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具有社会意义、远大目标的学习动机日益发展;(2)感知的灵敏度大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理解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3)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而且比较稳定和集中;(4)意义记忆能力和词的抽象记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迅速;(5)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6)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小学生更具有独立性、自觉性、连惯性和逻辑性;(7)情感的稳定性、深刻性,以及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更为发展;(8)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品质比小学生明显提高。
有成人感,喜欢单独行动,在活动中表现得坚强、勇敢,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能根据集体的要求,克服困难,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并调节和控制自已的行为。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同时,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初步形成,世界观开始萌芽。(庄涛等人主编《写作大词典》,第916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由上可以看出,中學生的性格、心理渐趋成熟,相对小学生而言,“懂事”多了。而比起大学生来说,则又显得幼稚、天真而单纯。他们正处于性格、心理的形成期,可塑性大,波动性也大。性格心理相当不稳定,易于冲动,不够理智、冷静,再加上中学生青春期的身体、心理的急剧变化,所以,中学阶段是非常危险的“多事之秋”。中学生是班主任最难管理的学生群体。这就为不学生班主任评语写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班主任应该如何利用评语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呢?笔者曾多年对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实践进行探索,并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中学生评语写作应有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富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一代。他们有着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会满足于前人“招数”与“套路”,他们会沿着新的路线,走出属于他们的“路”。操行评语,如果还是停留在前人的老路,继续重复着前人的人云亦云的内容的话,那么,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写出来的评语自然得不到肯定与承认,更不会接受。
今天中学生的操行评语写作要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在写法、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均要进行彻底的创新,使传统的操行评语焕然一新,符合当今中学生的阅读口吻和欣赏习惯。而这种创新的操行评语的实现,首先具备操行评语写作的创新意识。思想解放了,思路才会开阔,思维才会创新。封闭的思想,只会囿于封闭的保守的死胡同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开放的思想、开阔的思路,才会有新的思维,才会有与时代、社会同步的思维,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
其次,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下,应有创新的评语写作方法、创新的形式、创新的内容、创新的语言等。在评语写作的创新上,很多人将目光设向于小学生的评语,认为小学生的评语写作应该创新——应该使用第二人称的散文式的写法,温馨而富有情感,而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中学生则没有必要“娃娃”腔的奶声奶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小学生操行评语要创新,中学生操行评语同样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虽然改革、创新不能一步到位、完全成功,不能彻底改变传统操行评语的“弊端”而使创新的操行评语至善至美,将评语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至,或者说,操行评语改革,还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挫折,甚至包括某些失败,但对求新求异的中学生来说,至少能满足其求异、创新的心理欲望。
如:“你有高大的身体,宽阔的肩膀,有较成熟的思维,你理应挑起较重的社会责任,须知班级也是个小社会。可你却常甘心做一个看客,看班级的‘政治舞台’上只是几个女孩在‘奔走’,宽忍着盛阳衰的局面。期待有一天,你能像个男子汉一样,把肩膀一摇,大喝一声:‘这事,我来!’”(潘铜生、查德华《不可忽视学生的操行评语》),载2002年第1期《班主任之友》这则评语无论从思维、表达方式、语言、内容等方面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视之怵目,闻之惊心,给人全方位的震动。这样的评语,力敌千钧,其作用令人终生难忘,胜过任何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其成功之处在于:其一,评语客观、形象、有的放矢,定出了被评者长于思考但缺乏参与意识的个性特征;其二,“看客”、“政治舞台”、“阴盛阳衰”等词语的妙用,生动形象;其三,寓批评于褒扬、激励之中。总之,这则操行评语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则富有创意的经典之作。
二、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应注意引导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中学阶段是一段危险的时期,情感极不稳定,波动起伏大,缺少冷静、理智。而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他配的某些不公、社会诚信的缺失、网络海洛因的诱惑、色情作品的干扰等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当今中学生面临的成长、发展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他们要面对种种诱惑、因惑、不幸、痛苦等现实矛盾和心理矛盾。他们心中有太多的“疙瘩”、矛盾,等待去化解。
我们知道,操行评语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育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发挥中学生操行评语的“引导”作用呢?从“引导”这个词的字面上看,顾名思议,为“指引、导向”之义。指引,就是指点迷津,指出解决疑惑、解决困难、战胜痛苦的方法、办法。导向,就是选择前进,即向什么方向成长、发展。我想,中学生操行评语就应承载起“指引”功能。当学生深陷情网难以自拔、痛苦矛盾的时候,操行评语就应“雪中送炭”,及时为学生排扰解难;当学生家庭遭遇不测、心情绝望的时候,操行评语就是“及时雨”,给学生绝望的心送去慰籍;如果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苦闷彷徨的时候,操行评语应是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去学生心头的苦闷彷徨。好的操行评语,是路碑,是航标,是明灯,引导学生奋然前进。
当然,引导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与心理方面的引导、为人处方面的引导和学业方面的引导。思想方面的引导,包括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方面的引导。当学生对当前社会或某种社会现象出现错误认识或看法时,积极引导,及时予以纠正;当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现象时,立即“诊治”,防微杜渐;当学生在为人外世方面出现诸如不诚信、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的时候,一针见血指出来,疏导学生改正过来,让其健康发展;当学生学习方面出现疑问,尤其是学习方法不当的时候,评语写作积极指引。这样,使学生在评语的引导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引导优等生戒骄戒躁,努力进取,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引导中等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引导差等生感到有压力,也有奔头,进而努力追赶。引导不仅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具有“诊治”作用。 三、中学生操行评语,应渗透情感,以理服人
小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离不开情感。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同样离不开情感,相对来说,中学生的情感具有稳定怀、深刻性,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更为发展。中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度、对亲情的渴求不如小学生,但中学生对友情,却明显强于小学生。特别是外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因此,中学生尝试恋爱的现象层出不穷。尽管学校、教师想尽办法加以阻挠、制止,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早恋,是中学生沉重而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许多班主任为此焦头烂额,评语也用尽“花招”,然而招招失灵,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学生需要情感、渴望情感。所以,中学生操行评语,也应渗透情感,用情去吸引、感化中学生。俗话说得好:“人心是肉长的。”中学生即使再怎么冷酷、再怎么无情,如果教师真心相待、诚心相待,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学生的心也会被感化、融化的。
传统的操行评语之所以不受中学生喜欢,关键的是缺少一个“情”字、一个“爱”字。有情有爱的评语,一定会得到中学生的喜欢。渗透情感的操行评语,指的是教师心中必须“动情”:动用真心、真情去写,而非靠文字表面的“爱”呀、“喜欢”呀之类词的堆砌。这种真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只有这样含情的评语,才会打动中学生、感化中学生。任何虚情假意的评语,对具有一定识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让我们不要过分吝啬感情,慷慨一点、大方一点,在评语写作中融入深深的情,去感召学生吧,这样的评语将赢得学生的喜爱。
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离不开“情”,也离不开“理”,因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初步形成,世界观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等等。中学生能明白一定的事理,知晓事情的利害。操行评语写作,不能像告诫小学生那样告诫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如何去做等等。而是应该阐述道理,合情合理地剖析,对中学生晓之以理,让其清楚明白我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内心深处使学生服从。我们也知道,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迁就他们的缺点、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量要针对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错误进行矫正,诚恳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殷切的希望,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让他们明白是非,健康成长。如果说“以情动人”是对学生的“心”进行情感征服,那么,以理服人,则是用“理”征服学生的“心”。操行评语写作,无论是情的渗透,还是理的渗透,都是显了使操行评语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四、中学生操行评语应刚柔相济
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争强好胜、好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容易激动、缺少冷静等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对中学生操行评语不能过于强硬。即使是对犯有严重错误或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不能过于强硬。过于强硬,刺激太大,很容易超过学生的忍受限度,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对抗。因为现在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过于脆弱,刺激不得。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学生的面子、自尊,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对这类有问题的中学生写作操行评语,在强硬的同时,应适当来点“圆滑”,增加润滑剂,减少摩擦。
一般情况下,当然还是以鼓励、表扬为主。万不得已,需要批评、强硬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鼓励,营造一种愉悦、和谐、融洽的气氛、环境,让学生一种较顺畅的心態中接受下文的批评。这种批评,中学生一般会乐意接受,能达到批评教育的良好效果。这是刚柔结合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在表扬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学生。这种真诚的善意的批评,同样不会引起中学生的介意。第三种形式是:批评的锋芒毕露,但语言表达则尽可能委婉,采用刚柔结合式。第三种形式由于批评内容的尖锐、激烈,其语言表达的“柔”尤显得重要。“柔”要柔得灵活、柔得巧妙,必须和批评的内容天然浑成,相映成趣。
单独就中学生的性格、心理来具体分析其写法的文章,也许不是很多。但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学生群体,有其群体特征。单独分析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是教育的现实需要,必须引起广泛的注意。由于能力、水平有限,也许还没触及根本,或不得要领。如果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注意,也就足矣。
有成人感,喜欢单独行动,在活动中表现得坚强、勇敢,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能根据集体的要求,克服困难,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并调节和控制自已的行为。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同时,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初步形成,世界观开始萌芽。(庄涛等人主编《写作大词典》,第916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由上可以看出,中學生的性格、心理渐趋成熟,相对小学生而言,“懂事”多了。而比起大学生来说,则又显得幼稚、天真而单纯。他们正处于性格、心理的形成期,可塑性大,波动性也大。性格心理相当不稳定,易于冲动,不够理智、冷静,再加上中学生青春期的身体、心理的急剧变化,所以,中学阶段是非常危险的“多事之秋”。中学生是班主任最难管理的学生群体。这就为不学生班主任评语写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班主任应该如何利用评语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呢?笔者曾多年对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实践进行探索,并做过如下一些尝试:
一、中学生评语写作应有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富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一代。他们有着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会满足于前人“招数”与“套路”,他们会沿着新的路线,走出属于他们的“路”。操行评语,如果还是停留在前人的老路,继续重复着前人的人云亦云的内容的话,那么,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写出来的评语自然得不到肯定与承认,更不会接受。
今天中学生的操行评语写作要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在写法、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均要进行彻底的创新,使传统的操行评语焕然一新,符合当今中学生的阅读口吻和欣赏习惯。而这种创新的操行评语的实现,首先具备操行评语写作的创新意识。思想解放了,思路才会开阔,思维才会创新。封闭的思想,只会囿于封闭的保守的死胡同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开放的思想、开阔的思路,才会有新的思维,才会有与时代、社会同步的思维,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
其次,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下,应有创新的评语写作方法、创新的形式、创新的内容、创新的语言等。在评语写作的创新上,很多人将目光设向于小学生的评语,认为小学生的评语写作应该创新——应该使用第二人称的散文式的写法,温馨而富有情感,而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中学生则没有必要“娃娃”腔的奶声奶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小学生操行评语要创新,中学生操行评语同样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虽然改革、创新不能一步到位、完全成功,不能彻底改变传统操行评语的“弊端”而使创新的操行评语至善至美,将评语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至,或者说,操行评语改革,还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挫折,甚至包括某些失败,但对求新求异的中学生来说,至少能满足其求异、创新的心理欲望。
如:“你有高大的身体,宽阔的肩膀,有较成熟的思维,你理应挑起较重的社会责任,须知班级也是个小社会。可你却常甘心做一个看客,看班级的‘政治舞台’上只是几个女孩在‘奔走’,宽忍着盛阳衰的局面。期待有一天,你能像个男子汉一样,把肩膀一摇,大喝一声:‘这事,我来!’”(潘铜生、查德华《不可忽视学生的操行评语》),载2002年第1期《班主任之友》这则评语无论从思维、表达方式、语言、内容等方面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视之怵目,闻之惊心,给人全方位的震动。这样的评语,力敌千钧,其作用令人终生难忘,胜过任何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其成功之处在于:其一,评语客观、形象、有的放矢,定出了被评者长于思考但缺乏参与意识的个性特征;其二,“看客”、“政治舞台”、“阴盛阳衰”等词语的妙用,生动形象;其三,寓批评于褒扬、激励之中。总之,这则操行评语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则富有创意的经典之作。
二、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应注意引导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中学阶段是一段危险的时期,情感极不稳定,波动起伏大,缺少冷静、理智。而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他配的某些不公、社会诚信的缺失、网络海洛因的诱惑、色情作品的干扰等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当今中学生面临的成长、发展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他们要面对种种诱惑、因惑、不幸、痛苦等现实矛盾和心理矛盾。他们心中有太多的“疙瘩”、矛盾,等待去化解。
我们知道,操行评语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也是“育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发挥中学生操行评语的“引导”作用呢?从“引导”这个词的字面上看,顾名思议,为“指引、导向”之义。指引,就是指点迷津,指出解决疑惑、解决困难、战胜痛苦的方法、办法。导向,就是选择前进,即向什么方向成长、发展。我想,中学生操行评语就应承载起“指引”功能。当学生深陷情网难以自拔、痛苦矛盾的时候,操行评语就应“雪中送炭”,及时为学生排扰解难;当学生家庭遭遇不测、心情绝望的时候,操行评语就是“及时雨”,给学生绝望的心送去慰籍;如果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苦闷彷徨的时候,操行评语应是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去学生心头的苦闷彷徨。好的操行评语,是路碑,是航标,是明灯,引导学生奋然前进。
当然,引导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与心理方面的引导、为人处方面的引导和学业方面的引导。思想方面的引导,包括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方面的引导。当学生对当前社会或某种社会现象出现错误认识或看法时,积极引导,及时予以纠正;当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现象时,立即“诊治”,防微杜渐;当学生在为人外世方面出现诸如不诚信、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的时候,一针见血指出来,疏导学生改正过来,让其健康发展;当学生学习方面出现疑问,尤其是学习方法不当的时候,评语写作积极指引。这样,使学生在评语的引导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引导优等生戒骄戒躁,努力进取,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引导中等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引导差等生感到有压力,也有奔头,进而努力追赶。引导不仅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具有“诊治”作用。 三、中学生操行评语,应渗透情感,以理服人
小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离不开情感。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同样离不开情感,相对来说,中学生的情感具有稳定怀、深刻性,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更为发展。中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度、对亲情的渴求不如小学生,但中学生对友情,却明显强于小学生。特别是外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因此,中学生尝试恋爱的现象层出不穷。尽管学校、教师想尽办法加以阻挠、制止,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早恋,是中学生沉重而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许多班主任为此焦头烂额,评语也用尽“花招”,然而招招失灵,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学生需要情感、渴望情感。所以,中学生操行评语,也应渗透情感,用情去吸引、感化中学生。俗话说得好:“人心是肉长的。”中学生即使再怎么冷酷、再怎么无情,如果教师真心相待、诚心相待,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学生的心也会被感化、融化的。
传统的操行评语之所以不受中学生喜欢,关键的是缺少一个“情”字、一个“爱”字。有情有爱的评语,一定会得到中学生的喜欢。渗透情感的操行评语,指的是教师心中必须“动情”:动用真心、真情去写,而非靠文字表面的“爱”呀、“喜欢”呀之类词的堆砌。这种真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只有这样含情的评语,才会打动中学生、感化中学生。任何虚情假意的评语,对具有一定识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让我们不要过分吝啬感情,慷慨一点、大方一点,在评语写作中融入深深的情,去感召学生吧,这样的评语将赢得学生的喜爱。
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离不开“情”,也离不开“理”,因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开始要求并自觉地评价别人及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初步形成,世界观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等等。中学生能明白一定的事理,知晓事情的利害。操行评语写作,不能像告诫小学生那样告诫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如何去做等等。而是应该阐述道理,合情合理地剖析,对中学生晓之以理,让其清楚明白我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内心深处使学生服从。我们也知道,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迁就他们的缺点、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量要针对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错误进行矫正,诚恳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殷切的希望,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让他们明白是非,健康成长。如果说“以情动人”是对学生的“心”进行情感征服,那么,以理服人,则是用“理”征服学生的“心”。操行评语写作,无论是情的渗透,还是理的渗透,都是显了使操行评语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四、中学生操行评语应刚柔相济
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争强好胜、好出风头、喜欢标新立异、容易激动、缺少冷静等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对中学生操行评语不能过于强硬。即使是对犯有严重错误或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不能过于强硬。过于强硬,刺激太大,很容易超过学生的忍受限度,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对抗。因为现在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过于脆弱,刺激不得。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学生的面子、自尊,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对这类有问题的中学生写作操行评语,在强硬的同时,应适当来点“圆滑”,增加润滑剂,减少摩擦。
一般情况下,当然还是以鼓励、表扬为主。万不得已,需要批评、强硬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鼓励,营造一种愉悦、和谐、融洽的气氛、环境,让学生一种较顺畅的心態中接受下文的批评。这种批评,中学生一般会乐意接受,能达到批评教育的良好效果。这是刚柔结合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在表扬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学生。这种真诚的善意的批评,同样不会引起中学生的介意。第三种形式是:批评的锋芒毕露,但语言表达则尽可能委婉,采用刚柔结合式。第三种形式由于批评内容的尖锐、激烈,其语言表达的“柔”尤显得重要。“柔”要柔得灵活、柔得巧妙,必须和批评的内容天然浑成,相映成趣。
单独就中学生的性格、心理来具体分析其写法的文章,也许不是很多。但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学生群体,有其群体特征。单独分析中学生操行评语写作,是教育的现实需要,必须引起广泛的注意。由于能力、水平有限,也许还没触及根本,或不得要领。如果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注意,也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