,菌株的突变发生在?摇?摇?摇区。该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酶的催化活性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与融会贯通上。学生如果理解了酶的催化活性高低的本质是酶蛋白的结构所决定的,酶蛋白的产量高是由酶蛋白基因过量表达所致,控制酶蛋白结构的根本原因是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那么可知酶蛋白结构的改变肯定是由酶蛋白基因编码区上的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而酶蛋白产量高,但酶蛋白的结构未改变,只是控制该酶的基因过量表达,而这一过程由非编码区上的调控序列所决定。这与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对于转基因抗虫棉对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表达时,科学家往往要对非编码区加以修饰,才能使目的基因得以表达是一个道理。即要使一个基因过量表达就必须对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位于非编码区上)加以改造或修饰。由此断定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上。由此可见生物高考并不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达到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程度。
2.3稳中求变。
这体现在34题,遗传题一改以往的考查形式,以人类遗传病及系谱图来命题,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该题考查的尽管并非遗传学的重点内容,但考查内容仍是考纲范围之内:对系谱图的信息特征及确定遗传方式上,总的感觉是有点偏,击中了中学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规律轻事例分析的软肋,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又一头雾水之感,无法准确作答。
3.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3.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其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舍本逐末,搞题海战术,以免误入歧途。给学生选择资料应慎之又慎,题量要少,内容要精。
3.2强化落实,突出重点。
能力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主旋律,目前高考限于笔试,学生的能力主要通过在答题过程中严谨慎密的思维表达而体现出来,点滴失误都是思维上存在疏漏的表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类试题的训练,强化严谨有序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师应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板块,如“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突破,以提高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3.3加强实验,注重探究。
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突出强调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2009年,生物实验占两大道题,分值比前几年都大,这在高考指挥中学教学中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且2009年实验题的设计背景完全是教材原实验。因此,教师对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的教学一定要落到实处,能开设的实验课一定要开,改变说实验、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实验原则、设计要求、方法步骤及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补充或修正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学会辩证思维、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