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浅析了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推行创新教育。结合教学实际,对网络化、信息化给教育领域带来的诸如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的巨大变革,由此提出在网络时代职校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提出了网络时代职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对教学有了一些要求,中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一、教学形式
以前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由于中职教育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教材。
2、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
3、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
4、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2、创设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环境。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3、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 "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 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对教育的要求,中职教师应具备如下的信息素质
1、信息技术常识。它要求教师关心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能主动从各种媒体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关注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状况。
2、信息意识。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及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有了这种信息意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它要求教师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并遵循应用信息的伦理道德规范。
4、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归纳为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的能力等等,它包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具体地讲,这些信息能力体现在教师通过使用常用的教学工具软件和使用网络等多种信息服务并用于各项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作者简介:杨波(1962-),男,天津市人,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研究。
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对教学有了一些要求,中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一、教学形式
以前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由于中职教育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教材。
2、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
3、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
4、培养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2、创设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环境。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3、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 "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 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对教育的要求,中职教师应具备如下的信息素质
1、信息技术常识。它要求教师关心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能主动从各种媒体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关注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发展状况。
2、信息意识。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及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有了这种信息意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它要求教师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并遵循应用信息的伦理道德规范。
4、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归纳为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的能力等等,它包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具体地讲,这些信息能力体现在教师通过使用常用的教学工具软件和使用网络等多种信息服务并用于各项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2]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作者简介:杨波(1962-),男,天津市人,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