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开展对中医药信息数据基础建设研究。方法:从统一标准、规范数据、统筹规划、立足需求、尊重中医、掌握原则、人才培养七个方面去探讨新型科研模式下的中医药信息数据基础建设。结果:提升质量,立足需求,注重应用,实现对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再生性保护和现代中医知识发现与拓展。结论:让中医药信息数据基础建设与知识的传播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提升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能力。
【关键词】 中医药; 信息数据; 基础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6.032
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平台是推广中医药改革发展,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有效载体,是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文化造福百姓的科普阵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和工具共享为前提的开放科研模式,对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在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夯实中医药信息数据基础工作,提升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1 统一标准,强化查核职责
为了促进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和深化,交流知识服务经验,共享开放信息资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领域信息环境、学科信息环境、专题信息环境等预与改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支撑体系也得到了加强。国内研究图书馆机构勇于探索,在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开放资源建设与服务、专题信息分析与咨询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丰富经验;同时,探索了新型科研环境下的专题(学科)信息分析服务的模式,试验开发了面向科研知识服务的流程、工具与平台。但同时中医药信息工作者也清醒的看到了,目前基础性工作依然比较薄弱,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力量分散,实力牵强。各馆所依然是在按照自己的规划建立数据库,打造信息平台。所编信息数据相对重复,且编写标准不一。更有个别编者不考证信息内容是否准确,照搬录入,错误频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快中医药政策导向,规范数据标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制修订工作投入,强化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审查审核职责[1]。
2 规范数据,宣传推广到位
目前中医药行业内有35家单位协同研究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等一批共享平台相继问世,但就整体而言,这些平台进行的数据标准化整合与建设仍处于完善阶段,信息标准化的意识并不强,认识还不够一致。规范高水平网络研发与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我国曾经开展过的中医标准化的相关战略研究课题:“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中医翻译标准”及“中医信息标准”等中医基础标准化研究,可能只是落实到了文字上,而在各级中医药信息网络上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前一时期国内出现的中医药养生信息乱象,夸大其词的医疗药物广告,与其说“伪养生”和“假偏方”在招摇撞骗,莫如说中医药管理机构并没有把老百姓对中医药的渴求放在重要地位,忽视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科普宣传,把本应当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使得传播媒体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医药文化不相符合的元素,误导了大众,伤害了无辜。面对上述状况,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倡导的,多家馆所参与的信息机构成立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应发挥其学术组织的作用,做好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的研讨制定与实施推广[2-3]。
3 统筹规划,选择重点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健康理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医药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根据本部门的发展需要条件,以人为本,加快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建设,统筹规划,选择好重点领域,以提高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质量和基础标准工作水平为核心,整合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诸多资源,面向用户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建立多类型、多载体学科馆藏数据库:中医(中基、医家、著作、典故等);中药(本草、矿物、炮制、方剂等);针灸(针具、针法、刺法、灸疗等);经络(经脉、腧穴等);骨伤(推拿、按摩、正骨、外治等);临床(治疗、医案、中西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等);其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等),使图书馆信息网络服务向特色化、学科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提高信息资源可用性。并借以新型科研模式的建立,促使其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建设也要与时俱佳进,实现数据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均衡发展,进一步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
4 立足需求,拓展服务范围
科研模式的变革,必将快速催生新型科研模式的建立。数字化科研、数据密集型科研、开放科研、开放科学、开放创新等新理念,对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内涵,也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角色转换带来了新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应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信息数据标准化的需求为导向,以引领和支撑科学发展,提升信息数据标准质量为目标,坚持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与大众科研、教育、医疗等人们需求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大众对信息资源的渴望,使其广泛参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促进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高效有序。同时,进一步转变中医药信息数据单一国内化的服务发展方式,扩大中医药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基础与影响力,开展制修订。把握好国际医学信息发展趋势和动态,从实际出发,形成适合于国际中医药数据标准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及时将标准化的中医信息资源转化为国际标准,扩大中医药信息数据资源可读范围,做到国内国际同步,更好地为国内外大众服务。
5 尊重中医,重视诸多个性
中医药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定制要由本学科需求与网络发展的特定环境所决定。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求以及社会网络环境改变,中医药信息的内容大到含括有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小到记录有中医药特色的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图谱、针灸等多种独特的形体方式。借助于网络的存在以及优质传递服务,其效率达到了极致。作为一名中医药信息工作者,并不能说明已经做到了高枕无忧,还是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重视中医作为诸多“话语”中的个体性,即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使其更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发挥中医的本土文化优势。采集最新前沿信息,服务于学科发展,提高大众对中医的认知认可度,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此外,我国是一个由封建社会统治制度延续下来的民族国家。祖国医学大师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时代变迁,在他们撰写并遗留下的珍稿文献中或多或少地都记载了一些现今社会仍无法解释的谜团。因此中医药信息工作者们要面对现实,在不违反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的前提下,尊重中医的复杂性和混沌性,适当“返魅”,肯定和允许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中医理论和疗效的存在。 6 掌握原则,牢守3个要素
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应以“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原则,挖掘潜在的中医药文化价值和学科研究发展趋势预测,文字表述应具有前瞻性,符合时代发展。首先,要与科研、教育、医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防病治病密切相连的同时,还要让大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切合生活实际,切合社会需求,突出实用性。其次,任何一条中医药信息必须把科学性放在首位,即坚持科学性第一的原则。也就是说,不管你把信息编写得多么优美,讲得多么动听,都不能背离科学的轨道,如果失去了科学性,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与价值,而且会造成误导,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要求信息作者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证据确凿,论说严谨,科学规范,语意标准。再次,努力做好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基。面向大多数非医学信息群体,编写既要保持中医药知识科学严谨,又要考虑到体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要做到术语标准化,内容科普化,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百读不烦,爱不释手,弃之不舍,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7 人才培养,创建学科团队
中医重传统,重经典,同时也尤其重创新。顺应天时,加强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是中医之本性。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要不断地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扶持人才、留住人才上制定长效机制。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利用高年资员工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编辑特长,采取“一帮一”扶助手段,制定师带徒计划,定期检查与考核,带动年轻人更快进入编辑角色,早日独立工作。选拔一些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室骨干,选派到国内知名的院校图书馆或信息科研机构进修学习。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培训措施,搭建好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之每一位骨干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果敢灵活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强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多面手信息服务人才。同时培养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的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本领域内公认的学科代表,出类拔萃,学有专长,术有公认;立足岗位、讲求科学、注重实效。充分贡献聪明才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和组织能力带动一批人,引领团队,培养后继梯队,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共同打造一个多学科一体化的复合型创新团队大军[4]。
8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医药学继承创新的灵魂和根本。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此,作为中医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者,提高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2-12-30.
[3]严暄暄,何清湖.中医应适当后现代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3.
[4]李敬华,杨德利,高宏杰,等.论未来中医药信息人才发展与能力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93-95.
(收稿日期:2013-09-26) (本文编辑:欧丽)
【关键词】 中医药; 信息数据; 基础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6.032
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平台是推广中医药改革发展,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有效载体,是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文化造福百姓的科普阵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和工具共享为前提的开放科研模式,对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在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夯实中医药信息数据基础工作,提升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1 统一标准,强化查核职责
为了促进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和深化,交流知识服务经验,共享开放信息资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领域信息环境、学科信息环境、专题信息环境等预与改善,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支撑体系也得到了加强。国内研究图书馆机构勇于探索,在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开放资源建设与服务、专题信息分析与咨询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丰富经验;同时,探索了新型科研环境下的专题(学科)信息分析服务的模式,试验开发了面向科研知识服务的流程、工具与平台。但同时中医药信息工作者也清醒的看到了,目前基础性工作依然比较薄弱,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力量分散,实力牵强。各馆所依然是在按照自己的规划建立数据库,打造信息平台。所编信息数据相对重复,且编写标准不一。更有个别编者不考证信息内容是否准确,照搬录入,错误频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快中医药政策导向,规范数据标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制修订工作投入,强化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审查审核职责[1]。
2 规范数据,宣传推广到位
目前中医药行业内有35家单位协同研究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等一批共享平台相继问世,但就整体而言,这些平台进行的数据标准化整合与建设仍处于完善阶段,信息标准化的意识并不强,认识还不够一致。规范高水平网络研发与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我国曾经开展过的中医标准化的相关战略研究课题:“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中医翻译标准”及“中医信息标准”等中医基础标准化研究,可能只是落实到了文字上,而在各级中医药信息网络上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前一时期国内出现的中医药养生信息乱象,夸大其词的医疗药物广告,与其说“伪养生”和“假偏方”在招摇撞骗,莫如说中医药管理机构并没有把老百姓对中医药的渴求放在重要地位,忽视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科普宣传,把本应当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使得传播媒体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医药文化不相符合的元素,误导了大众,伤害了无辜。面对上述状况,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倡导的,多家馆所参与的信息机构成立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应发挥其学术组织的作用,做好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的研讨制定与实施推广[2-3]。
3 统筹规划,选择重点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健康理念、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医药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根据本部门的发展需要条件,以人为本,加快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建设,统筹规划,选择好重点领域,以提高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质量和基础标准工作水平为核心,整合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诸多资源,面向用户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建立多类型、多载体学科馆藏数据库:中医(中基、医家、著作、典故等);中药(本草、矿物、炮制、方剂等);针灸(针具、针法、刺法、灸疗等);经络(经脉、腧穴等);骨伤(推拿、按摩、正骨、外治等);临床(治疗、医案、中西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等);其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等),使图书馆信息网络服务向特色化、学科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提高信息资源可用性。并借以新型科研模式的建立,促使其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建设也要与时俱佳进,实现数据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均衡发展,进一步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
4 立足需求,拓展服务范围
科研模式的变革,必将快速催生新型科研模式的建立。数字化科研、数据密集型科研、开放科研、开放科学、开放创新等新理念,对科研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内涵,也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角色转换带来了新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应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信息数据标准化的需求为导向,以引领和支撑科学发展,提升信息数据标准质量为目标,坚持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与大众科研、教育、医疗等人们需求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大众对信息资源的渴望,使其广泛参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促进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高效有序。同时,进一步转变中医药信息数据单一国内化的服务发展方式,扩大中医药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基础与影响力,开展制修订。把握好国际医学信息发展趋势和动态,从实际出发,形成适合于国际中医药数据标准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及时将标准化的中医信息资源转化为国际标准,扩大中医药信息数据资源可读范围,做到国内国际同步,更好地为国内外大众服务。
5 尊重中医,重视诸多个性
中医药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定制要由本学科需求与网络发展的特定环境所决定。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求以及社会网络环境改变,中医药信息的内容大到含括有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小到记录有中医药特色的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图谱、针灸等多种独特的形体方式。借助于网络的存在以及优质传递服务,其效率达到了极致。作为一名中医药信息工作者,并不能说明已经做到了高枕无忧,还是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重视中医作为诸多“话语”中的个体性,即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使其更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发挥中医的本土文化优势。采集最新前沿信息,服务于学科发展,提高大众对中医的认知认可度,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此外,我国是一个由封建社会统治制度延续下来的民族国家。祖国医学大师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时代变迁,在他们撰写并遗留下的珍稿文献中或多或少地都记载了一些现今社会仍无法解释的谜团。因此中医药信息工作者们要面对现实,在不违反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的前提下,尊重中医的复杂性和混沌性,适当“返魅”,肯定和允许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中医理论和疗效的存在。 6 掌握原则,牢守3个要素
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应以“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原则,挖掘潜在的中医药文化价值和学科研究发展趋势预测,文字表述应具有前瞻性,符合时代发展。首先,要与科研、教育、医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防病治病密切相连的同时,还要让大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切合生活实际,切合社会需求,突出实用性。其次,任何一条中医药信息必须把科学性放在首位,即坚持科学性第一的原则。也就是说,不管你把信息编写得多么优美,讲得多么动听,都不能背离科学的轨道,如果失去了科学性,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与价值,而且会造成误导,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要求信息作者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证据确凿,论说严谨,科学规范,语意标准。再次,努力做好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基。面向大多数非医学信息群体,编写既要保持中医药知识科学严谨,又要考虑到体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要做到术语标准化,内容科普化,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百读不烦,爱不释手,弃之不舍,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7 人才培养,创建学科团队
中医重传统,重经典,同时也尤其重创新。顺应天时,加强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是中医之本性。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要不断地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扶持人才、留住人才上制定长效机制。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利用高年资员工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编辑特长,采取“一帮一”扶助手段,制定师带徒计划,定期检查与考核,带动年轻人更快进入编辑角色,早日独立工作。选拔一些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室骨干,选派到国内知名的院校图书馆或信息科研机构进修学习。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培训措施,搭建好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之每一位骨干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果敢灵活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强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多面手信息服务人才。同时培养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的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本领域内公认的学科代表,出类拔萃,学有专长,术有公认;立足岗位、讲求科学、注重实效。充分贡献聪明才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和组织能力带动一批人,引领团队,培养后继梯队,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共同打造一个多学科一体化的复合型创新团队大军[4]。
8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医药学继承创新的灵魂和根本。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此,作为中医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者,提高中医药信息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2-12-30.
[3]严暄暄,何清湖.中医应适当后现代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3.
[4]李敬华,杨德利,高宏杰,等.论未来中医药信息人才发展与能力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93-95.
(收稿日期:2013-09-26)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