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可以说是进口葡萄酒发展元年,富隆、ASC等国内知名进口葡萄酒公司相继成立,时至今日的20年间,国内市场风起云涌,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到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至今屹立不倒的行业标杆企业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又如何化危为机,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历经风雨,如今他们又如何看待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在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
崛起的前十年,第一轮起落
以1996年为起点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葡萄酒在中国真正崛起的阶段,进口葡萄酒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东征。
那一年,富隆成立时只代理了2个澳大利亚小品牌,ASC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不管是富隆沈字辉先生,还是ASC现任执行总裁BrunO或卡思黛乐的毕杜维,在他们的回忆中,那都是葡萄酒兑雪碧或可乐的年代,但这些现象背后可以想见当年国产葡萄酒已经开始火了,人们对生活和品味提高的需求开始蔓延,只是那时进口葡萄酒在国内还十分罕见。据班提酒业的李道之回忆,1996年1月,第一批两个货柜葡萄酒从西班牙运抵温州港,在仓库放了几个月,无人问津。但1996年上半年,王朝干红却突然火了,从出厂价23-25元/瓶炒到50多元/瓶,一时间供不应求,经常断货,终于给了低端进口酒机会。
班提把酒的零售价定在56元一瓶,开始尝试向高端餐饮直供。当时进口葡萄酒综合税率高达134%左右,利润率并不高,但因为定价合理,一顿饭一桌能卖个3瓶左右,李道之开始尝试数瓶塞的推销奖励机制,餐厅服务生每卖出1瓶可以换取3元的促销奖励,当时推销做得好的服务员一天可以有几十元的木塞奖励,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管是ASC、富隆还是其他酒商都采用过,那些年的主战场几乎都集中在高端餐饮和商超。
1998-2005年之间,中国市场是属于张裕、长城、威龙、新天等国产葡萄酒的时代。进口葡萄酒点燃了第一把火后并没有马上迎来高潮,虽然1998那年公务员离职下海潮让进口葡萄酒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海外背景华人入行增多,中外葡萄酒开始同台竞技,但进口葡萄酒所占市场份额不到1%,可以说当时是国产酒的天下。直到20D0年,仍旧是国产葡萄酒高速增长,进口葡萄酒等待中国消费者成长的年代。
从时间轴上看,1999年欧洲疯牛病爆发,加上媒体宣传罗讷河谷部分葡萄酒用牛血粉澄清,新加坡开始禁止入口,时下谣言四起,许多在第一轮小高峰大赚一笔的进口商重挫,2001年市场崩盘,进口酒业公司巨亏。班提酒业从1998年的年营业额过千万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168万,当年76元进价的葡萄酒20多元抛盘都没人敢接。直到2002年,才渐渐走出了这段阴霾,却又赶上了国产葡萄酒大品牌的火拼,以长城为首的渠道买断潮掀起。从2001年开始持续到2007年前后的买店潮在奠定国产葡萄酒江湖地位的同时,也让中国消费者在相对封闭的渠道环境下喝了10年品质不怎么样的国产酒,进口葡萄酒市场可以说在这轮起落中只充当了一轮配角,所幸的是配角抓住了机遇去沉淀和累积,完成了第一批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教育和成长。
黄金时代的后十年,第二轮起落
中国市场除了培养一批爱喝葡萄酒又注重品味的进口葡萄酒消费者以外,随着WT0的推进,2005年实行了最惠国关税,进口葡萄酒关税大幅下降,降幅达36,7%,据广东厦门和宁波等口岸海关统计,进口葡萄酒当年进口量较2004年整体增长近50%,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进口葡萄酒终于开进了快车道,踏入了最黄金发展的六年。2005年,我的老东家富隆营业额实现了翻番,不仅如此,此后两年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2006年,法国排名第一,全球第二的卡思黛乐集团联合北京东海鑫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原装进口卡思黛乐系列葡萄酒强势进驻中国,“井喷、拐点”成了当年葡萄酒行业的关键词,也标志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破局。进口葡萄酒从这年开始,很多酒商以每年100%-200%的速度增长,大踏步地拉开了与国产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较量。
由于进口葡萄酒品牌比较分散,一些聪明的中国代理商开始走公司化品牌战略的路线,ASC深耕国际星级酒店渠道,富隆则开起了第一家葡萄酒体验消费的旗舰店,并在后来开创了特许加盟的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复制在全国落地开花,还有建发以“名庄+大众品牌”的模式齐头并进,辐射到三四线城市……他们都找到了各自成功的商业模式,在进
葡萄酒市场上大大地分了一杯羹
2006年开始的证券市场经济繁荣,政府接待催生的高端葡萄酒的消费需求,国产顶级葡萄酒300元左右的价位已经不能再满足接待需求,领袖型消费者的推动拉开了名庄酒市场的序幕。我刚入行时拉菲一般的年份售价3000元上下,随后,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以1986年份的拉菲为例,到2011年最高峰的时候,国内市场零售价一瓶从2006年初的5000不到涨到5万多,足足翻了10倍。直到2012年春节过后,名庄酒出现了崩盘信号,这一轮名庄酒狂潮才消停下来,但当时进口酒的市场氛围还是很好,只是市场开始逐步趋于理性,300元以内价位的葡萄酒开始热销,逐步向大众消费市场过渡。然而三公消费禁令的出台和2013年水货横行,进一步加速了名庄酒市场的下跌通道,持续的价格走低,伴随着反腐力度日渐加大,2014年很多以团购为主导的进口商和经销商直接出局,连ASC都在2016年春节过后宣布了关闭上海藏酒轩的决定。
黄金时代的六年后,2006-2016这十年又完成了第二轮的起落,这当中他们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时刻?
化危为机,发展壮大
从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欧洲疯牛病事件和国产葡萄酒的买断潮,还有非典时期对服务业的冲击,到第二个十年香港和澳门前后施行零关税政策,再到假酒和水货横行的市场冲击,在最火热的年代,葡萄酒行业也没有例外,同样经历了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面对的一些危机。
谈起这20年发展中所经历的困难,ASC的Brun0说最大的困难是政府政策不停在变。2008年香港零关税后,那年进口葡萄酒行业标杆企业的老大们几乎都被请过去谈话。其中ASC的沈品同就经历过牢狱之苦,富隆也成了当年的稽查对象之一。记得当年寻常上班的一天,海关工作人员一早到我们办公室,亮明身份就直接封存了我文件柜里的文件和同事的电脑,此后是长达数月的配合调查,幸好当年一役化危为机,两家企业分别在不同的关区成了海关的策略合作伙伴,这当中的缘由和故事,本期专题人物中BrunO会为我们娓娓道来。 如果说这20年中还有跟海关政策同等量级的挑战,那就是假冒产品的横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解决假冒产品的问题,在市场成熟、政策完善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成熟消费市场,这当中政府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假冒产品不仅限于那些价格高昂的名庄酒,还有那些像奔富一样知名的流通品牌,连卡思黛乐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当年BrunO在卡思黛乐工作的时候,就面对过很多这样的问题,其中越南市场的假冒产品就很厉害,所以说,假冒产品不仅仅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一个大难题,像泰国、印尼、越南、束埔寨这些秩序和管理相对不够完善的东南亚国家假冒品牌的现象都很多,至于新加坡、香港这些治理有序的国家或地区情况相对好很多,当然,我们的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现在的市场假冒产品已经在慢慢减少,未来还会逐步退出。
除了上述两个重大问题,这20年来我们还看到了太多品牌牵手和分手的故事。早在2006年富隆的沈宇辉先生就在专访中谈过,那些知名度高、价格便宜、产量大的葡萄酒商业大品牌虽然适合走“通路”市场,但日后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时候利润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低,挣钱的是大卖场、大酒店和品牌拥有者而不是代理商或经销商。现在“互联网+葡萄酒时代”已然来临,早几年电商的迅速发展,这些“通路”大品牌的利润空间早已被挤占得越来越小,时至今日,就像以行业观察者活跃在市场多年的著名记者方军所说:“20年后,市场更成熟了,产品繁荣度更高了,但也越来越碎片化了…”现在,行业内已经很难说清谁是标杆,大酒商还比较坚定,但中小酒商都很迷茫。向成熟市场学习
ASC的Bruno从1991年开始住在日本,曾供职卡思黛乐多年,不但在亚太市场有很深的从业经验,对欧洲等成熟的消费市场也很了解,采访的时候我问他:“在这个大家都迷茫的时期,跟欧美或日本这些成熟的市场相比,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到了餐酒搭配!
日本早在20年前,就已占据了亚太70%的市场,世界最大的侍酒师协会在日本,侍酒师超过5000名,他们的存在对葡萄酒消费的引导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餐酒搭配的日渐成熟,对饮用习惯的养成和消费都有很大助推作用。除了日本,还有新加坡这些国家外国人很多,市场也更加成熟,有很多国际酒店和餐厅,餐酒搭配也都很成熟。现在,中国市场上各家公司在酒店、餐厅的渠道建设上已经做了很多,也有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年轻的企业家都希望学习葡萄酒,学习怎么喝,怎么搭配食物,现在最需要的是更多的教育工作,教他们美食美酒如何更好地搭配。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身葡萄酒教育行业,包括ASC也有WSET培训,也已经在做这件事情。我问Bruno已经看到成效了吗?他说有一些,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会多一些,但还不够,像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还较少。
历经20年,在亚太市场上,日本的市场份额降到了不足50%,因为中国已经跟上来了。2014年中国红酒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一,Bruno认为摸到这顶桂冠的原因有二,一是红酒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占据了99%的销量,现今仍占有90%的市场份额,二是中国人口的基数比美国高4倍,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他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不仅如此,他还很看好中国葡萄酒,认为当人们来中国旅行时会更希望能尝一尝中国产的葡萄酒,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去纳帕谷,去波尔多酒庄参观不易,但去中国的产区旅行要容易得多,而且中国的葡萄酒质量相比二十年、十年前进步了很多,ASC很快会发布跟中国酒庄的合作,将会在全国分销中国葡萄酒,让更多人在酒店和餐厅能点上一支质量上乘的精品中国葡萄酒。
其实,不只是ASC,富隆、卡思黛乐,甚至身处飞速发展的中国酒庄庄主陈德启,还有各个葡萄酒进口国的行业协会和官方组织,历经葡萄酒在中国的这20年,他们有太多太多值得去述说的故事,也对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市场充满了信心,让我们一起来透过他们的视野来回顾这20年,放眼接下来的20年,向所有奋斗在葡萄酒行业中的人致敬,也为行业中迷茫的人拨开前行的迷雾……
崛起的前十年,第一轮起落
以1996年为起点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葡萄酒在中国真正崛起的阶段,进口葡萄酒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东征。
那一年,富隆成立时只代理了2个澳大利亚小品牌,ASC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不管是富隆沈字辉先生,还是ASC现任执行总裁BrunO或卡思黛乐的毕杜维,在他们的回忆中,那都是葡萄酒兑雪碧或可乐的年代,但这些现象背后可以想见当年国产葡萄酒已经开始火了,人们对生活和品味提高的需求开始蔓延,只是那时进口葡萄酒在国内还十分罕见。据班提酒业的李道之回忆,1996年1月,第一批两个货柜葡萄酒从西班牙运抵温州港,在仓库放了几个月,无人问津。但1996年上半年,王朝干红却突然火了,从出厂价23-25元/瓶炒到50多元/瓶,一时间供不应求,经常断货,终于给了低端进口酒机会。
班提把酒的零售价定在56元一瓶,开始尝试向高端餐饮直供。当时进口葡萄酒综合税率高达134%左右,利润率并不高,但因为定价合理,一顿饭一桌能卖个3瓶左右,李道之开始尝试数瓶塞的推销奖励机制,餐厅服务生每卖出1瓶可以换取3元的促销奖励,当时推销做得好的服务员一天可以有几十元的木塞奖励,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管是ASC、富隆还是其他酒商都采用过,那些年的主战场几乎都集中在高端餐饮和商超。
1998-2005年之间,中国市场是属于张裕、长城、威龙、新天等国产葡萄酒的时代。进口葡萄酒点燃了第一把火后并没有马上迎来高潮,虽然1998那年公务员离职下海潮让进口葡萄酒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海外背景华人入行增多,中外葡萄酒开始同台竞技,但进口葡萄酒所占市场份额不到1%,可以说当时是国产酒的天下。直到20D0年,仍旧是国产葡萄酒高速增长,进口葡萄酒等待中国消费者成长的年代。
从时间轴上看,1999年欧洲疯牛病爆发,加上媒体宣传罗讷河谷部分葡萄酒用牛血粉澄清,新加坡开始禁止入口,时下谣言四起,许多在第一轮小高峰大赚一笔的进口商重挫,2001年市场崩盘,进口酒业公司巨亏。班提酒业从1998年的年营业额过千万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168万,当年76元进价的葡萄酒20多元抛盘都没人敢接。直到2002年,才渐渐走出了这段阴霾,却又赶上了国产葡萄酒大品牌的火拼,以长城为首的渠道买断潮掀起。从2001年开始持续到2007年前后的买店潮在奠定国产葡萄酒江湖地位的同时,也让中国消费者在相对封闭的渠道环境下喝了10年品质不怎么样的国产酒,进口葡萄酒市场可以说在这轮起落中只充当了一轮配角,所幸的是配角抓住了机遇去沉淀和累积,完成了第一批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教育和成长。
黄金时代的后十年,第二轮起落
中国市场除了培养一批爱喝葡萄酒又注重品味的进口葡萄酒消费者以外,随着WT0的推进,2005年实行了最惠国关税,进口葡萄酒关税大幅下降,降幅达36,7%,据广东厦门和宁波等口岸海关统计,进口葡萄酒当年进口量较2004年整体增长近50%,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进口葡萄酒终于开进了快车道,踏入了最黄金发展的六年。2005年,我的老东家富隆营业额实现了翻番,不仅如此,此后两年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2006年,法国排名第一,全球第二的卡思黛乐集团联合北京东海鑫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原装进口卡思黛乐系列葡萄酒强势进驻中国,“井喷、拐点”成了当年葡萄酒行业的关键词,也标志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破局。进口葡萄酒从这年开始,很多酒商以每年100%-200%的速度增长,大踏步地拉开了与国产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较量。
由于进口葡萄酒品牌比较分散,一些聪明的中国代理商开始走公司化品牌战略的路线,ASC深耕国际星级酒店渠道,富隆则开起了第一家葡萄酒体验消费的旗舰店,并在后来开创了特许加盟的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复制在全国落地开花,还有建发以“名庄+大众品牌”的模式齐头并进,辐射到三四线城市……他们都找到了各自成功的商业模式,在进
葡萄酒市场上大大地分了一杯羹
2006年开始的证券市场经济繁荣,政府接待催生的高端葡萄酒的消费需求,国产顶级葡萄酒300元左右的价位已经不能再满足接待需求,领袖型消费者的推动拉开了名庄酒市场的序幕。我刚入行时拉菲一般的年份售价3000元上下,随后,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以1986年份的拉菲为例,到2011年最高峰的时候,国内市场零售价一瓶从2006年初的5000不到涨到5万多,足足翻了10倍。直到2012年春节过后,名庄酒出现了崩盘信号,这一轮名庄酒狂潮才消停下来,但当时进口酒的市场氛围还是很好,只是市场开始逐步趋于理性,300元以内价位的葡萄酒开始热销,逐步向大众消费市场过渡。然而三公消费禁令的出台和2013年水货横行,进一步加速了名庄酒市场的下跌通道,持续的价格走低,伴随着反腐力度日渐加大,2014年很多以团购为主导的进口商和经销商直接出局,连ASC都在2016年春节过后宣布了关闭上海藏酒轩的决定。
黄金时代的六年后,2006-2016这十年又完成了第二轮的起落,这当中他们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时刻?
化危为机,发展壮大
从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欧洲疯牛病事件和国产葡萄酒的买断潮,还有非典时期对服务业的冲击,到第二个十年香港和澳门前后施行零关税政策,再到假酒和水货横行的市场冲击,在最火热的年代,葡萄酒行业也没有例外,同样经历了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面对的一些危机。
谈起这20年发展中所经历的困难,ASC的Brun0说最大的困难是政府政策不停在变。2008年香港零关税后,那年进口葡萄酒行业标杆企业的老大们几乎都被请过去谈话。其中ASC的沈品同就经历过牢狱之苦,富隆也成了当年的稽查对象之一。记得当年寻常上班的一天,海关工作人员一早到我们办公室,亮明身份就直接封存了我文件柜里的文件和同事的电脑,此后是长达数月的配合调查,幸好当年一役化危为机,两家企业分别在不同的关区成了海关的策略合作伙伴,这当中的缘由和故事,本期专题人物中BrunO会为我们娓娓道来。 如果说这20年中还有跟海关政策同等量级的挑战,那就是假冒产品的横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解决假冒产品的问题,在市场成熟、政策完善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成熟消费市场,这当中政府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假冒产品不仅限于那些价格高昂的名庄酒,还有那些像奔富一样知名的流通品牌,连卡思黛乐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当年BrunO在卡思黛乐工作的时候,就面对过很多这样的问题,其中越南市场的假冒产品就很厉害,所以说,假冒产品不仅仅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一个大难题,像泰国、印尼、越南、束埔寨这些秩序和管理相对不够完善的东南亚国家假冒品牌的现象都很多,至于新加坡、香港这些治理有序的国家或地区情况相对好很多,当然,我们的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现在的市场假冒产品已经在慢慢减少,未来还会逐步退出。
除了上述两个重大问题,这20年来我们还看到了太多品牌牵手和分手的故事。早在2006年富隆的沈宇辉先生就在专访中谈过,那些知名度高、价格便宜、产量大的葡萄酒商业大品牌虽然适合走“通路”市场,但日后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时候利润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低,挣钱的是大卖场、大酒店和品牌拥有者而不是代理商或经销商。现在“互联网+葡萄酒时代”已然来临,早几年电商的迅速发展,这些“通路”大品牌的利润空间早已被挤占得越来越小,时至今日,就像以行业观察者活跃在市场多年的著名记者方军所说:“20年后,市场更成熟了,产品繁荣度更高了,但也越来越碎片化了…”现在,行业内已经很难说清谁是标杆,大酒商还比较坚定,但中小酒商都很迷茫。向成熟市场学习
ASC的Bruno从1991年开始住在日本,曾供职卡思黛乐多年,不但在亚太市场有很深的从业经验,对欧洲等成熟的消费市场也很了解,采访的时候我问他:“在这个大家都迷茫的时期,跟欧美或日本这些成熟的市场相比,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到了餐酒搭配!
日本早在20年前,就已占据了亚太70%的市场,世界最大的侍酒师协会在日本,侍酒师超过5000名,他们的存在对葡萄酒消费的引导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餐酒搭配的日渐成熟,对饮用习惯的养成和消费都有很大助推作用。除了日本,还有新加坡这些国家外国人很多,市场也更加成熟,有很多国际酒店和餐厅,餐酒搭配也都很成熟。现在,中国市场上各家公司在酒店、餐厅的渠道建设上已经做了很多,也有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年轻的企业家都希望学习葡萄酒,学习怎么喝,怎么搭配食物,现在最需要的是更多的教育工作,教他们美食美酒如何更好地搭配。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身葡萄酒教育行业,包括ASC也有WSET培训,也已经在做这件事情。我问Bruno已经看到成效了吗?他说有一些,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会多一些,但还不够,像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还较少。
历经20年,在亚太市场上,日本的市场份额降到了不足50%,因为中国已经跟上来了。2014年中国红酒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一,Bruno认为摸到这顶桂冠的原因有二,一是红酒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占据了99%的销量,现今仍占有90%的市场份额,二是中国人口的基数比美国高4倍,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他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不仅如此,他还很看好中国葡萄酒,认为当人们来中国旅行时会更希望能尝一尝中国产的葡萄酒,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去纳帕谷,去波尔多酒庄参观不易,但去中国的产区旅行要容易得多,而且中国的葡萄酒质量相比二十年、十年前进步了很多,ASC很快会发布跟中国酒庄的合作,将会在全国分销中国葡萄酒,让更多人在酒店和餐厅能点上一支质量上乘的精品中国葡萄酒。
其实,不只是ASC,富隆、卡思黛乐,甚至身处飞速发展的中国酒庄庄主陈德启,还有各个葡萄酒进口国的行业协会和官方组织,历经葡萄酒在中国的这20年,他们有太多太多值得去述说的故事,也对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市场充满了信心,让我们一起来透过他们的视野来回顾这20年,放眼接下来的20年,向所有奋斗在葡萄酒行业中的人致敬,也为行业中迷茫的人拨开前行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