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的一场以实现农业集体化为目标的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过程,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典型示范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入社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典型示范;农业合作化;模范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历史背景
从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当时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日益尖锐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积极的办法只能是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互助合作,解决粮食及国计民生的大计问题。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全过程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1]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从国际而言,二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兩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形成“冷战”格局,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国际政策。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军事、经济和科技大国。中国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必然选择。此时,苏联则给予中国热情的经济援助,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典型示范方式的应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初期,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问题,党中央及其领导人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典型示范。典型示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传统方法。典型示范不仅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也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关于典型示范毛泽东旨在要求通过实践来证明农业生产合作社比互助组和单干户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2]党组织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党组织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先进性教育。在全国初办合作社的过程中,不仅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入社的积极性很低,而且党员干部也不懂得如何办社。对于此,党员干部主动加强学习,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林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决议”和上级党委的有关指示,学习报纸上刊载的有关建社和办社的政策指示和各地的办社经验。同时还致力于研究办社和建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学习办法,摸索经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入社,向农民群众展现出入社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党员干部实现了从不懂办社到懂办社,从区干部办社到群众办社,从少数人入社到多数人入社,坚定社员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奠定基础。
(二)发挥中心社和老社的带头作用
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逐步认识到合作社的优越性,办社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涌现出了许多新社。由于新社缺乏办社的经验,在农业互助合作化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老社的帮助,这就需要发挥中心社和老社的典型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老社的干部主动介绍合作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具体说明党的各项政策,并且向到老社参观访问的群众介绍他们入社以后增加收入的情况。这样不仅打破了新社群众的各种顾虑,提高他们入社的积极性,也有效地增进了老社和新社的团结,培养新社的干部,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浙江省寿昌县邓家乡就是合作化的模范。邓家乡首先运用中心社,带动互助组和单干农民进行生产,经常组织中心社主动地帮助它的周围群众解决生产上的困难,还不断地组织全乡互助组和个体农民进行实地参观,经常扩大合作社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在群众的宣传和影响。参观中采取对比的方法,把合作社的生产和单干农民的生产进行比较,体现合作社的优越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生产的积极性。
(三)发挥先进分子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积极分子、劳动模范,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互助合作运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王国藩领导的所谓“穷棒子社”就是很好的典型,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王国藩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办社,他奉行勤俭办社、刻苦经营的原则,在短短的三年中就由穷变富了。王国藩为了改变社里没有生产资料的困难,就组织社员上山砍柴,靠社员自己的力量增加收入,他经常指出:“党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幸福,只要我们不怕辛苦,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3]在建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他都积极地出谋划策。类似的模范人物还有很多,赵勇兴、李顺达等等,他们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我党运用典型示范方式的基本经验
辉煌的历史时期,宝贵的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消灭了几千年来农村中的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我党正确、适时、恰当的运用典型示范方式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期,不仅大多数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很低,不了解互助组的情况,而且广大干部对于办社也是一知半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号召党中央的決策,领导干部把党员同志组织起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发布的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策,并且率先入社、积极办社,共享彼此之间办社的经验,还向全国办社的先进地区、先进社学习,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努力地显现出互助组的优越性,提高广大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在此期间像赵勇兴,李顺达、郭玉恩,王志琪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他们自己的形象和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着广大农民,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有力地发挥着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积极发现,树立典型
先进典型都有着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好典型,好榜样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开展。当时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个人和集体,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全国各地合作社的广泛学习,他们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引导、最好的说服。例如当时许多合作社都在学习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的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建社的经验,他们以“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为口号,使一个荒凉闭塞的山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鼓舞了其他地区的农民,提高了他们入社建社的积极性。
(三)恰当运用负面典型
负面典型是反映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运用负面典型教育方法,引导人们认识、分析负面典型,从负面典型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从而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和防范负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许多社的领导干部恰当运用负面典型,通过入社和单干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有力地提高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例如,河北省邢台县的东川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的支部书记王志琪不仅参观访问了办的较好的老社,还学习它们的经验和优越性,同时王志琪还通过党员刘纪德发展投机商业因而破产的事实,向党员进行了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主动要求入社的党员、群众的数量大大增加。
(四)运用各种形式围绕农业合作化的主题对农民进行教育
1953年,我国制定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业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农民对总路线是否拥护。建国初期的农民,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鉴于此,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清除他们落后错误的思想,并且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了解到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意义。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运用了许多途径,例如有些地区运用讨论会、宣传会、冬学课堂,黑板报,大字报、快板等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关键词:典型示范;农业合作化;模范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历史背景
从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当时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生产分散,生产规模狭小,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日益尖锐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积极的办法只能是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互助合作,解决粮食及国计民生的大计问题。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全过程中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1]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与轻、重工业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从国际而言,二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兩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形成“冷战”格局,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国际政策。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军事、经济和科技大国。中国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必然选择。此时,苏联则给予中国热情的经济援助,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典型示范方式的应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初期,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问题,党中央及其领导人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典型示范。典型示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传统方法。典型示范不仅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也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关于典型示范毛泽东旨在要求通过实践来证明农业生产合作社比互助组和单干户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2]党组织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党组织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先进性教育。在全国初办合作社的过程中,不仅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入社的积极性很低,而且党员干部也不懂得如何办社。对于此,党员干部主动加强学习,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林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决议”和上级党委的有关指示,学习报纸上刊载的有关建社和办社的政策指示和各地的办社经验。同时还致力于研究办社和建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学习办法,摸索经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入社,向农民群众展现出入社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党员干部实现了从不懂办社到懂办社,从区干部办社到群众办社,从少数人入社到多数人入社,坚定社员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奠定基础。
(二)发挥中心社和老社的带头作用
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逐步认识到合作社的优越性,办社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涌现出了许多新社。由于新社缺乏办社的经验,在农业互助合作化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老社的帮助,这就需要发挥中心社和老社的典型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老社的干部主动介绍合作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具体说明党的各项政策,并且向到老社参观访问的群众介绍他们入社以后增加收入的情况。这样不仅打破了新社群众的各种顾虑,提高他们入社的积极性,也有效地增进了老社和新社的团结,培养新社的干部,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浙江省寿昌县邓家乡就是合作化的模范。邓家乡首先运用中心社,带动互助组和单干农民进行生产,经常组织中心社主动地帮助它的周围群众解决生产上的困难,还不断地组织全乡互助组和个体农民进行实地参观,经常扩大合作社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在群众的宣传和影响。参观中采取对比的方法,把合作社的生产和单干农民的生产进行比较,体现合作社的优越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生产的积极性。
(三)发挥先进分子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积极分子、劳动模范,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互助合作运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王国藩领导的所谓“穷棒子社”就是很好的典型,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王国藩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办社,他奉行勤俭办社、刻苦经营的原则,在短短的三年中就由穷变富了。王国藩为了改变社里没有生产资料的困难,就组织社员上山砍柴,靠社员自己的力量增加收入,他经常指出:“党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幸福,只要我们不怕辛苦,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3]在建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他都积极地出谋划策。类似的模范人物还有很多,赵勇兴、李顺达等等,他们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我党运用典型示范方式的基本经验
辉煌的历史时期,宝贵的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消灭了几千年来农村中的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我党正确、适时、恰当的运用典型示范方式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期,不仅大多数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很低,不了解互助组的情况,而且广大干部对于办社也是一知半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号召党中央的決策,领导干部把党员同志组织起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发布的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策,并且率先入社、积极办社,共享彼此之间办社的经验,还向全国办社的先进地区、先进社学习,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努力地显现出互助组的优越性,提高广大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在此期间像赵勇兴,李顺达、郭玉恩,王志琪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他们自己的形象和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着广大农民,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有力地发挥着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积极发现,树立典型
先进典型都有着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好典型,好榜样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开展。当时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个人和集体,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全国各地合作社的广泛学习,他们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引导、最好的说服。例如当时许多合作社都在学习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的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建社的经验,他们以“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为口号,使一个荒凉闭塞的山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鼓舞了其他地区的农民,提高了他们入社建社的积极性。
(三)恰当运用负面典型
负面典型是反映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运用负面典型教育方法,引导人们认识、分析负面典型,从负面典型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从而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和防范负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许多社的领导干部恰当运用负面典型,通过入社和单干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有力地提高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例如,河北省邢台县的东川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地的支部书记王志琪不仅参观访问了办的较好的老社,还学习它们的经验和优越性,同时王志琪还通过党员刘纪德发展投机商业因而破产的事实,向党员进行了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主动要求入社的党员、群众的数量大大增加。
(四)运用各种形式围绕农业合作化的主题对农民进行教育
1953年,我国制定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业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农民对总路线是否拥护。建国初期的农民,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鉴于此,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清除他们落后错误的思想,并且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了解到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意义。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运用了许多途径,例如有些地区运用讨论会、宣传会、冬学课堂,黑板报,大字报、快板等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