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甲午年)发生在大清和日本之间的这场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的战争,并非只有“甲午战争”这一个称呼。这是因为命名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原则之一,是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因此对这场战争,欧美史学界的称呼是“First Sino-Japanese War”,日本史料中则称之为“日清战争”或“明治二十七八年战争”。
清日战争的起因源于东亚格局在19世纪下半叶的演变。
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两次发动侵朝战争,意图西下东方大陆,打破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然而两次都败给了明朝军队。17世纪,入关后的满清延续了明朝对日本实施的大国政策。
19世纪,先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东亚,西方列强并非只盯上了中国。1853年,四艘美军舰船从中国上海出发,驶入日本江户湾海面,要求与日本通商,引发日本全国震动——此即“黑船来航”事件(美国舰船船身黑色,且冒出黑色的烟)。次年,日美签订条约,日本的国门也亦如大清一般被迫打开。但与清、韩两国不同的是,日本选择了敞开国门接受西方文明,并迅速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成功。
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宪法,赋予天皇无上的权力,令大清感到了威胁——战争一触即发。双方在军事上都加快了步伐,终于在5年后,明治天皇发动了清日战争,由此揭开了20世纪东亚新格局的大幕。
由于大清官方缺少清日战争的准确记录和统计,一直以来,国人只能从一个宏观而单一的角度,以及从这场战争的整体结果上来看待它。中国人已经接受并内化为常识的历史知识是:作为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更深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人历史观的变化,因了众多近代史史家的研究发现,更多关于这场影响近代中国走向的重要战争的细节浮出水面,让人们有了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日战争的机会。
而从这场战争的另一方——日本所保留的影像资料(来源包括日军参谋本部1904年编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争》、2005年日本旧陆军部编纂的《日清战争统计集》等),在百年后回望清日战争,无疑将使我们能够更加全方位、立体、多角度地目击近代史上这至关重要的一战。
清日战争的起因源于东亚格局在19世纪下半叶的演变。
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两次发动侵朝战争,意图西下东方大陆,打破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然而两次都败给了明朝军队。17世纪,入关后的满清延续了明朝对日本实施的大国政策。
19世纪,先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东亚,西方列强并非只盯上了中国。1853年,四艘美军舰船从中国上海出发,驶入日本江户湾海面,要求与日本通商,引发日本全国震动——此即“黑船来航”事件(美国舰船船身黑色,且冒出黑色的烟)。次年,日美签订条约,日本的国门也亦如大清一般被迫打开。但与清、韩两国不同的是,日本选择了敞开国门接受西方文明,并迅速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成功。
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宪法,赋予天皇无上的权力,令大清感到了威胁——战争一触即发。双方在军事上都加快了步伐,终于在5年后,明治天皇发动了清日战争,由此揭开了20世纪东亚新格局的大幕。
由于大清官方缺少清日战争的准确记录和统计,一直以来,国人只能从一个宏观而单一的角度,以及从这场战争的整体结果上来看待它。中国人已经接受并内化为常识的历史知识是:作为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更深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人历史观的变化,因了众多近代史史家的研究发现,更多关于这场影响近代中国走向的重要战争的细节浮出水面,让人们有了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日战争的机会。
而从这场战争的另一方——日本所保留的影像资料(来源包括日军参谋本部1904年编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争》、2005年日本旧陆军部编纂的《日清战争统计集》等),在百年后回望清日战争,无疑将使我们能够更加全方位、立体、多角度地目击近代史上这至关重要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