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揭示中小学学生痴迷体育运动的因素,追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及形成背景,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中小学学生对这种文化认同感的产生机理,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含义、特性及教育功能。据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 校园文化 教育
1.前言
中小学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的基础时期。体育文化是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交辉而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校园文化日益拓宽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加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特殊的功能,影响和作用于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成为现代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的过程,也是完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更是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过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远东第二学校、西安市大庆路学校、西安市庆安学校4所中小学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收集整理有关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和回收的方式。在西安外国语学校、远东二小、庆安学校、大庆路学校发放问卷220份。收问卷216份,有效问卷216份,回收率98.2%,有效率100%。
2.2.3 分析法:本文将获得的调查内容进行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分析,寻找校园体育文化要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学机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必然的:
首先,体育运动的诞生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汉代常用体育运动形式锻炼士兵的体质,唐代是体育运动的昌盛时期。
其次,人们健康意识的发展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形成。“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提出了现代健康的新概念,阐明了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锻炼其意志品质,催人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
再次,体育文化是现代生活特征的缩影。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需要进取心、组织性、竞争性,同时也必须接受各种规则的制约。运动本身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身体活动,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赛场上一试身手。这里有最大限度的体能较量:比力量、比速度、比反应;同时充满了精神意志甚至是性格的较量:比进取心、比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精神;同时也有理性和智慧的较量:比战术、比方法、比团结、比责任感。总之,体育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魅力。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体育文化指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行为体育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体育运动本身的游戏规则;另一类是体育运动的行为方式,如一些比赛,或是平时实践活动。体育精神文化,集中表现为学生群体的体育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风气。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学审视。在校园体育文化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特性。
3.3.1 教育辅助性。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将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辅助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科学、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爱国主义精神。
3.3.2 内容丰富性与娱乐性。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内容层次而言,可分为体育文化知识传播、教育、练习、交流;就其活动类别看,有各类体育比赛,也有教学型的各种练习、学习活动,还有闲暇体育形式的运动;就比赛形式而言,有正规比赛也有因地制宜,根据场地而定的。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内容丰富性。校园体育文化与游戏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各级各类体育文化活动都根源于对社会生产与社会活动的模仿,因而具有鲜明的趣味性。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可使广大学生找到适合各自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和需要的各类体育运动形式,使之在参与活动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3.3.3 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1 能从侧面反应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广泛性和持续性。一方面,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学校教育对体育的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校园中进行的体育意识的传播、交流、碰撞与接受,逐步形成个人的一种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情感、动机、态度和爱好,形成持久个人的体育行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影响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
3.3.4 教育艺术性。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观念的交流、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掌握与运用,对指导人们的运动实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一方面体育文化以其追求的健、力、美,表现出对协调、平稳、强力、快速的崇尚,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体育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它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主体在参与过程中通过对技巧、方法的掌握达到很高的审美情感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便在观赏过程中,也能强烈感觉到健、力、美的艺术熏陶。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
3.4.1 认识功能。体育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使学生把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完善了自己健康的形象(表2)。学校体育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不仅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向上的精神,锻炼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而且体育运动中相互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顾全大局的高尚道德观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
3.4.2 快乐功能。体育运动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学生在运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得以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不仅重视教化功能而且突出教诲与娱乐携手并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脑力、体力、心理得到放松与调适,适应和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
3.4.3 品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除了获取各种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必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校园体育文化对个体社会化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体育文化中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公平竞争的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与开拓的能力,都使生活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社会要求之间实现了平衡协调发展,达到了社会化的目的。
3.4.4 情感功能。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以及各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壁垒,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调节器”。通过体育运动,扩展校园内外交往的空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加强相互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交往的频率,为获得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5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必要的条件和建议。校园体育从教育、体育的角度来看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3.5.1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把追求知识、祟尚科学作为其宗旨。学校在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
3.5.2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更多的倡导健康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体育运动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发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3.5.3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重视校园基础体育设施的配备与管理。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
3.5.4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3.5.5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广泛依靠学生。要把学生热情保持下去,只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的自发行为。学生业余爱好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在学生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他们的活动带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3.5.6 更多地开展校际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比赛。校际间比赛的开展能同时活跃几个学校的体育风气,加强学校内部的团结和学校间的交流。各种体育联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既提供了一个发现体育苗子的机会,更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4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下,体育文化被赋予新的含义和价值。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校园性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容也更加丰富,更倾向于娱乐性,辅之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得学生广泛地参与,其影响更加深远、持续。因此我们在主观上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客观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行为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时恒.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40.
[2] 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302131.
[3] 陶华滨,邹师.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 .
[4] 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117.
[5] 扬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
[6] 魏忠.足球文化与民族融合[J].世界民族,2002,(5).
[7] 熊建平,周明星.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
[8] 史华楠.周文健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大、北京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1993.
[9] 丁玲辉.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藏体育,1996,(4).
【关键词】体育 校园文化 教育
1.前言
中小学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的基础时期。体育文化是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交辉而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校园文化日益拓宽发展,对校园体育文化加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特殊的功能,影响和作用于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成为现代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的过程,也是完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更是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过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西安外国语学校、西安远东第二学校、西安市大庆路学校、西安市庆安学校4所中小学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收集整理有关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和回收的方式。在西安外国语学校、远东二小、庆安学校、大庆路学校发放问卷220份。收问卷216份,有效问卷216份,回收率98.2%,有效率100%。
2.2.3 分析法:本文将获得的调查内容进行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分析,寻找校园体育文化要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学机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必然的:
首先,体育运动的诞生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汉代常用体育运动形式锻炼士兵的体质,唐代是体育运动的昌盛时期。
其次,人们健康意识的发展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形成。“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提出了现代健康的新概念,阐明了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锻炼其意志品质,催人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
再次,体育文化是现代生活特征的缩影。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需要进取心、组织性、竞争性,同时也必须接受各种规则的制约。运动本身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身体活动,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赛场上一试身手。这里有最大限度的体能较量:比力量、比速度、比反应;同时充满了精神意志甚至是性格的较量:比进取心、比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精神;同时也有理性和智慧的较量:比战术、比方法、比团结、比责任感。总之,体育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魅力。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体育文化指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行为体育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体育运动本身的游戏规则;另一类是体育运动的行为方式,如一些比赛,或是平时实践活动。体育精神文化,集中表现为学生群体的体育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风气。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学审视。在校园体育文化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特性。
3.3.1 教育辅助性。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将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辅助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科学、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爱国主义精神。
3.3.2 内容丰富性与娱乐性。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内容层次而言,可分为体育文化知识传播、教育、练习、交流;就其活动类别看,有各类体育比赛,也有教学型的各种练习、学习活动,还有闲暇体育形式的运动;就比赛形式而言,有正规比赛也有因地制宜,根据场地而定的。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内容丰富性。校园体育文化与游戏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各级各类体育文化活动都根源于对社会生产与社会活动的模仿,因而具有鲜明的趣味性。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可使广大学生找到适合各自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和需要的各类体育运动形式,使之在参与活动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3.3.3 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1 能从侧面反应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广泛性和持续性。一方面,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学校教育对体育的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校园中进行的体育意识的传播、交流、碰撞与接受,逐步形成个人的一种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情感、动机、态度和爱好,形成持久个人的体育行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影响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
3.3.4 教育艺术性。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观念的交流、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掌握与运用,对指导人们的运动实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一方面体育文化以其追求的健、力、美,表现出对协调、平稳、强力、快速的崇尚,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体育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它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主体在参与过程中通过对技巧、方法的掌握达到很高的审美情感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便在观赏过程中,也能强烈感觉到健、力、美的艺术熏陶。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
3.4.1 认识功能。体育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使学生把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完善了自己健康的形象(表2)。学校体育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不仅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向上的精神,锻炼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而且体育运动中相互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顾全大局的高尚道德观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
3.4.2 快乐功能。体育运动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学生在运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得以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不仅重视教化功能而且突出教诲与娱乐携手并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脑力、体力、心理得到放松与调适,适应和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
3.4.3 品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除了获取各种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必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校园体育文化对个体社会化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体育文化中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公平竞争的意识、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与开拓的能力,都使生活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社会要求之间实现了平衡协调发展,达到了社会化的目的。
3.4.4 情感功能。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以及各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壁垒,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调节器”。通过体育运动,扩展校园内外交往的空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加强相互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交往的频率,为获得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5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必要的条件和建议。校园体育从教育、体育的角度来看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3.5.1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把追求知识、祟尚科学作为其宗旨。学校在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
3.5.2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更多的倡导健康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体育运动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发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3.5.3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重视校园基础体育设施的配备与管理。进行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
3.5.4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3.5.5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广泛依靠学生。要把学生热情保持下去,只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的自发行为。学生业余爱好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在学生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他们的活动带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3.5.6 更多地开展校际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比赛。校际间比赛的开展能同时活跃几个学校的体育风气,加强学校内部的团结和学校间的交流。各种体育联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既提供了一个发现体育苗子的机会,更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4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下,体育文化被赋予新的含义和价值。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校园性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容也更加丰富,更倾向于娱乐性,辅之实用性和艺术性,使得学生广泛地参与,其影响更加深远、持续。因此我们在主观上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客观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行为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时恒.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Z].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40.
[2] 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302131.
[3] 陶华滨,邹师.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 .
[4] 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117.
[5] 扬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
[6] 魏忠.足球文化与民族融合[J].世界民族,2002,(5).
[7] 熊建平,周明星.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
[8] 史华楠.周文健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大、北京协和医大联合出版社,1993.
[9] 丁玲辉.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藏体育,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