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溶栓 临床观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在头颅MRVDSA广泛应用临床后,确诊病例日益增多。早期溶栓治疗可促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笔者对2004年9月~2006年6月间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的15例病人进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1~73岁。女性病人中以产褥期妇女居多,其中1例病前长期应用避孕药。患者病后4小时~2日内就诊,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抽搐,偏瘫;严重者有意识障碍。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6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均经头颅MRI和MRV检查,3例DSA检查,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其中上矢状窦血栓10例,横窦血栓2例,直窦血栓3例。
治疗方法:将尿激酶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分钟静滴,连用3~5天。同时给予纠正脱水,改善循环。有颅内高压者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加用抗生素。癫痫发作者行抗癫痫治疗,预防并发症。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
结 果
本组病人中14例于治疗后当天至1周内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减轻,恶心及呕吐症状消退,癫痫发作得到控制,意识转清醒,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水肿等异常改变好转。1周后复查脑脊液压力正常,2周后复查头颅MRI示脑水肿区吸收良好。3例接受DSA检查显示颅内静脉窦充盈缺损处已再通。1例病人于接受治疗后1天,因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无效死亡。本組病人治疗中复查头颅CT,未见新的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讨 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为少见,可以分为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两种,后者常为前者的继发病变;按病变性质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临床表现:本病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见,女∶男=9∶2,与有关报道相符。临床上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绝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视乳头水肿,甚至意识障碍;亦可因脑皮质受累后伴有癫痫,因脑静脉形成继发血栓而伴偏瘫等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其临床少见加之临床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有: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属少见疾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头颅CT表现正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未及时行MRI和MRV检查或DSA检查。②该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易误诊为脑炎、脑膜炎。③CVST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腰穿颅压增高,易误诊为颅内肿瘤。④某些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易误诊为脑梗死。⑤当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而无影像学上的占位性病变时,易误诊为良性颅内压增高。总之,临床医师应对本病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强烈的鉴别诊断意识,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尽可能完善的辅助检查,尤其是头MRI或MRV,甚至DSA的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
辅助检查:因颅内静脉窦闭塞可造成单侧或双侧额、颞、顶、枕叶广泛的脑水肿,可伴有静脉栓塞,故CT或MRI均可见广泛或局灶性水肿病灶或梗死,占位效应明显。CT的特征性变化为平扫时可见硬膜窦内异常高密度及脑实质静脉密度增高(即条索征),但其检出率低。而MRI尤其是MRV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可更早地发现本病的直接征象,MRI T1和T2加权像均显示窦内高信号。脑血管造影为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指标。CSF检查也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时,颅内压增高是其重要特征。
由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检查检出率不高,MRI检查不易普及,因而误诊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只要患者有以下常见诱因之一,则应怀疑到本病之可能:皮层型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呕吐随体位改变而加剧;腰穿压力增高;蛋白、细胞数异常;病程进展缓慢;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头颅CT示非常见动脉供应区病灶。应创造条件行头颅MRI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特殊类型[1]。其症状和体征相对缺乏特异性,包括颅内压增高征、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等。随着MRI、MRV、DSA等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普及,该病检出率明显提高[2,3]。既往病理研究表明,静脉窦血栓形成20天后开始消融,较小血栓1个月可再通,较大的血栓机化再通需60天以上。病人在此过程中出现静脉窦引流区内静脉瘀血、脑水肿,甚至出血性梗死,急性期病死率较高。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应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尽力纠正脱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循环,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控制癫痫发作[1]。抗凝和溶栓治疗存在争议,主要是担心溶栓后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本组病人使用尿激酶连续静滴,疗效满意。从机制上看,尿激酶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再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片段,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使阻塞的颅内静脉窦再通,从而显著缩短自然疗程,提高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对本组病人的研究表明,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用药方便、疗效可靠、安全的特点,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另外,早期确诊、早期溶栓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淑琴,主编.神经病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144
2 何铭臣,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第1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8-430
3 张文,主编.昏迷急诊.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7-6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在头颅MRVDSA广泛应用临床后,确诊病例日益增多。早期溶栓治疗可促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笔者对2004年9月~2006年6月间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的15例病人进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1~73岁。女性病人中以产褥期妇女居多,其中1例病前长期应用避孕药。患者病后4小时~2日内就诊,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抽搐,偏瘫;严重者有意识障碍。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6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均经头颅MRI和MRV检查,3例DSA检查,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其中上矢状窦血栓10例,横窦血栓2例,直窦血栓3例。
治疗方法:将尿激酶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分钟静滴,连用3~5天。同时给予纠正脱水,改善循环。有颅内高压者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加用抗生素。癫痫发作者行抗癫痫治疗,预防并发症。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
结 果
本组病人中14例于治疗后当天至1周内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减轻,恶心及呕吐症状消退,癫痫发作得到控制,意识转清醒,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水肿等异常改变好转。1周后复查脑脊液压力正常,2周后复查头颅MRI示脑水肿区吸收良好。3例接受DSA检查显示颅内静脉窦充盈缺损处已再通。1例病人于接受治疗后1天,因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无效死亡。本組病人治疗中复查头颅CT,未见新的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讨 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为少见,可以分为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两种,后者常为前者的继发病变;按病变性质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临床表现:本病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见,女∶男=9∶2,与有关报道相符。临床上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绝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视乳头水肿,甚至意识障碍;亦可因脑皮质受累后伴有癫痫,因脑静脉形成继发血栓而伴偏瘫等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其临床少见加之临床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有: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属少见疾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头颅CT表现正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未及时行MRI和MRV检查或DSA检查。②该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易误诊为脑炎、脑膜炎。③CVST可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腰穿颅压增高,易误诊为颅内肿瘤。④某些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易误诊为脑梗死。⑤当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而无影像学上的占位性病变时,易误诊为良性颅内压增高。总之,临床医师应对本病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强烈的鉴别诊断意识,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尽可能完善的辅助检查,尤其是头MRI或MRV,甚至DSA的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
辅助检查:因颅内静脉窦闭塞可造成单侧或双侧额、颞、顶、枕叶广泛的脑水肿,可伴有静脉栓塞,故CT或MRI均可见广泛或局灶性水肿病灶或梗死,占位效应明显。CT的特征性变化为平扫时可见硬膜窦内异常高密度及脑实质静脉密度增高(即条索征),但其检出率低。而MRI尤其是MRV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可更早地发现本病的直接征象,MRI T1和T2加权像均显示窦内高信号。脑血管造影为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指标。CSF检查也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时,颅内压增高是其重要特征。
由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检查检出率不高,MRI检查不易普及,因而误诊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只要患者有以下常见诱因之一,则应怀疑到本病之可能:皮层型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呕吐随体位改变而加剧;腰穿压力增高;蛋白、细胞数异常;病程进展缓慢;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头颅CT示非常见动脉供应区病灶。应创造条件行头颅MRI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特殊类型[1]。其症状和体征相对缺乏特异性,包括颅内压增高征、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等。随着MRI、MRV、DSA等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普及,该病检出率明显提高[2,3]。既往病理研究表明,静脉窦血栓形成20天后开始消融,较小血栓1个月可再通,较大的血栓机化再通需60天以上。病人在此过程中出现静脉窦引流区内静脉瘀血、脑水肿,甚至出血性梗死,急性期病死率较高。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应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尽力纠正脱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循环,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控制癫痫发作[1]。抗凝和溶栓治疗存在争议,主要是担心溶栓后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本组病人使用尿激酶连续静滴,疗效满意。从机制上看,尿激酶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再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片段,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使阻塞的颅内静脉窦再通,从而显著缩短自然疗程,提高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对本组病人的研究表明,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用药方便、疗效可靠、安全的特点,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另外,早期确诊、早期溶栓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淑琴,主编.神经病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144
2 何铭臣,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第1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8-430
3 张文,主编.昏迷急诊.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