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从大学来的老师许立新发动学校食堂包销贫困户养的土鸡、引来外地老板开办扶贫车间时,我们看到的已不是传统先进典型精神至上的伟岸形象,而是操心日常生计、为经济效益奔忙乃至焦虑的平凡人物。江西省赣州市委组织部摄制的系列电视专题片《赣南扶贫“第一书记”》,于2018年9月由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套音像教材就是由12个这样的新典型的事迹构成。他们从中央部委、省市县机关派驻赣南贫困山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整日牵挂的就是村民的衣食住行,是开发产业,是销售变现。在诉求目标上,这些新典型报道对以思想、品德、精神为向度的传统典型报道,形成了某种颠覆。但细究节目文本,这却是典型报道价值领域的全新拓展,同时伴随了话语方式的新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价值领域的新拓展
当前,大众文化勃兴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英雄主义,也使得一向以宣传崇高精神、美好品德为宗旨的先进典型报道出现了“式微”,典型报道边缘化成了某种“新闻界内外的共识”。有研究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典型报道与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取向之间存在的极大反差,后者关注现下自我,直面现存生活境遇,从而导致对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的道德认同与审美认同下降。
显然,这是一个社会转型、价值观重塑的新时代。典型报道要重整旗鼓,同样需要转型和重塑,开拓出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关切的新的价值领域。《赣南扶贫“第一书记”》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节目全部关注现下民众的生活境遇,关注物质利益,倡导致富观念,并提供着致富的具体路径。这是以往典型报道中不多见的。整个系列报道因而如同一部脱贫致富宝典,也开拓出一个全新价值领域——脱贫致富的可操作样本。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必定要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搞产业,自己没有饭吃,或者祖坟风水被破坏;而发展产业意味着面向市场参与商品交易和商业竞争,同样有风险。12集节目,几乎每集都反映了这个两难的问题,12个“第一书记”典型无一不是夹在中间咬牙摸索。对于农民的担心,《“欢迎”来到大胜村》里的“第一书记”刘欢迎和《光辉照我心》里的赣州市政法委干部刘光辉是上门劝说、以情动人;《筑梦窝坑》里的刘江锋除了劝说,还领着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用外地的成功经验说服村民;《大湖情深》里的曾建华则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算经济账,给他们提精气神,甚至许诺如果种竹荪菇收入不达标他就自掏腰包补上;《淬炼》里的刘永盛干脆利用荒芜的水浸田发展白莲产业,既避免了流转土地的阻力,又可以做出样板来给村民看。对于产品销售问题,“第一书记”们更是各显神通,体现了协调管理的能力和扶贫致富的不易。《“喜书记”来了喜事多》里的许立新联系自己的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的食堂包销贫困户的土鸡;《敢问路在何方》里的夏文翔作为江西省保监局的干部协调保险公司包销贫困户养的山羊,并对所有山羊提供保险;《我的甜蜜事业》里的自然资源部干部李兆宜争取到一家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甜叶菊;《筑梦窝坑》里的赣州市委组织部干部刘江峰则动员在外地当老板的能人回村创业,开办电商、微商、E邮等销售平台……这些案例有方案有步骤有成效,是真正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它们还通过典型人物的摸爬滚打,凝聚了许多独特的思考和探索,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这些攻坚克难的独到经验,通过节目做了很好的耙梳,形成了一部部可操作的致富经。其追逐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看似形而下,不太贴合传统主流报道的精神与道德标准,实际上却不但与新时代大众心理拉近,而且直接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财富论。注重物质生活和生产,把调整这种生产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作为核心主题,切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这个层面看,《赣南扶贫“第一书记”》恰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样本。
与此同时,这个系列片还拓展了另一片价值领域,即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长,这在以往的同类报道中同样不多见。在这里,典型人物不仅改变山村的贫困面貌,而且改变着自己。《我的甜蜜事业》里,八零后“第一书记”李兆宜历经为村民挖井取水、发展扶贫产业等挫折和困难,坦言“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获得了“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欢迎”来到大胜村》里的刘欢迎面对三年扶贫的各种经验教训、酸甜苦辣,认为“这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淬炼》里的刘永盛更是在开篇就提到自己开展扶贫工作,“更多的是在接受教育”“群众是我们的老师,很多事情要向群众学习”。两年扶贫,他“身上的书生气少了,泥土味多了,思想更成熟了”。这样的价值拓展,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诠释。
《赣南扶贫“第一书记”》里的“第一书记”们正是通过扶贫实践,通过“创造环境”,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使得报道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从而开拓出一个富于个性色彩的价值空间。而这种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同时也呼应了当代大众关注现下自我、突出个体诉求的审美需要。
话语方式的新探索
与新价值相适应的是新的话语方式,或者说依托于富有新意的话语表达。这里所说的话语,包括情感色彩、故事悬念、篇章结构、画面场景等手法或符号。
首先,在展现典型人物个人情感世界上,这部系列片没有像传统典型报道那样,一味强调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之类,而是平实地记录典型人物与外地家人的沟通交流,赋予典型人物血肉情感。《情暖大西坝》里,来自中国日报社的干部冯宗伟白天忙扶贫,晚上通过视频给远在北京的女儿辅导英语,公私两不误,体现了典型人物的责任担当;《我的甜蜜事业》里的李兆宜和妻子、孩子视频通话,年幼的孩子笑容甜美可爱,场面温馨感人;《你是我的爱》浓墨重彩地表現章贡区政府办女干部赖俐中和已过世婆婆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个扶贫女书记重情重义、细心体贴的形象,使得她把贫困户当家人呵护的行为具有了性格必然性,节目因此情味绵长。 其次,这个系列专题以事带人,注重故事性。这种手法在典型报道中并不少见,但相比之下,这个专题中的多个节目却更强调故事的完整连贯,呈现出线状起伏,而不是点状案例。《我的甜蜜事业》的大半篇幅实际上就是李兆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人员在赣县区夏潭村勘探水源、钻井求水的故事,其间李兆宜饱经兴奋、焦虑、喜悦等心理变化,村民也经历了从质疑到感激的过程;《“欢迎”来到大胜村》用了相当篇幅讲述刘欢迎劝说村里低保户钟蔚溪夫妇搬进新房的故事,先是在土坯房劝,后在搬迁车上劝,而后在新房门前贴对联,呼应开篇请人写对联的情节——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最后的贫困户乔迁新居。《光辉照我心》以小学生作文的口吻,将扶贫典型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刘光辉三番五次来找守寡母亲被挡在门外的情节营造出较强的悬念和冲突,剑走偏锋的表述流露出一种不寻常的意味,等谜底揭开却又生动合理。
再次,这个报道注意吸取文艺作品的手法,前后呼应,气韵连贯,篇章结构富于新意。《“喜书记”来了喜事多》首尾以兴国当地的山歌调子相呼应,歌词经过改编,唱出村民对“喜书记”徐立新扶贫工作的肯定和对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向往,升华主题的同时营造出“喜”的氛围;《淬炼》的首尾都强调了刘永盛的自我成长,篇首偏于目的和诉求,篇尾感言注重结果和收获,既相互呼应又层层递进,全片完整贯通、浑然一体;《光辉照我心》以贫困家庭男孩赖俊全的童稚眼光看世界,不断产生悬念和冲突,情节起伏富于张力,篇首赖俊全在课堂上念自己写的“陌生叔叔”的作文埋下伏笔,片尾又回到课堂念这篇作文,点出这个“叔叔”刘光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前后呼应显示出布局上的精心谋划。
最后,这个报道画面讲究,既有鲜活动态的现场感,又有画龙点睛的航拍,增强了表现力。这一点,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话语上的新追求。一般典型人物报道多是静态和回顾式的,难得抓取到动态现场,尤其是事件现场。但《赣南扶贫“第一书记”》却可以看出是和人物事件同步拍摄的节目,贴身跟拍随时抓取的鲜活镜头不少。《敢问路在何方》的开篇就是一个叫阿林古的村民汽车爆胎,被困在定南县丰背村的山路上,扶贫书记夏文翔正巧遇到,现场帮助对方充胎压,由此引出该村交通不便亟待修路的重要议题;《我的甜蜜事业》展示了李兆宜争取地质调查队来夏潭村勘探水源、艰苦打井的过程,还有打出井水、试喝自来水的欢乐场面,彰显了电视画面的鲜活性和感染力;《大湖情深》开场是宁都县大湖村竹荪扶贫产业分红发放仪式,三十八户贫困户领取“第一桶金”,笑逐颜开,场面喜庆,这些是无论如何也摆拍不出来的。
几乎每集都出现的航拍画面则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内在张力,提升了节目品质。这些画面大都山水相映、壮美崎岖,既充满诗情画意,又直观呈现了贫困村深居大山交通不便的贫困原因,画面之美和意味之深构成了戏剧冲突。《淬炼》中,崇义县果木村波光潋滟的辽阔山湖令人神往,可是由于那里是章江水源地,禁止砍树和捕鱼,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画面与解说产生紧张的矛盾,凸显扶贫任务的艰苦和典型人物肩头担子的沉重;而当出现白莲基地的航拍镜头时,我们看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景象,粉红莲花点缀其间,人在荷花中指点畅想,富于纵深感和艺术性的画面昭示了产业兴盛的美好前景。《大湖情深》片尾,航拍的山村秋景层林尽染、绚烂多彩,村舍整洁错落地分布在山水农田之间,山林中云雾快速变幻,画面秀美而壮阔,与富含寓意的解说“巍巍群山正在一天天的日出日落中见证这座偏远山村的沧桑巨变”和谐呼应,对全片主题起到了点睛作用。
《赣南扶贫“第一书记”》是新时代典型报道求新求变的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应该说,从近几年赣州市1192位下派扶贫“第一书记”中挑选出来的这12个典型,无不具有十分优秀的品格和过人的智慧胆识,按照传统典型报道的路数拍摄也无不可。但是,挖掘其脱贫致富的谋略与步骤,展现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长,使这个节目具备了新的传播和学习价值,真正发挥出了新时期典型报道五大社会功能中“榜样示范”“推进具体工作进程”这两项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典型报道恰恰回归了树立典型的本意,是新时代求真务实的具体表现。而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则改进了报道手段,赋予典型人物丰满的血肉、鲜活的个性和平实的形象,让整个节目既具有可看性,又散发出贴近时代和受众的烟火气息,这无疑也是求真务实的探索。通过这个系列节目,我们可以看出,典型报道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开拓新的价值领域和话语方式,增强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转型、观念更新的时代,守住輿论高地,为弘扬时代精神、提升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江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价值领域的新拓展
当前,大众文化勃兴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英雄主义,也使得一向以宣传崇高精神、美好品德为宗旨的先进典型报道出现了“式微”,典型报道边缘化成了某种“新闻界内外的共识”。有研究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典型报道与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取向之间存在的极大反差,后者关注现下自我,直面现存生活境遇,从而导致对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的道德认同与审美认同下降。
显然,这是一个社会转型、价值观重塑的新时代。典型报道要重整旗鼓,同样需要转型和重塑,开拓出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关切的新的价值领域。《赣南扶贫“第一书记”》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节目全部关注现下民众的生活境遇,关注物质利益,倡导致富观念,并提供着致富的具体路径。这是以往典型报道中不多见的。整个系列报道因而如同一部脱贫致富宝典,也开拓出一个全新价值领域——脱贫致富的可操作样本。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必定要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搞产业,自己没有饭吃,或者祖坟风水被破坏;而发展产业意味着面向市场参与商品交易和商业竞争,同样有风险。12集节目,几乎每集都反映了这个两难的问题,12个“第一书记”典型无一不是夹在中间咬牙摸索。对于农民的担心,《“欢迎”来到大胜村》里的“第一书记”刘欢迎和《光辉照我心》里的赣州市政法委干部刘光辉是上门劝说、以情动人;《筑梦窝坑》里的刘江锋除了劝说,还领着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用外地的成功经验说服村民;《大湖情深》里的曾建华则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算经济账,给他们提精气神,甚至许诺如果种竹荪菇收入不达标他就自掏腰包补上;《淬炼》里的刘永盛干脆利用荒芜的水浸田发展白莲产业,既避免了流转土地的阻力,又可以做出样板来给村民看。对于产品销售问题,“第一书记”们更是各显神通,体现了协调管理的能力和扶贫致富的不易。《“喜书记”来了喜事多》里的许立新联系自己的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的食堂包销贫困户的土鸡;《敢问路在何方》里的夏文翔作为江西省保监局的干部协调保险公司包销贫困户养的山羊,并对所有山羊提供保险;《我的甜蜜事业》里的自然资源部干部李兆宜争取到一家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甜叶菊;《筑梦窝坑》里的赣州市委组织部干部刘江峰则动员在外地当老板的能人回村创业,开办电商、微商、E邮等销售平台……这些案例有方案有步骤有成效,是真正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它们还通过典型人物的摸爬滚打,凝聚了许多独特的思考和探索,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这些攻坚克难的独到经验,通过节目做了很好的耙梳,形成了一部部可操作的致富经。其追逐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看似形而下,不太贴合传统主流报道的精神与道德标准,实际上却不但与新时代大众心理拉近,而且直接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财富论。注重物质生活和生产,把调整这种生产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作为核心主题,切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这个层面看,《赣南扶贫“第一书记”》恰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样本。
与此同时,这个系列片还拓展了另一片价值领域,即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长,这在以往的同类报道中同样不多见。在这里,典型人物不仅改变山村的贫困面貌,而且改变着自己。《我的甜蜜事业》里,八零后“第一书记”李兆宜历经为村民挖井取水、发展扶贫产业等挫折和困难,坦言“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获得了“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欢迎”来到大胜村》里的刘欢迎面对三年扶贫的各种经验教训、酸甜苦辣,认为“这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淬炼》里的刘永盛更是在开篇就提到自己开展扶贫工作,“更多的是在接受教育”“群众是我们的老师,很多事情要向群众学习”。两年扶贫,他“身上的书生气少了,泥土味多了,思想更成熟了”。这样的价值拓展,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活诠释。
《赣南扶贫“第一书记”》里的“第一书记”们正是通过扶贫实践,通过“创造环境”,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使得报道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从而开拓出一个富于个性色彩的价值空间。而这种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同时也呼应了当代大众关注现下自我、突出个体诉求的审美需要。
话语方式的新探索
与新价值相适应的是新的话语方式,或者说依托于富有新意的话语表达。这里所说的话语,包括情感色彩、故事悬念、篇章结构、画面场景等手法或符号。
首先,在展现典型人物个人情感世界上,这部系列片没有像传统典型报道那样,一味强调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之类,而是平实地记录典型人物与外地家人的沟通交流,赋予典型人物血肉情感。《情暖大西坝》里,来自中国日报社的干部冯宗伟白天忙扶贫,晚上通过视频给远在北京的女儿辅导英语,公私两不误,体现了典型人物的责任担当;《我的甜蜜事业》里的李兆宜和妻子、孩子视频通话,年幼的孩子笑容甜美可爱,场面温馨感人;《你是我的爱》浓墨重彩地表現章贡区政府办女干部赖俐中和已过世婆婆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个扶贫女书记重情重义、细心体贴的形象,使得她把贫困户当家人呵护的行为具有了性格必然性,节目因此情味绵长。 其次,这个系列专题以事带人,注重故事性。这种手法在典型报道中并不少见,但相比之下,这个专题中的多个节目却更强调故事的完整连贯,呈现出线状起伏,而不是点状案例。《我的甜蜜事业》的大半篇幅实际上就是李兆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人员在赣县区夏潭村勘探水源、钻井求水的故事,其间李兆宜饱经兴奋、焦虑、喜悦等心理变化,村民也经历了从质疑到感激的过程;《“欢迎”来到大胜村》用了相当篇幅讲述刘欢迎劝说村里低保户钟蔚溪夫妇搬进新房的故事,先是在土坯房劝,后在搬迁车上劝,而后在新房门前贴对联,呼应开篇请人写对联的情节——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最后的贫困户乔迁新居。《光辉照我心》以小学生作文的口吻,将扶贫典型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刘光辉三番五次来找守寡母亲被挡在门外的情节营造出较强的悬念和冲突,剑走偏锋的表述流露出一种不寻常的意味,等谜底揭开却又生动合理。
再次,这个报道注意吸取文艺作品的手法,前后呼应,气韵连贯,篇章结构富于新意。《“喜书记”来了喜事多》首尾以兴国当地的山歌调子相呼应,歌词经过改编,唱出村民对“喜书记”徐立新扶贫工作的肯定和对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向往,升华主题的同时营造出“喜”的氛围;《淬炼》的首尾都强调了刘永盛的自我成长,篇首偏于目的和诉求,篇尾感言注重结果和收获,既相互呼应又层层递进,全片完整贯通、浑然一体;《光辉照我心》以贫困家庭男孩赖俊全的童稚眼光看世界,不断产生悬念和冲突,情节起伏富于张力,篇首赖俊全在课堂上念自己写的“陌生叔叔”的作文埋下伏笔,片尾又回到课堂念这篇作文,点出这个“叔叔”刘光辉“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前后呼应显示出布局上的精心谋划。
最后,这个报道画面讲究,既有鲜活动态的现场感,又有画龙点睛的航拍,增强了表现力。这一点,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话语上的新追求。一般典型人物报道多是静态和回顾式的,难得抓取到动态现场,尤其是事件现场。但《赣南扶贫“第一书记”》却可以看出是和人物事件同步拍摄的节目,贴身跟拍随时抓取的鲜活镜头不少。《敢问路在何方》的开篇就是一个叫阿林古的村民汽车爆胎,被困在定南县丰背村的山路上,扶贫书记夏文翔正巧遇到,现场帮助对方充胎压,由此引出该村交通不便亟待修路的重要议题;《我的甜蜜事业》展示了李兆宜争取地质调查队来夏潭村勘探水源、艰苦打井的过程,还有打出井水、试喝自来水的欢乐场面,彰显了电视画面的鲜活性和感染力;《大湖情深》开场是宁都县大湖村竹荪扶贫产业分红发放仪式,三十八户贫困户领取“第一桶金”,笑逐颜开,场面喜庆,这些是无论如何也摆拍不出来的。
几乎每集都出现的航拍画面则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内在张力,提升了节目品质。这些画面大都山水相映、壮美崎岖,既充满诗情画意,又直观呈现了贫困村深居大山交通不便的贫困原因,画面之美和意味之深构成了戏剧冲突。《淬炼》中,崇义县果木村波光潋滟的辽阔山湖令人神往,可是由于那里是章江水源地,禁止砍树和捕鱼,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画面与解说产生紧张的矛盾,凸显扶贫任务的艰苦和典型人物肩头担子的沉重;而当出现白莲基地的航拍镜头时,我们看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景象,粉红莲花点缀其间,人在荷花中指点畅想,富于纵深感和艺术性的画面昭示了产业兴盛的美好前景。《大湖情深》片尾,航拍的山村秋景层林尽染、绚烂多彩,村舍整洁错落地分布在山水农田之间,山林中云雾快速变幻,画面秀美而壮阔,与富含寓意的解说“巍巍群山正在一天天的日出日落中见证这座偏远山村的沧桑巨变”和谐呼应,对全片主题起到了点睛作用。
《赣南扶贫“第一书记”》是新时代典型报道求新求变的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应该说,从近几年赣州市1192位下派扶贫“第一书记”中挑选出来的这12个典型,无不具有十分优秀的品格和过人的智慧胆识,按照传统典型报道的路数拍摄也无不可。但是,挖掘其脱贫致富的谋略与步骤,展现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长,使这个节目具备了新的传播和学习价值,真正发挥出了新时期典型报道五大社会功能中“榜样示范”“推进具体工作进程”这两项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典型报道恰恰回归了树立典型的本意,是新时代求真务实的具体表现。而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则改进了报道手段,赋予典型人物丰满的血肉、鲜活的个性和平实的形象,让整个节目既具有可看性,又散发出贴近时代和受众的烟火气息,这无疑也是求真务实的探索。通过这个系列节目,我们可以看出,典型报道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开拓新的价值领域和话语方式,增强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转型、观念更新的时代,守住輿论高地,为弘扬时代精神、提升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江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