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生物应有的观点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学诚先生曾说“未尝离事而言理,不敢舍器而言道”,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生物学很显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而哲学可以为应用性科学提供指导性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系统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而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就没有生命活动。而这一点,也反映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在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也具有统一性。并且,生命的物质性为进化论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按照进化论思想,现存的生物与现有的环境应该是相适应的,而这种适应要通过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来实现,生理活动最终都要由构成生物的各种结构来完成。所以,结构必须与功能相适应。例如叶的表皮是五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一面的细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的这种结构的存在,就既利于阳光透过,又能防止叶内水分过多地散失,还能保护叶内部不受外来的伤害;而阳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叶内组织,又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这就是表皮。
  3、生物的系统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物总是存在着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生物与生物学也不例外。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很明显,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5、生物进化的观点
  时至今日,进化论思想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进化论思想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那就是生物起源的自然发生论和物种可变论,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进而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变化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人们在研究单个生物个体的时候,发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产生了生态学,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工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难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研究生态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生态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永无止境。人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逐步更新人口观念,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走生存与发展的新路。
  学习是个多元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对人生、对世界的正确看法,只有学习的观点正确了,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只有观点正确了,方法才能正确,学习成绩才会有长足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教学管理带来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教案编写模式、强化教师集体备课、浓厚教学科研氛围,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教学管理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怎样才能创新管理方法,适应课改的新要求和新形势,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对字、词、句、段、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依靠教师对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为基础,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关键词】指导 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一、课堂指导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过程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探究题作为一个中考题型,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以其形式新颖、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的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学生在做探究题是失分高,教师在复习时困惑大,本文结合中考复习会就中考科学探究复习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 复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在
【摘要】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有效 参与 教学 主体    在“全面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怎样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师生、生生有效互动,让“提问”、“倾听”、“激励”确实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应用新教材时,要构建合理的学习模式。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吧。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主体
【摘 要】本文运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量与统计法、观察法等,按学生气质类型分组教学对体育教学有效性影响作了研究。研究证明:按学生气质类型分组教学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之一。  【关键词】气质类型 分组教学 有效性 研究    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在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如分层次教学、按体能分组教学等,尽管这些方法在体
交际是人与人沟通,人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手段,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口语交际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互动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性。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能力的高低,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怎样
【摘要】阅读可让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关注世界,关注自然,理解自我生命。但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的阅读时空越来越少,丰富的生活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远离了阅读场所,现代媒体资源让学生重娱乐,轻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家庭要让孩子从小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家庭学校要互相配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资源,保持阅读的热情;社会要为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及氛围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加拿大的科学哲学家M.崩格认为,光凭逻辑是不能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如光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光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过去,人们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何况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