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章从拉近心理距离、给孩子安全感、提高孩子自信心三个方面提出家长与孩子相处之道。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春期孩子;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31-01
一、理解、尊重,拉近心理距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中学后,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有事也不愿意与自己诉说,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内心是温暖、安全、放松的,没有疑虑和孤独感,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就缺少理解、尊重孩子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单亲妈妈,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常常交代她不允许与男生来往。有一次周末,一个男同学来邀女儿去给朋友过生日,遭到妈妈拒绝,被怒骂了回去。同学不敢跟她再来往,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怨恨妈妈,做出一些逆反行为:顶嘴、发脾气、封闭自己。看着悉心呵护的孩子冲自己愤怒地喊叫:“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做妈妈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其实,无论父母、子女,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总是希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但不能无条件地尊重孩子。当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所有观点和行为,而是要求家长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毕竟做父母的也年少过)。如果妈妈能够换位思考,首先意识到: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不但更快乐,还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然后再正确引导,给孩子讲清道理,青春期的孩子十分“看重”同龄朋友,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就会向外寻找有“同理心”的伙伴。父母尊重孩子的情感、意愿,甚至隐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孩子就会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表现,亲子之间,不缺少爱心,一旦失去“尊重”,“爱心”也就感觉不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理解与尊重,一切教育引导都难以奏效。
二、沟通、信任,给孩子安全感
1.放下架子倾听
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是家长总摆出一副“家道尊严”的面孔,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希望父母成为自己可以倾吐心事的朋友。因此,家长要将孩子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生活中,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充分利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及爱,面带微笑倾听,多和孩子在一起看电视、散步、游玩等,使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身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2.俯下身子交流
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教:“你是孩子就要听大人话。”要用“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的姿态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谈心,同时注意谈话主题,语气要符合孩子的语言特点,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3.话多则不灵
孩子每天在学校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回到家里,父母若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嘴,甚至还有一些过激行为。因此,建议家长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可以只点到为止,结论让孩子自己感悟。
三、鼓励、肯定,提高孩子自信心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中变得胆小懦弱,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想都不想,“我不行”“我不会”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怎么能够获得成功呢?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这一比较毫无积极意义,反而使孩子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其的上进心。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肯定;当孩子遇到失败,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时,要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帮助孩子想办法,鼓励孩子去解决。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肯定赞美之词,要善于说:“只要你克服困难,你一定能做好!”等。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家长一定要及时整理孩子的优点,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适时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阚艾力.和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起成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Z1):145-147.
[2]叶慎花.如何應对青春期的孩子——基于家庭的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73-76.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春期孩子;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31-01
一、理解、尊重,拉近心理距离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中学后,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有事也不愿意与自己诉说,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得越来越难理解。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内心是温暖、安全、放松的,没有疑虑和孤独感,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就缺少理解、尊重孩子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单亲妈妈,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常常交代她不允许与男生来往。有一次周末,一个男同学来邀女儿去给朋友过生日,遭到妈妈拒绝,被怒骂了回去。同学不敢跟她再来往,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怨恨妈妈,做出一些逆反行为:顶嘴、发脾气、封闭自己。看着悉心呵护的孩子冲自己愤怒地喊叫:“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做妈妈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其实,无论父母、子女,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总是希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但不能无条件地尊重孩子。当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所有观点和行为,而是要求家长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毕竟做父母的也年少过)。如果妈妈能够换位思考,首先意识到: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不但更快乐,还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然后再正确引导,给孩子讲清道理,青春期的孩子十分“看重”同龄朋友,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就会向外寻找有“同理心”的伙伴。父母尊重孩子的情感、意愿,甚至隐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孩子就会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表现,亲子之间,不缺少爱心,一旦失去“尊重”,“爱心”也就感觉不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理解与尊重,一切教育引导都难以奏效。
二、沟通、信任,给孩子安全感
1.放下架子倾听
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是家长总摆出一副“家道尊严”的面孔,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希望父母成为自己可以倾吐心事的朋友。因此,家长要将孩子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生活中,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充分利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及爱,面带微笑倾听,多和孩子在一起看电视、散步、游玩等,使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身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2.俯下身子交流
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教:“你是孩子就要听大人话。”要用“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的姿态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谈心,同时注意谈话主题,语气要符合孩子的语言特点,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3.话多则不灵
孩子每天在学校听到的几乎全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诲,回到家里,父母若还是喋喋不休地教导,孩子当然会反感、会顶嘴,甚至还有一些过激行为。因此,建议家长的话要简练、准确,能带些风趣幽默更好。有些话可以只点到为止,结论让孩子自己感悟。
三、鼓励、肯定,提高孩子自信心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中变得胆小懦弱,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想都不想,“我不行”“我不会”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怎么能够获得成功呢?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批评多于鼓励,强调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等。这一比较毫无积极意义,反而使孩子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和自弃感。鼓励的话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感,激励其的上进心。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肯定;当孩子遇到失败,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时,要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帮助孩子想办法,鼓励孩子去解决。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肯定赞美之词,要善于说:“只要你克服困难,你一定能做好!”等。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家长一定要及时整理孩子的优点,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适时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阚艾力.和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起成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Z1):145-147.
[2]叶慎花.如何應对青春期的孩子——基于家庭的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