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日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基于这些精神,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我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她独特的魅力。在实践中,数学日记给予我很大的感悟。
感悟之一:数学日记——联系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搭建了生活与数学的大舞台,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视眼遍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活中的数学竟然是如此多姿多彩。下面是学生的日记片段:
今天我和妈妈去镇上买菜,来到卖猪肉的摊位前,问:“猪肉多少钱一斤?”那卖猪肉的说:“五元钱一斤。”“给我来三斤。”卖猪肉的听了很利索的拿起刀切下一块肉,放秤上一称,“三斤二两,16元钱。”算得真快啊!我都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算出来了。
这些日记语言虽然很简单,还有些幼稚,但反映出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数学日记,能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更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拓宽自己的数学眼界,学到到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增强生活的积累。从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之二:数学日记——搭建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数学日记是学生学习数学经历的反馈,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情感的舞台,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动力,是教师教学的反馈镜。数学日记可以畅所欲言,把因害怕老师或碍于情面不敢说的均可以写到日记里,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如今天,老师教我们一些归一的应用题。练习题“一个面粉厂,用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50千克面粉,照这样计算,用5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多少千克面粉”我不会做,我举手叫老师过来辅导,在老师的辅导下,我终于会做了,原来这题是先求单一量100÷ 50=2(千克),然后求问题500÷2=250(千克),我之后都会做这种归一应用题了,数学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呢。又如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碰到一道难题: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掉下了2米,一口井有22米,蜗牛需要爬几天?我是这样计算的:22÷(3-2)=22(天),可是正确答案却是20天,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该同学的日记后,我把这道题在班上进行了讲解,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可见,数学日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信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感悟之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摇篮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的局限,很多学生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因此,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如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吃完晚饭,妈妈又来检查我的学习情况了。她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7厘米和3厘米,你算一算,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我想:如果把7厘米的边看做腰,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就是7×2 3=17(厘米),如果我把3厘米的边看做腰的话,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就是:7 3×2=13(厘米)。这也太简单了!就这个题目,还想考考我。我得意的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笑着说:“你想得很好,我们家不是有小棒吗,你去把你刚才考虑得两个三角形搭起来,好吗?”这有什么难的,我哼着小曲去做三角形了。奇怪的是我摆来摆去,总是不能把腰是3厘米,底是7厘米的三角形拼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啊?看来我做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对的,两根3厘米的小棒和一根7厘米的小棒,是不可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我耷着脑袋把自己的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学习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不能想当然,到了初中你就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是大于第三边,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上面这个同学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发现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整个过程如同一个真正的数学家在探索数学奥秘,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了快乐。
数学日记让学生把社会当作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感悟之四: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载体
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省,是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写数学日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如在一次单元测试后,有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到:今天,老师把单元试卷发下来,我得了优秀,我做得最好的题是解决问题,全部做对了,我很开心,做得不好的题是计算题。如18-12÷3这道题,我没有认真看,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其实这道题目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真不应该,我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再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今天我当家”,把家庭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写成一则数学日记,有位学生在结尾处这样写: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我没有收入,却是我家里消费最多的,我以后要节约用钱。孩子在日记中不但运用了数学知识,而且反省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前进的目标和途径,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取,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负责的精神,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
感悟之一:数学日记——联系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记搭建了生活与数学的大舞台,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视眼遍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生活中的数学竟然是如此多姿多彩。下面是学生的日记片段:
今天我和妈妈去镇上买菜,来到卖猪肉的摊位前,问:“猪肉多少钱一斤?”那卖猪肉的说:“五元钱一斤。”“给我来三斤。”卖猪肉的听了很利索的拿起刀切下一块肉,放秤上一称,“三斤二两,16元钱。”算得真快啊!我都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算出来了。
这些日记语言虽然很简单,还有些幼稚,但反映出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写数学日记,能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更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拓宽自己的数学眼界,学到到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增强生活的积累。从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之二:数学日记——搭建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数学日记是学生学习数学经历的反馈,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情感的舞台,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动力,是教师教学的反馈镜。数学日记可以畅所欲言,把因害怕老师或碍于情面不敢说的均可以写到日记里,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如今天,老师教我们一些归一的应用题。练习题“一个面粉厂,用1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50千克面粉,照这样计算,用500千克小麦可以磨出多少千克面粉”我不会做,我举手叫老师过来辅导,在老师的辅导下,我终于会做了,原来这题是先求单一量100÷ 50=2(千克),然后求问题500÷2=250(千克),我之后都会做这种归一应用题了,数学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呢。又如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碰到一道难题: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掉下了2米,一口井有22米,蜗牛需要爬几天?我是这样计算的:22÷(3-2)=22(天),可是正确答案却是20天,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该同学的日记后,我把这道题在班上进行了讲解,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可见,数学日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信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感悟之三: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摇篮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的局限,很多学生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因此,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如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吃完晚饭,妈妈又来检查我的学习情况了。她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7厘米和3厘米,你算一算,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我想:如果把7厘米的边看做腰,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就是7×2 3=17(厘米),如果我把3厘米的边看做腰的话,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就是:7 3×2=13(厘米)。这也太简单了!就这个题目,还想考考我。我得意的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笑着说:“你想得很好,我们家不是有小棒吗,你去把你刚才考虑得两个三角形搭起来,好吗?”这有什么难的,我哼着小曲去做三角形了。奇怪的是我摆来摆去,总是不能把腰是3厘米,底是7厘米的三角形拼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啊?看来我做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对的,两根3厘米的小棒和一根7厘米的小棒,是不可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我耷着脑袋把自己的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学习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不能想当然,到了初中你就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是大于第三边,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上面这个同学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发现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整个过程如同一个真正的数学家在探索数学奥秘,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了快乐。
数学日记让学生把社会当作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是有价值的”,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感悟之四:数学日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载体
重视学生参与,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省,是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写数学日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如在一次单元测试后,有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到:今天,老师把单元试卷发下来,我得了优秀,我做得最好的题是解决问题,全部做对了,我很开心,做得不好的题是计算题。如18-12÷3这道题,我没有认真看,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其实这道题目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真不应该,我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再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今天我当家”,把家庭中一天的收入和支出写成一则数学日记,有位学生在结尾处这样写: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我没有收入,却是我家里消费最多的,我以后要节约用钱。孩子在日记中不但运用了数学知识,而且反省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前进的目标和途径,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取,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负责的精神,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