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晔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长笛教师、中国青年长笛演奏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长笛)比赛金奖得主。
刘晔出生于沈阳,10岁学习长笛,师从于沈阳前进歌舞团的邱卫国老师。200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现任中国长笛联合会会长,中国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韩国良。2008年考入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师从Benoit Fromanger教授。在德国举办过多场音乐会,多次在柏林“KONZERT HAUS”音乐厅演出,并与国际著名指挥家Simon Rattle合作演出。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银杏树叶开始变成明亮的金色,枫叶也渐渐染红。两个十多岁的姑娘站在枫树下谈笑,她们手里拿着的是刚刚上课演奏的乐器。不远处的教学楼里传来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许多孩子们还在练琴或上课。这就是位于北京南二环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许多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音乐家们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国青年长笛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刘晔也是如此,她和她的长笛一起在这里、在德国、在世界众多舞台上奏响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我们那个时候都想出国”
儿时的刘晔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她喜欢唱歌,画画也不错,在小学的鼓号队担任打击乐队员。鼓号队老师们觉得刘晔在音乐上很有天分,便建议她认真学习一门乐器。“我的父母当时对于音乐领域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觉得女孩子吹长笛很漂亮,就给我选择了长笛。”刘晔回忆着当年的情况。
经人引荐,刘晔跟随当时沈阳前进歌舞团的邱卫国老师开始了最初的长笛学习。也许是颇具天赋,亦或练习认真努力,那时的刘晔学得很快。“大概学习了半年左右,邱老师建议我的父母带我去北京学习,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晔表示,父母最初是有些诧异的,毕竟仅跟随邱老师学习了半年时间。不过在认真的沟通后,父母听从了邱老师的建议,让她拜在中央音乐学院韩国良老师门下继续学习。一年后,刘晔顺利地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她的中学生活。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晔有更多时间投入在长笛和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中。几年后,刘晔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与此同时,她萌生出了出国学习的想法。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我们那个时候都想出国,觉得留学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因为长笛发源于法国,刘晔起初向往法国留学。不久后,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大师课上,刘晔见到了法国著名的长笛演奏家Benoit Fromanger教授。Benoit Fromanger教授当时在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执教,刘晔便希望能去德国和Benoit Fromanger教授继续学习。两次见面后,刘晔的演奏获得了教授的认可,便开始着手准备去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的入学申请和考试。
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和多年来扎实学习打下的基础,刘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学校的专业考试,顺利入学。
面对前所未有的作业量和语言挑战“是国家荣誉激励着自己”
来到德国,刘晔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新的学校,新的朋友,妈妈也不会在身边管着自己,或许这才真正意味着长大和自主的人生。她还记得刚入学和同学一起去宜家买家具布置宿舍,那種自由和欢喜的心情她始终难忘。当一个月过后,随着新鲜感渐去,刘晔发现异国留学的挑战和困难才刚刚开始。
刘晔的导师,Benoit Fromanger教授是一个非常幽默,且演奏和教学水平极高的大师,能和这样的老师学习,刘晔非常开心、自豪。可是一两次专业课后,她发现在这里的长笛学习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性的训练。
“在德国,老师布置的曲目很多,要求一周内练习三首练习曲和一首曲子,都是全新的作品,并需要配合钢琴伴奏。”刘晔告诉《留学》记者,Benoit Fromanger教授给学生上专业课都是大师课的形式,即一个班级十几个学生在一起,一个人上课的时候,其他人旁听,这种上课形式大大增加了她的压力。
最初,刘晔总是盼着能最后一个上课,因为这样教室的同学就可以少点,让自己不至于太紧 张。
“最初我很难适应德国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当时每天除了上课之外,会坚持练习六七个小时,可还是吹不完。那时候国家荣誉感比较强,在长笛专业,我是唯一的中国人,我觉得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刘晔告诉《留学》记者,她只能更加勤奋练习,努力去适应德国的学习节奏。
除了专业课外,最让刘晔头疼的还有理论基础课。“申请的时候,学校没有德语成绩的硬性要求,我是来到学校一边学专业,一边学德语的。虽然长笛专业课上可以用英语和导师交流,但是学校里的其他大课基本都用德语。在学校里,虽然和同学们用英语也可以交流,但是大家大多说德语,我说英语就会显得很另类。”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没有太多德语基础的她在留学初期倍感艰辛。
经过一年的艰难适应,刘晔的语言水平逐步提升,慢慢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学习。“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抱团的现象,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的法国学生,我的导师的法国学生也为数不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说法语,而我总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刘晔告诉《留学》记者,那个时候有一位法国学长总是格外照顾她,提醒大家一起说英语,让自己也可以听懂并加入进来,这让她倍感温暖,十分感激。
吃中餐用中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与所有怀念中国美食的留学生一样,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兴奋期后,刘晔开始思念国内的食物,最初,她都用方便面来解决吃饭问题,可这并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或许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很多人出国后都会疯狂想念国内的饮食,越是吃不到,就越是想。有一次我特别想吃馒头,而德国中餐馆的馒头又奇贵无比,我决心自己试着做。给妈妈打去电话询问制作方法,又自己买了面、酵母、蒸锅,开始在宿舍蒸馒头。”
留学,是一场修行,一次试炼,几年下来,刘晔不仅学会了蒸馒头、包包子,还擅长做糖醋排骨、鸡翅等各种大菜。 或许由于气候上的差异,刘晔刚到德国就开始冒湿疹,刚开始并不严重,她也没有在意。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她的湿疹开始大爆发。“当时整个脸上都是红红的一片,发痒开裂,到后来痒到晚上睡不着觉,嘴上开始破皮,连长笛也吹不了。而在德国预约医生并不像国内这么便捷,每次预约后大概都要等一周左右才能见到大夫。可是见到大夫,用了药之后却并没有什么效果。”经历了漫长的预约、等待、治疗、无效、换诊所等一系列过程,德国的药物依旧对刘晔无效,她的病情也更加嚴重。身心俱疲的刘晔只好请假回国修养。“我申请了半年的病假,回国输液治疗后,湿疹才慢慢好转。”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此后,她每次开学前都会在国内买好多日常用药带到德国,以备不时之 需。
留学需要培养独立意识
“找到每个孩子的平衡点”
经过了四年半的学习,刘晔顺利毕业,并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教。通过几年的教学,她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她看来,如果回国后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是不妥当的,因为和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偏弱。如果老师按照国外的方式,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学生们可能会很难适应,或者懒散对待,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和学生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的父母在生活上会让孩子更独立,在人生的选择上也会更尊重孩子自己的志趣和想法。比如刘晔德国的导师的孩子们都出于自己兴趣选择了其他的乐器和职业,而作为著名长笛演奏家的导师和师母也都支持孩子们的选择。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刘晔的一些欧洲同学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些学习支出所困扰。他们的家庭往往并不贫困,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费用上并不宽裕。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超过18岁,学音乐专业是自己选的,要自己去负担和控制开销,不能向父母索要太多。他们的父母也多持此观点。
但在中国却并不相同,中国的父母总是报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付出毫无保留。刘晔说:“中国的家长如果不是万不得己,是不会在金钱上让孩子的学习受影响的。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中国的家长也管控得更多一些。”刘晔告诉《留学》记者,作为老师,她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找到一个教育平衡点,既不是过度依赖老师,也不要过分管控孩子的生活和兴趣选择,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寻找适合他学习和成长道路。
对于出国留学,刘晔认为出国深造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理性,不能盲目,要明确自己出国的目标。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只要努力申请,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德国,如果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没有达到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是会被劝退的。这对于很多学习不够认真,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是很危险的。所以打算出国的学生一定要培养起独立意识,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长笛教师、中国青年长笛演奏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长笛)比赛金奖得主。
刘晔出生于沈阳,10岁学习长笛,师从于沈阳前进歌舞团的邱卫国老师。200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现任中国长笛联合会会长,中国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韩国良。2008年考入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师从Benoit Fromanger教授。在德国举办过多场音乐会,多次在柏林“KONZERT HAUS”音乐厅演出,并与国际著名指挥家Simon Rattle合作演出。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银杏树叶开始变成明亮的金色,枫叶也渐渐染红。两个十多岁的姑娘站在枫树下谈笑,她们手里拿着的是刚刚上课演奏的乐器。不远处的教学楼里传来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许多孩子们还在练琴或上课。这就是位于北京南二环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许多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音乐家们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中国青年长笛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刘晔也是如此,她和她的长笛一起在这里、在德国、在世界众多舞台上奏响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我们那个时候都想出国”
儿时的刘晔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她喜欢唱歌,画画也不错,在小学的鼓号队担任打击乐队员。鼓号队老师们觉得刘晔在音乐上很有天分,便建议她认真学习一门乐器。“我的父母当时对于音乐领域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觉得女孩子吹长笛很漂亮,就给我选择了长笛。”刘晔回忆着当年的情况。
经人引荐,刘晔跟随当时沈阳前进歌舞团的邱卫国老师开始了最初的长笛学习。也许是颇具天赋,亦或练习认真努力,那时的刘晔学得很快。“大概学习了半年左右,邱老师建议我的父母带我去北京学习,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晔表示,父母最初是有些诧异的,毕竟仅跟随邱老师学习了半年时间。不过在认真的沟通后,父母听从了邱老师的建议,让她拜在中央音乐学院韩国良老师门下继续学习。一年后,刘晔顺利地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她的中学生活。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晔有更多时间投入在长笛和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中。几年后,刘晔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与此同时,她萌生出了出国学习的想法。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我们那个时候都想出国,觉得留学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因为长笛发源于法国,刘晔起初向往法国留学。不久后,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大师课上,刘晔见到了法国著名的长笛演奏家Benoit Fromanger教授。Benoit Fromanger教授当时在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执教,刘晔便希望能去德国和Benoit Fromanger教授继续学习。两次见面后,刘晔的演奏获得了教授的认可,便开始着手准备去德国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的入学申请和考试。
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和多年来扎实学习打下的基础,刘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学校的专业考试,顺利入学。
面对前所未有的作业量和语言挑战“是国家荣誉激励着自己”
来到德国,刘晔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新的学校,新的朋友,妈妈也不会在身边管着自己,或许这才真正意味着长大和自主的人生。她还记得刚入学和同学一起去宜家买家具布置宿舍,那種自由和欢喜的心情她始终难忘。当一个月过后,随着新鲜感渐去,刘晔发现异国留学的挑战和困难才刚刚开始。
刘晔的导师,Benoit Fromanger教授是一个非常幽默,且演奏和教学水平极高的大师,能和这样的老师学习,刘晔非常开心、自豪。可是一两次专业课后,她发现在这里的长笛学习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性的训练。
“在德国,老师布置的曲目很多,要求一周内练习三首练习曲和一首曲子,都是全新的作品,并需要配合钢琴伴奏。”刘晔告诉《留学》记者,Benoit Fromanger教授给学生上专业课都是大师课的形式,即一个班级十几个学生在一起,一个人上课的时候,其他人旁听,这种上课形式大大增加了她的压力。
最初,刘晔总是盼着能最后一个上课,因为这样教室的同学就可以少点,让自己不至于太紧 张。
“最初我很难适应德国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当时每天除了上课之外,会坚持练习六七个小时,可还是吹不完。那时候国家荣誉感比较强,在长笛专业,我是唯一的中国人,我觉得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刘晔告诉《留学》记者,她只能更加勤奋练习,努力去适应德国的学习节奏。
除了专业课外,最让刘晔头疼的还有理论基础课。“申请的时候,学校没有德语成绩的硬性要求,我是来到学校一边学专业,一边学德语的。虽然长笛专业课上可以用英语和导师交流,但是学校里的其他大课基本都用德语。在学校里,虽然和同学们用英语也可以交流,但是大家大多说德语,我说英语就会显得很另类。”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没有太多德语基础的她在留学初期倍感艰辛。
经过一年的艰难适应,刘晔的语言水平逐步提升,慢慢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学习。“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抱团的现象,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的法国学生,我的导师的法国学生也为数不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说法语,而我总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刘晔告诉《留学》记者,那个时候有一位法国学长总是格外照顾她,提醒大家一起说英语,让自己也可以听懂并加入进来,这让她倍感温暖,十分感激。
吃中餐用中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与所有怀念中国美食的留学生一样,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兴奋期后,刘晔开始思念国内的食物,最初,她都用方便面来解决吃饭问题,可这并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或许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很多人出国后都会疯狂想念国内的饮食,越是吃不到,就越是想。有一次我特别想吃馒头,而德国中餐馆的馒头又奇贵无比,我决心自己试着做。给妈妈打去电话询问制作方法,又自己买了面、酵母、蒸锅,开始在宿舍蒸馒头。”
留学,是一场修行,一次试炼,几年下来,刘晔不仅学会了蒸馒头、包包子,还擅长做糖醋排骨、鸡翅等各种大菜。 或许由于气候上的差异,刘晔刚到德国就开始冒湿疹,刚开始并不严重,她也没有在意。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她的湿疹开始大爆发。“当时整个脸上都是红红的一片,发痒开裂,到后来痒到晚上睡不着觉,嘴上开始破皮,连长笛也吹不了。而在德国预约医生并不像国内这么便捷,每次预约后大概都要等一周左右才能见到大夫。可是见到大夫,用了药之后却并没有什么效果。”经历了漫长的预约、等待、治疗、无效、换诊所等一系列过程,德国的药物依旧对刘晔无效,她的病情也更加嚴重。身心俱疲的刘晔只好请假回国修养。“我申请了半年的病假,回国输液治疗后,湿疹才慢慢好转。”刘晔告诉《留学》记者,此后,她每次开学前都会在国内买好多日常用药带到德国,以备不时之 需。
留学需要培养独立意识
“找到每个孩子的平衡点”
经过了四年半的学习,刘晔顺利毕业,并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任教。通过几年的教学,她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她看来,如果回国后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是不妥当的,因为和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偏弱。如果老师按照国外的方式,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学生们可能会很难适应,或者懒散对待,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和学生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的父母在生活上会让孩子更独立,在人生的选择上也会更尊重孩子自己的志趣和想法。比如刘晔德国的导师的孩子们都出于自己兴趣选择了其他的乐器和职业,而作为著名长笛演奏家的导师和师母也都支持孩子们的选择。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刘晔的一些欧洲同学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些学习支出所困扰。他们的家庭往往并不贫困,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费用上并不宽裕。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超过18岁,学音乐专业是自己选的,要自己去负担和控制开销,不能向父母索要太多。他们的父母也多持此观点。
但在中国却并不相同,中国的父母总是报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付出毫无保留。刘晔说:“中国的家长如果不是万不得己,是不会在金钱上让孩子的学习受影响的。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中国的家长也管控得更多一些。”刘晔告诉《留学》记者,作为老师,她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找到一个教育平衡点,既不是过度依赖老师,也不要过分管控孩子的生活和兴趣选择,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寻找适合他学习和成长道路。
对于出国留学,刘晔认为出国深造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理性,不能盲目,要明确自己出国的目标。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只要努力申请,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德国,如果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没有达到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是会被劝退的。这对于很多学习不够认真,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是很危险的。所以打算出国的学生一定要培养起独立意识,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