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这使得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质量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基础上,阐述高职高专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校企共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这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而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面临着竞争力不高、就业难等困境,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教育者需研讨的一项课题,在此情况下,校企共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和企业急需一些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而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变革,技术更新换代快,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仍按部就班,新知识和新技术未能及时编入教材内容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严重,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精准,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差。
(二)教学模式不合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仍沿袭或直接套用其他本、专科学校的教学模式,缺乏高职学校自己的专业特色。教学形式以理论知识讲解传授为主,实践实训为辅,而实践课程则大多是在机房里完成,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偏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听老师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不仅会枯燥乏味,概念理解起来也会很抽象,削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而高职院校的实验课程课时短,实验也局限在某些特定的知识点上,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不高。
(三)不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并不重视面向市场需求,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差,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一些新软件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信息维护等工作,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一般还需要企业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培养成本高,这使得大多数企业更偏爱一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长远发展,而目前常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资金、设施等条件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得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不能很好契合,因此,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企业可直接参与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育环境,学校则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局面。即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方面,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具体措施
(一)“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到相关“订单”企业工作,这是近几年来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成功的一种模式。“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模式,高职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并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这样对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定位精准,开设的课程才能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学以致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成本,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二)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由于资金、设备等条件有限,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建立技术水平高、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校企共建长效的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投入新的技术和项目,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零距离”对接。学校也可将企业作为直接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学到了实践技能,而且具备了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就业时也能处于优势地位。
(三)校企师资授课合作。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可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课程教材的共建。计算机类专业采取校企课程教材的共同制定的方式,在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既符合学校课程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校企课程教材的共建应注意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高职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同时,在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校企的交流互动,促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五、总结
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这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者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校企共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校企共赢的同时,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百琦.浅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与改革[J].电子制作.2013(22):107.
[2]杨鉴.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J].商情. 2013(50):192.
[3]黄雁.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共建的思考[J].管理研究. 2011(12):107-108.
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企共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 GZC1211077。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这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而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面临着竞争力不高、就业难等困境,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教育者需研讨的一项课题,在此情况下,校企共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和企业急需一些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而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变革,技术更新换代快,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仍按部就班,新知识和新技术未能及时编入教材内容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严重,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精准,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差。
(二)教学模式不合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仍沿袭或直接套用其他本、专科学校的教学模式,缺乏高职学校自己的专业特色。教学形式以理论知识讲解传授为主,实践实训为辅,而实践课程则大多是在机房里完成,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偏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听老师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不仅会枯燥乏味,概念理解起来也会很抽象,削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而高职院校的实验课程课时短,实验也局限在某些特定的知识点上,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不高。
(三)不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并不重视面向市场需求,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差,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一些新软件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信息维护等工作,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一般还需要企业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培养成本高,这使得大多数企业更偏爱一些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长远发展,而目前常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资金、设施等条件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得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不能很好契合,因此,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企业可直接参与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育环境,学校则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局面。即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方面,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具体措施
(一)“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到相关“订单”企业工作,这是近几年来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成功的一种模式。“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模式,高职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并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这样对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定位精准,开设的课程才能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学以致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成本,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二)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由于资金、设备等条件有限,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建立技术水平高、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校企共建长效的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投入新的技术和项目,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零距离”对接。学校也可将企业作为直接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学到了实践技能,而且具备了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就业时也能处于优势地位。
(三)校企师资授课合作。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可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课程教材的共建。计算机类专业采取校企课程教材的共同制定的方式,在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既符合学校课程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校企课程教材的共建应注意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高职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同时,在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校企的交流互动,促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五、总结
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大,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这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者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校企共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校企共赢的同时,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百琦.浅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与改革[J].电子制作.2013(22):107.
[2]杨鉴.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J].商情. 2013(50):192.
[3]黄雁.基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共建的思考[J].管理研究. 2011(12):107-108.
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企共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 GZC12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