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有些学生一上习作课就愁眉苦脸,在老师一脸的威严下,只好抓耳挠腮,搜肠刮肚,面对黑板上的命题,胡拼乱凑。结果,写出的文章出现了许多空话、套话,甚至还会闹笑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真情实感;慧眼;童心;巧嘴;巧手
一、小学习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顽症”,究其原因,诸如:作文脱离生活,学生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学生没有习作的自主权。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叶圣陶先生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今作文教学亟待改革的现状。
二、思考与困惑
真实是最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震撼人心,因为它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句句都是真心话”(冰心语)。同样,卢梭的《忏悔录》能够名垂千古,源于“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
那么,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写博客、写日记时真情流露、文采飞扬,到了课堂写作文时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语言贫乏,套话成堆,甚至“假大空”成为作文常态?
1.个人观点一:应试教育惹的祸——遭遇考试制度尴尬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老师也陷入“二难”。师生都仿佛喝中药,苦得很。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愉悦,老师也没有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童年趣事》《一件难忘的事》《我最敬重的人》……而很少有老师把学生带出校门,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最美丽的花草,最恼人的荆棘,最留恋的刹那,最难忘的瞬间……
2.个人观点二:作文教学指导的缺失——遭遇学生缺乏生活的积淀和感悟
“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公认的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
可问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有没有真正的走进小孩子的世界,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说句公道话,作文教学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作文的。作文,光靠语文课堂操练是远远不够的,不是一门语文课程就能承载得了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为浇灌“一桶水”,我是否储存了“十桶水”的勇气和胸怀!
三、对策
1.“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一双慧眼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流水。”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真实、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激起孩子们习作的灵感,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情,使学生变无意为有心,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是语文教师经常的、重要的工作。”崔峦老师也建议教师应该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历,发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要引导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广泛的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悟,汲取有用的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表现,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布置观察小作业,写观察记录来积累素材。 “一草一木为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善美,写出真生活。
2.“身感之,心验之”——要有一颗童心
我们常常会感叹童心的美丽、可贵,常常怀想童年的缤纷、绚烂。然而,试问现在的孩子,还有多少灿烂的童心?还有多少缤纷的童年?还有多少美丽的梦想?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及属于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生活,还精彩吗?没有这么精彩的生活之“源”,他们的文字里还会有灵气、有灵魂、有思想吗?
写作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这就是俗话说的“情动”才能“辞发”。何以生情?情可由人起,可由景生,可因事发。好的习作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真情实感,一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文章,怎么能感动别人?
找个时间,把自己的袜子洗一洗,体会劳动的甘苦;自己也动手煎煎鸡蛋让家长评评分;又或者拿钱到市场上自己买一回菜……围绕着生活让他们动起来,增加各种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在动中积累,在动中感受精彩。
只有让他们做回了孩子,他们才有孩子们应该有的思想,说孩子们自己的话。当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文字才会更有灵气,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才会更真实,更能打动人。“身感之,心验之”,心随景牵,随情起,随思飞扬。
3.“我口抒我心”——要有一张巧嘴
有了对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有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下一步就是该如何去表达了。孩子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心里这么想的,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说,明明觉得自己有满肚子的话,可就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此刻,他们的想法还是模模糊糊的,他们的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需要加以梳理。
叶老曾说过:“要让学生先想清楚,然后再写。”的确,在動笔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让孩子们想想:自己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说?打算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当明白了这些,他们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想法就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然后,再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想大胆地说出来。
这“说”的过程,既是一个进一步梳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说得具体、生动,并不失时机加以指导,在思维的碰撞中,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的语言加以影响,使之进一步得到提升。随后,再让他们经历“写”的过程,他们应该会感觉容易得多。
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们一定会发现,其实,习作真的并不难。
4.“我手写我心”——要有一双巧手
世有千般事,人有万般情,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历、经验储备、心路历程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段想着同样的事情,认识得同样深刻,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的统一,其结果往往是抑制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扼杀了孩子们创造、想象的动机。
所以,我们不能拿成人的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妨俯下身子,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更容易看清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评价他们的尺度才会更加合理。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吝啬我们的“一级棒”,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批语中就会有更多温馨的赞扬与激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看他们时的眼光就会亲切得多……。
所以,我们应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选择,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应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允许学生放开思想,想怎么说就则么说,不要受题目、体裁的限制,我们不要拿自己的思维去硬加给孩子,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们想自己所想,抒自己所感,“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11(1-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3](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
【关键词】真情实感;慧眼;童心;巧嘴;巧手
一、小学习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顽症”,究其原因,诸如:作文脱离生活,学生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学生没有习作的自主权。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叶圣陶先生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今作文教学亟待改革的现状。
二、思考与困惑
真实是最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震撼人心,因为它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句句都是真心话”(冰心语)。同样,卢梭的《忏悔录》能够名垂千古,源于“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
那么,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写博客、写日记时真情流露、文采飞扬,到了课堂写作文时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语言贫乏,套话成堆,甚至“假大空”成为作文常态?
1.个人观点一:应试教育惹的祸——遭遇考试制度尴尬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老师也陷入“二难”。师生都仿佛喝中药,苦得很。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愉悦,老师也没有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童年趣事》《一件难忘的事》《我最敬重的人》……而很少有老师把学生带出校门,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最美丽的花草,最恼人的荆棘,最留恋的刹那,最难忘的瞬间……
2.个人观点二:作文教学指导的缺失——遭遇学生缺乏生活的积淀和感悟
“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公认的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
可问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有没有真正的走进小孩子的世界,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说句公道话,作文教学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作文的。作文,光靠语文课堂操练是远远不够的,不是一门语文课程就能承载得了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为浇灌“一桶水”,我是否储存了“十桶水”的勇气和胸怀!
三、对策
1.“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一双慧眼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流水。”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真实、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激起孩子们习作的灵感,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情,使学生变无意为有心,养成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是语文教师经常的、重要的工作。”崔峦老师也建议教师应该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历,发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要引导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广泛的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悟,汲取有用的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表现,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布置观察小作业,写观察记录来积累素材。 “一草一木为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善美,写出真生活。
2.“身感之,心验之”——要有一颗童心
我们常常会感叹童心的美丽、可贵,常常怀想童年的缤纷、绚烂。然而,试问现在的孩子,还有多少灿烂的童心?还有多少缤纷的童年?还有多少美丽的梦想?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及属于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这些,他们的生活,还精彩吗?没有这么精彩的生活之“源”,他们的文字里还会有灵气、有灵魂、有思想吗?
写作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这就是俗话说的“情动”才能“辞发”。何以生情?情可由人起,可由景生,可因事发。好的习作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真情实感,一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文章,怎么能感动别人?
找个时间,把自己的袜子洗一洗,体会劳动的甘苦;自己也动手煎煎鸡蛋让家长评评分;又或者拿钱到市场上自己买一回菜……围绕着生活让他们动起来,增加各种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在动中积累,在动中感受精彩。
只有让他们做回了孩子,他们才有孩子们应该有的思想,说孩子们自己的话。当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文字才会更有灵气,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才会更真实,更能打动人。“身感之,心验之”,心随景牵,随情起,随思飞扬。
3.“我口抒我心”——要有一张巧嘴
有了对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有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下一步就是该如何去表达了。孩子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心里这么想的,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说,明明觉得自己有满肚子的话,可就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此刻,他们的想法还是模模糊糊的,他们的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需要加以梳理。
叶老曾说过:“要让学生先想清楚,然后再写。”的确,在動笔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让孩子们想想:自己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说?打算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当明白了这些,他们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想法就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然后,再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想大胆地说出来。
这“说”的过程,既是一个进一步梳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说得具体、生动,并不失时机加以指导,在思维的碰撞中,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的语言加以影响,使之进一步得到提升。随后,再让他们经历“写”的过程,他们应该会感觉容易得多。
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们一定会发现,其实,习作真的并不难。
4.“我手写我心”——要有一双巧手
世有千般事,人有万般情,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历、经验储备、心路历程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段想着同样的事情,认识得同样深刻,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的统一,其结果往往是抑制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扼杀了孩子们创造、想象的动机。
所以,我们不能拿成人的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妨俯下身子,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更容易看清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评价他们的尺度才会更加合理。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吝啬我们的“一级棒”,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批语中就会有更多温馨的赞扬与激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看他们时的眼光就会亲切得多……。
所以,我们应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选择,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应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允许学生放开思想,想怎么说就则么说,不要受题目、体裁的限制,我们不要拿自己的思维去硬加给孩子,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们想自己所想,抒自己所感,“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11(1-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3](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