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进行深入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对其运行和实施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大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量”的扩张与“质”的保障如何有效的达到统一,如何在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当前实际,创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初具雏形,高职院校大多已开始筹划或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但是由于没有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及其特点,加强教育过程的监控,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高职院校内部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如何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探索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值得探索和实践。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培养出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标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对人才培养过程与特点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2.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保持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保持学校与企业的“水乳交融”关系。如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突出职业性。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吸纳企业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的技能与素质要求,构建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的办学全过程的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甚至将企业作为质量保障实施和审核的主体,以更好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交互性。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高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市场调研。培养人才必须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以市场需求、企业的需求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只有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标准才有依据。其次是专业论证。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专业论证,分析设置什么专业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所欢迎,以及该专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能力标准,再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制定专业招生和培养计划,这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再次是培养过程。即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如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基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培养过程。学生完成学业后还须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最后是对输出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这是对前面三个阶段质量的检验,将为人才的规格和目标、培养过程的修整提供依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高一层的“起点”。这几个阶段的交互作用,保障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3.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我们认为企业的参与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全过程。本文探索和构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一种新的系统工作模型,即“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这个体系将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加强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控制,即力求以发展的眼光对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做出预测,充分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提供指导。
3.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质量保障实施机构负责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针对关键影响因素制订标准、实施办法、监控措施和整改方案。
质量保障审核机构负责建立对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办法、监控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审核措施,对实施机构的监控工作定期审核,结合社会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制订《质量保障手册》。
3.1.2 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质量保障实施机构结合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通过分析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有关的影响因素,以学校实际的办学情况为基础,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确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3.1.3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的具体要求。质量保障实施机构从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当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建设标准或具体的指导意见,作为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对各部门具体落实标准和指导意见情况的监控措施。
3.1.4 针对标准和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质量保障实施机构领导全校各相关部门针对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同时要求各部门做好文件档案的保存工作,把准备、执行、监控、记录保存和其它措施等的有关信息、数据记录文件完整保存,让每个工作过程留下佐证材料。
3.1.5 针对偏差制订整改措施。质量保障实施机构依照监控措施,对每个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在全校的实施有计划的检查,当出现偏差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恢复或纠正出现的偏差。
3.1.6 建立审核程序保证体系有效实施。质量保障审核机构制订审核措施,并审核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办法、监控程序、整改措施,以及监督实施机构的工作,保证体系的正常执行。
3.2 实施过程和要求。
3.2.1 组建质量保障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质量保障实施机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其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参加人员包括企业专家、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及各院系的负责人,其任务是要使质量保障体系的每个环节能顺利执行。实施机构人员必须熟悉学校情况,对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知识和经验,能确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提出控制方法、监督程序和补救措施。
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质量保障审核机构,由院长牵头,其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参加人员包括企业专家、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人、教学督导和高职教育专家,其主要任务是审核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监控措施、整改方案是否得当,以及监督实施机构的工作,保证体系的正常执行。
企业专家包括我校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我校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
图1 基于预测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的实施步骤示意图
3.2.2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施机构根据已有办学经验结合示范高职建设要求,确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就业工作、素质教育等7个方面为关键影响因素。
3.2.3 制订针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机构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就业工作、素质教育等7个方面,从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和教育规律,制订《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双师”队伍建设标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标准》和《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素质教育指导意见》,标准和实施意见突出企业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
同时建立对学校各部门在具体实施建设标准和落实建设指导意见时的《监控措施》,包括监控的频率、监控的形式、监控的步骤等内容,对人才培养的监控注重社会评价,如学生的就业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
3.2.4 针对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机构牵头,学校各部门参与针对7个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制订7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导各部门依照方案具体实施,要求将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工作都做好文件记录和佐证材料保存。
3.2.5 对实施和落实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的监控。实施机构依照《监控措施》监控各部门对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情况。监控必须能检测出具体实施中的偏差;监控措施必须及时提供信息用于校正操作,使偏差得以纠正。
对于监控得到的信息由实施机构办公室做专门的评价,必要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监控的方法、步骤的执行需要严格规定和控制。
3.2.6 整改方案。实施机构通过监控,如发现具体实施和落实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出现偏差,应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包括纠正和消除偏离的原因、重建或修改步骤,确保偏差得以纠正。
3.2.7 文件记录的保存措施。建立有效的文件记录保存措施,以书面文件证明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性。保存的文件包括:说明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种措施;用于质量分析的各种数据;质量实施机构的会议记录;审核机构的审核报告和决议;监控方法及记录;专门监控人员的监控记录;纠偏及纠偏措施等。以学院已有信息平台为基础,编写专门的软件记录文件。
3.2.8 建立审核措施。质量保障审核机构负责审核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处于准确工作状态,制订《审核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关键影响因素确定是否合理;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导意见是否合理;实施办法是否科学,监控程序是否合理;整改方案是否合理;②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按计划进行;原定质量保障计划是否符合目前实际人才培养过程并且有效;③定期对执行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总结,保证质量保障体系的连续性;④制订和修订《质量保障手册》。
3.2.9 评价与反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逐步形成社会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1)对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组成的评价主体调查。用人单位所评内容以毕业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毕业生家长所评内容以学校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毕业生所评内容以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水平为主,适当兼顾其他。
(2)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时,注重各种社会机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3)学校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的专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评价。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有评价信息由审核机构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实施机构。实施机构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3.2.10 体系运行与完善。在本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6个专业试运行本体系,通过局部的具体实施,进一步完善本体系,然后在全校推行。
4.结论
这种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监控,是学校从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来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改进、持续发展和变化。它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①系统性。在对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监控前,全面考察了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关键影响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与各个教学环节和素质教育的各个载体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开放性。将企业纳入整个保障体系的过程,以及注重社会评价等反馈信息,使得学校能与外界及时进行信息交换,以保证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办学方向的正确。③预测性。本体系能及时全面地收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能及时发现系统自身及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预防不可挽回结果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的质量控制理念,使人才培养质量在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娇燕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01(1).
[2] 李平.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2,(8).
[3] 尹飞鸿.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体制与保障机制剖析[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保障体系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大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量”的扩张与“质”的保障如何有效的达到统一,如何在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同时,适应高职院校当前实际,创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初具雏形,高职院校大多已开始筹划或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但是由于没有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及其特点,加强教育过程的监控,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高职院校内部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如何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探索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值得探索和实践。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培养出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标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对人才培养过程与特点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2.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保持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保持学校与企业的“水乳交融”关系。如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突出职业性。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吸纳企业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的技能与素质要求,构建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的办学全过程的融入式产学合作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甚至将企业作为质量保障实施和审核的主体,以更好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交互性。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高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市场调研。培养人才必须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以市场需求、企业的需求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只有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标准才有依据。其次是专业论证。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专业论证,分析设置什么专业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所欢迎,以及该专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能力标准,再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制定专业招生和培养计划,这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再次是培养过程。即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如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基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培养过程。学生完成学业后还须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最后是对输出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这是对前面三个阶段质量的检验,将为人才的规格和目标、培养过程的修整提供依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高一层的“起点”。这几个阶段的交互作用,保障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3.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我们认为企业的参与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全过程。本文探索和构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一种新的系统工作模型,即“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这个体系将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加强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控制,即力求以发展的眼光对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做出预测,充分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提供指导。
3.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质量保障实施机构负责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针对关键影响因素制订标准、实施办法、监控措施和整改方案。
质量保障审核机构负责建立对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办法、监控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审核措施,对实施机构的监控工作定期审核,结合社会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制订《质量保障手册》。
3.1.2 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质量保障实施机构结合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通过分析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有关的影响因素,以学校实际的办学情况为基础,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确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3.1.3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的具体要求。质量保障实施机构从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当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建设标准或具体的指导意见,作为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对各部门具体落实标准和指导意见情况的监控措施。
3.1.4 针对标准和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质量保障实施机构领导全校各相关部门针对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同时要求各部门做好文件档案的保存工作,把准备、执行、监控、记录保存和其它措施等的有关信息、数据记录文件完整保存,让每个工作过程留下佐证材料。
3.1.5 针对偏差制订整改措施。质量保障实施机构依照监控措施,对每个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在全校的实施有计划的检查,当出现偏差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恢复或纠正出现的偏差。
3.1.6 建立审核程序保证体系有效实施。质量保障审核机构制订审核措施,并审核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办法、监控程序、整改措施,以及监督实施机构的工作,保证体系的正常执行。
3.2 实施过程和要求。
3.2.1 组建质量保障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质量保障实施机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其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参加人员包括企业专家、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处及各院系的负责人,其任务是要使质量保障体系的每个环节能顺利执行。实施机构人员必须熟悉学校情况,对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知识和经验,能确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提出控制方法、监督程序和补救措施。
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质量保障审核机构,由院长牵头,其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参加人员包括企业专家、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人、教学督导和高职教育专家,其主要任务是审核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监控措施、整改方案是否得当,以及监督实施机构的工作,保证体系的正常执行。
企业专家包括我校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我校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
图1 基于预测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的实施步骤示意图
3.2.2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施机构根据已有办学经验结合示范高职建设要求,确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就业工作、素质教育等7个方面为关键影响因素。
3.2.3 制订针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机构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就业工作、素质教育等7个方面,从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和教育规律,制订《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双师”队伍建设标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标准》和《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素质教育指导意见》,标准和实施意见突出企业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
同时建立对学校各部门在具体实施建设标准和落实建设指导意见时的《监控措施》,包括监控的频率、监控的形式、监控的步骤等内容,对人才培养的监控注重社会评价,如学生的就业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
3.2.4 针对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机构牵头,学校各部门参与针对7个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制订7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指导各部门依照方案具体实施,要求将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工作都做好文件记录和佐证材料保存。
3.2.5 对实施和落实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的监控。实施机构依照《监控措施》监控各部门对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情况。监控必须能检测出具体实施中的偏差;监控措施必须及时提供信息用于校正操作,使偏差得以纠正。
对于监控得到的信息由实施机构办公室做专门的评价,必要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监控的方法、步骤的执行需要严格规定和控制。
3.2.6 整改方案。实施机构通过监控,如发现具体实施和落实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出现偏差,应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包括纠正和消除偏离的原因、重建或修改步骤,确保偏差得以纠正。
3.2.7 文件记录的保存措施。建立有效的文件记录保存措施,以书面文件证明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性。保存的文件包括:说明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种措施;用于质量分析的各种数据;质量实施机构的会议记录;审核机构的审核报告和决议;监控方法及记录;专门监控人员的监控记录;纠偏及纠偏措施等。以学院已有信息平台为基础,编写专门的软件记录文件。
3.2.8 建立审核措施。质量保障审核机构负责审核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处于准确工作状态,制订《审核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关键影响因素确定是否合理;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导意见是否合理;实施办法是否科学,监控程序是否合理;整改方案是否合理;②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按计划进行;原定质量保障计划是否符合目前实际人才培养过程并且有效;③定期对执行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总结,保证质量保障体系的连续性;④制订和修订《质量保障手册》。
3.2.9 评价与反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逐步形成社会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1)对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组成的评价主体调查。用人单位所评内容以毕业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毕业生家长所评内容以学校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其他;毕业生所评内容以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水平为主,适当兼顾其他。
(2)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时,注重各种社会机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3)学校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实施机构和审核机构的专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评价。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有评价信息由审核机构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实施机构。实施机构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3.2.10 体系运行与完善。在本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6个专业试运行本体系,通过局部的具体实施,进一步完善本体系,然后在全校推行。
4.结论
这种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监控,是学校从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来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改进、持续发展和变化。它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①系统性。在对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监控前,全面考察了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特别是关键影响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与各个教学环节和素质教育的各个载体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开放性。将企业纳入整个保障体系的过程,以及注重社会评价等反馈信息,使得学校能与外界及时进行信息交换,以保证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办学方向的正确。③预测性。本体系能及时全面地收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能及时发现系统自身及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预防不可挽回结果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的质量控制理念,使人才培养质量在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娇燕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01(1).
[2] 李平.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2,(8).
[3] 尹飞鸿.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体制与保障机制剖析[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