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
蔡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倡导美育,注重美学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结合,使美学教育与美感教育融为一体。[4]美术教师既要有专业技能激发,还需要有一颗激发孩子热爱美术,享受美术的快乐课堂,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我从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是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起点。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真正的信任你,才会接受和相信你的道理。
二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鼓励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将自己束之高阁,而应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美术不同于语数等学科,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欢美。
二、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作为美术教师,应持动态的美术教育观,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四年级《笔墨游戏-荷花》一课中,主要是分析如何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进行创作。教师引导观察潘天寿大师的《晴霞图》画面,分析大师笔墨变化,感受墨色对画面的影响,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然后组织创作。在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组探究、体验的形式分析画家的作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认识写意画墨色丰富的变化。
(二)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同时注重人文思想的教育,感悟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价值,弘扬民族精神。
在六年级美术的《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中,学生们赏析北京故宫,教师设置了通过视频观赏故宫,谈对故宫建筑布局、色彩等方面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汇报中逐步认识中国帝王宫殿对称轴的建筑特点,感受故宫的气势宏伟和色彩的美丽,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的参透。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拥有积极向上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是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学生直接感官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感受激发学生大胆的思维。在一年级下册《雨中情》中,教师先让学生听雨、看雨、感受雨、表演雨,再欣赏画家笔下的雨中美景,把生活场景提升为艺术表现,接着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可起到推波助澜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笔下的雨景中,小蚂蚁撑起雨伞露着小脑瓜,小蝴蝶藏在树叶下,连池塘的小鱼也躲进了家里美美的休息……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空间、氛围,没有老师过多的要求,受真实事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享受美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相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以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好不好,画的东西像不像,涂的色彩是否均匀,画面是否整洁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创造性。而是注重作业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是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美术课对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学习过程、作业要精心评点,可采用多样、灵活的方式。评点时要注意激发兴趣、激发潜能、激发上进、激发成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明确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立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立足于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师基本功素养,注重教学教态等方面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美感体验,来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美的情操、美的理想。通过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美、观察美、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使学生体会美术课堂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使学生审美能力一步步的提高。
蔡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倡导美育,注重美学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结合,使美学教育与美感教育融为一体。[4]美术教师既要有专业技能激发,还需要有一颗激发孩子热爱美术,享受美术的快乐课堂,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我从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是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起点。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真正的信任你,才会接受和相信你的道理。
二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鼓励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将自己束之高阁,而应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美术不同于语数等学科,更容易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欢美。
二、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作为美术教师,应持动态的美术教育观,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四年级《笔墨游戏-荷花》一课中,主要是分析如何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进行创作。教师引导观察潘天寿大师的《晴霞图》画面,分析大师笔墨变化,感受墨色对画面的影响,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然后组织创作。在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组探究、体验的形式分析画家的作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认识写意画墨色丰富的变化。
(二)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同时注重人文思想的教育,感悟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价值,弘扬民族精神。
在六年级美术的《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中,学生们赏析北京故宫,教师设置了通过视频观赏故宫,谈对故宫建筑布局、色彩等方面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汇报中逐步认识中国帝王宫殿对称轴的建筑特点,感受故宫的气势宏伟和色彩的美丽,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的参透。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拥有积极向上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要选用适合的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是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学生直接感官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感受激发学生大胆的思维。在一年级下册《雨中情》中,教师先让学生听雨、看雨、感受雨、表演雨,再欣赏画家笔下的雨中美景,把生活场景提升为艺术表现,接着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可起到推波助澜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笔下的雨景中,小蚂蚁撑起雨伞露着小脑瓜,小蝴蝶藏在树叶下,连池塘的小鱼也躲进了家里美美的休息……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空间、氛围,没有老师过多的要求,受真实事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构建快乐课堂引导学生享受美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相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以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好不好,画的东西像不像,涂的色彩是否均匀,画面是否整洁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创造性。而是注重作业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是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美术课对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学习过程、作业要精心评点,可采用多样、灵活的方式。评点时要注意激发兴趣、激发潜能、激发上进、激发成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明确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立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立足于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师基本功素养,注重教学教态等方面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享受美,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美感体验,来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美的情操、美的理想。通过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美、观察美、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使学生体会美术课堂及美术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使学生审美能力一步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