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心理教师的事,“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追求的共同目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明白学生的心理困扰,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小学语文 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心理教师的事,“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追求的共同目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明白学生的心理困扰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
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
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课堂中允许有争论
生与生、生与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三、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性学生,对个别性格、行为独特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要善于赏识,树立其自信心。自信,在心理素质中占第一位,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一定的勇气,思维和语言的过程就会进入平稳、正常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及时激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你说的没错”,“讲得真棒”,“真会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自身感觉到“我真行”,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鼓励学生:“不要着急,慢慢说”,“教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这回讲得真不错”,使每位同学都感到“我真行”,体验到品尝出胜利果实的喜悦。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
四、搞好實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除了工具性以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诸方面,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不少课文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适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
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
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课堂中允许有争论
生与生、生与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只有在这样的民主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学习”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三、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性学生,对个别性格、行为独特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要善于赏识,树立其自信心。自信,在心理素质中占第一位,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一定的勇气,思维和语言的过程就会进入平稳、正常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及时激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你说的没错”,“讲得真棒”,“真会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自身感觉到“我真行”,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鼓励学生:“不要着急,慢慢说”,“教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这回讲得真不错”,使每位同学都感到“我真行”,体验到品尝出胜利果实的喜悦。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
四、搞好實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除了工具性以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诸方面,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不少课文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适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